浙江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2012-09-14于新东洪玉宇
□ 吴 彬 于新东 洪玉宇
浙江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 吴 彬 于新东 洪玉宇
推进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一项宏伟事业和重大课题,必须加强有关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更好地指导浙江的现代化实践。文章在回顾分析现代化主要理论及其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浙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主要有:第一,如何科学厘清浙江现代化的内涵规定。第二,如何准确把握浙江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第三,如何合理确立浙江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第四,如何有效选择浙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第五,如何积极构建浙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第六,如何切实保障浙江现代化的稳定有序。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
浙江 现代化 问题研究
在谋划浙江现代化发展蓝图的关键时点,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以下五方面问题需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浙江现代化的内涵规定
开展现代化建设实践,首要也是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因为对现代化认识的偏差,我国曾历经不少曲折,走过一些弯路,更有一些国家甚至掉入了“现代化陷阱”。因此,要顺利推进浙江现代化建设,首先也要搞清楚“什么是浙江现代化”,也就是浙江现代化的内涵规定。而要搞清浙江现代化的内涵规定,又要首先加强对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以及各国尤其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研究。
现代化理论是随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人们认识的深化而深化的。一般认为,世界现代化的开端以18世纪蒸汽机发明所引发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标志。此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乃至文明形态等等,都发生了整体性的重大深刻变革。可以说,现代化是一场只有开端而没有尽头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漫长变迁过程。与波澜壮阔的世界现代化实践相呼应,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现代化理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等等,还有各种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和各领域的现代化理论分支等等。我国比较有影响的现代化理论是中科院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提出的二次现代化理论。它把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工业文明)的转移过程作为第一次现代化,把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社会(知识文明)的转移过程作为第二次现代化。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敏锐地把握了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不同形态,为我国这样的后发国家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现代化更加清楚地指明了方向。如果按传统现代化理论来理解现代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自认为达到了目前世界中等国家发展水平的时候,却又会发现重新落在了后面。
由于观察者对现代化理论理解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造成了对“什么是现代化”的理解不同,根源仍在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的不同。应当说,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可取之处,也存在不足,关键要看我们如何结合国情省情,科学地加以理解运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长期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作为现代化目标,在具体道路选择上,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动员的力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随着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党中央又调整了“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020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建设总的奋斗目标也从原来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发展丰富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具体道路选择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强调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国对现代化的内涵、目标、道路、动力等等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的。但是,至今我们还缺乏一个能够系统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现代化的认识在一些时候还带有简单化和片面性倾向。最主要的一种倾向是把现代化单纯理解为追赶先进发达国家的过程,而对世界现代国家和社会内在具有的“现代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把现代化简单归结为推动物质财富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又集中到加快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上,而对现代化建设的其它方面、特别是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念的改造则存在某种程度的轻视甚至忽视。当然,认识上的偏差,与我国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还是对“什么是现代化”和“什么是中国现代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总结经验教训,要使浙江的现代化建设少走弯路、少犯不必要的错误,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浙江省情,正确把握浙江现代化的内涵规定。首先,浙江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一部分,离开世界现代化来谋划、建设浙江的现代化,既不可思议,也绝无可能。因此,浙江的现代化必须符合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具有可比性和可参照性。其次,浙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现代化。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浙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譬如在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设计上,在价值观念的导向上,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标准,尤其不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二是浙江现代化应从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人为拉高标准,尤其在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过于迎合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标准。最后,浙江现代化应当体现鲜明的浙江区域特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浙江同样应当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先行区,在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创建和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创新上,都应体现自身特色,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
二、浙江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现代化指标体系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坐标系和推动现代化实践的指南针。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实践的成效。对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指标分析,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流行的是英格尔斯指标体系,主要有人均GDP等10项评价指标和标准,它的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很好反映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现代化的最新发展趋势。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本世纪初分别制定了基本小康和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作为对全国和各地区监测评价奔小康进程的重要依据。同时,本世纪初浙江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各省市,按照中央提出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都先后分别提出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衡量现代化进程的指标体系。但以往我国及各省市制定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其实是中国式阶段性现代化的一种表述,小康指标体系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现代化初级阶段的指标体系),不同程度地带有类似英格尔斯指标体系的缺陷,也没有很好贯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过于强调经济尤其是GDP指标的倾向。中国科学院以二次现代化理论为依据,制定了一套能够同时衡量一次现代化和二次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但其缺陷是一套体系内同时存在两个评价标准。2011年,江苏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示范意义。
应当认为,一个好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不但应能客观评价其发展水平,而且还应能起到推动其加快进程的作用。对于浙江来说,我们尤其应当在发挥后者的作用上下功夫。为此,浙江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设置,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认真梳理国内外现有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并结合浙江以往的各类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总的是要更加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更加突出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更加突出社会活力和民间财富增长,更加突出文化与制度建设,更加突出融入国际潮流。同时还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全面性。现代化是一种现代的文明形态,是社会的整体性跃迁和进步,其指标体系的设定必须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绝不能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但在侧重点上,可以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二是可比性。现代化是一个在开放中相互比较的过程。开放,是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比较,才能反映真实的发展水平。因此,浙江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遵循国际通行的统计类别和口径,同时,还要关注和了解兄弟省市之间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指导浙江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格局中走在前列。
三是区域性。浙江的现代化是区域性的现代化,不同于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同于我国其他省份的现代化,应当体现浙江自己的特点。恰当的区域性指标设计,将有助于浙江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四是动态性。现代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反映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应对现代化指标体系适时加以相应调整。
五是引领性。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从当前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看,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设定应充分反映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更加突出科技、教育和人自身现代化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对整体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相应指标的分值权重。
六是可操作性。就是现代化各项指标的设定,必须可统计、可监测、可量化考核。
三、浙江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指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过程中,关于道路、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从世界现代化历史来看,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需要不同的现代化要素组合,因而往往出现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模式和方法的选择。毫无疑问,不同的路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现代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适合于自身的,就是好的。但要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又往往需要经过艰难的探索。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有先发型的,也有后发型;有内生型的,也有外源型;有主动型的,也有被动型;有工业化先导型的,也有民主化先导型;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欧美发达国家、各原殖民地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其中的大多数,都在各自的现代化实践中走出了适合于自身的发展道路,但也有因为发展道路选择不当而使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的。在各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印度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独特性,值得尤其关注。它企图在工业化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先导,走出一条现代化捷径。
浙江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于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这是浙江现代化大课题中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八八战略”,实际上指出了浙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即要发挥八方面优势,推动八方面发展。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两创”总战略,既是对“八八战略”的深化,又进一步为“八八战略”的实施指明了动力源泉。“八八战略”经过近十年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浙江发展。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很有必要对浙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谋划。总的是要立足本省实际,发挥浙江优势,深刻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站在国际化的大平台上来谋划浙江的现代化。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表明,人才和科技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的最核心力量,而要大力吸引并推动世界优秀人才集聚浙江、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城市人文环境、政策制度环境等等。因此,浙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应当是,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把全方位营造良好环境作为所有工作的着力点,积极调动一切资源聚焦人才与科技,通过构筑人才与科技两大优势,谋取浙江在世界产业调整与分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四、浙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现代化是多种动力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动力机制。浙江现代化能否顺利快速地推进,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动力机制。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创新、竞争、开放等三大要素构成现代化的基本动力。进一步说,创新是直接动力,竞争是根本动力,开放是外部动力。因为竞争既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又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动力。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有创新。而创新和竞争,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很难想象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会产生创新和竞争。因此,开放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创新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但主要是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科技创新。从历史看,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后的重要阶段性发展变化,都与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紧密相连。科技革命直接推动产业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甚至导致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动,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因此,研究现代化问题,必须紧密联系和关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迄今为止,世界共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浪潮,并进入第六次科技革命浪潮前夜。浙江现代化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努力赶上并融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但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需要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提供配套和保障,尤其是需要先行推动制度创新。总之,浙江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把建设创新型省份摆在首要位置,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构建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使浙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创新源之一。
竞争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区域竞争、国际竞争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市场竞争。充分的市场竞争,最核心的要求又是公平,包括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其背后的实质又是体制机制问题。在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机制早已被打破,但充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未完全建立。浙江虽然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但也脱不开国家的大环境。为此,浙江必须大力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各项改革,形成一套具有强大动力、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重点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好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开放,包括对内对外开放。只有全面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谋求浙江的发展。所以,浙江应当带头清除省内各城市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带头消除对省外的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带头推进国际化。
无论是创新、竞争,还是开放,最后都指向改革。所以,在当前浙江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历史阶段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浙江尤其应当进一步加大改革决心,加快改革步伐,以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努力破除一切与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观念束缚,以改革为总抓手,为全面推进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总动力。
五、浙江现代化的秩序保障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将给国家带来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却孕育着动乱。尽管我们有坚强的党的领导,但这句话仍然提醒我们要十分的注意现代化过程中的稳定问题。因为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解体,新的社会在新的规则基础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会带来重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引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深刻的阶层分化,同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社会制度与规范都将发生深刻转型。用一句话说,就是社会政治秩序将发生重大变革。而保持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却又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浙江又是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和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因此,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调节好社会政治秩序,更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内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否做好这一重要课题,关键在党,关键在能否推动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总的是要加大党和政府自身的改革力度,进一步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社会治理的传统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逐步实现由人民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才能解决好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作者吴彬,男,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处处长,副研究员;于新东,男,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处副处长,博士后;洪玉宇,男,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处副处长(杭州 310025)。
责任编辑:徐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