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2-09-12殷泉忠崔俊友李健易桂斌陆叶陶金松郑若龙张华

实用老年医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

殷泉忠 崔俊友 李健 易桂斌 陆叶 陶金松 郑若龙 张华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压,对于降低高血压相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有必要的[1]。研究报道指出当患者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 mmHg时,就应该通过联合用药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可增强降压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单片复方制剂还能改善患者依从性及治疗持续性[2]。这一观点已在临床上被广泛接受和采用。鉴于此,本研究中我们运用倍博特(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老年高血压,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我国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纳入标准:(1)有高血压史或为新近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且排除单纯老年收缩期高血压;(2)未服用降压药患者,95 mmHg≤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110 mmHg;(3)已服降压药患者,经过1~4周的洗脱期后,msDBP仍在95~110 mmHg;(4)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高血压患者(msDBP>110 mmHg);(2)经实验室检查为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高血压性脑病或严重脑外伤患者。

按照上述标准,纳入患者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0~8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对照1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0.8±10.5)岁,msDBP为(100.32±7.56)mmHg,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为(145.23±5.62)mmHg;对照2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1±11.4)岁,msDBP为(99.74±8.43)mmHg,msSBP为(143.47±5.87)mmHg;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0.4±9.7)岁,msDBP为(101.52±7.01)mmHg,msSBP为(144.20±5.92)mmHg;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压等基本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1组给予80 mg缬沙坦(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清晨服用,1次/d;对照2组患者给予160 mg缬沙坦(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清晨服用,1次/d;治疗组给予规格为80 mg/5 mg倍博特(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清晨服用,1次/d;连续治疗12周,监测患者血压,控制血压不满意患者或出现不可耐受不良反应患者随即退出本试验。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比较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msDBP和msSBP的变化值。根据参考文献方法,进行疗效判定[3],显效:DBP下降幅度≥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20 mmHg;有效:DBP下降幅度<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为10~19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

1.3.2 安全性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同时检查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血压变化比较 3组患者接受治疗6周后,msDBP和msS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12周后,对照2组和治疗组患者msDBP与治疗6周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3组msSBP与治疗6周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s,n=40,mmHg)

表1 3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s,n=40,mmHg)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6周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6周 治疗12周对照1组 msDBP 100.32±7.5694.38±5.41*92.04±5.29 msSBP 145.23±5.62142.34±5.11*141.97±5.45对照2组 msDBP 99.74±8.4389.05±5.76*85.68±4.34 msSBP 143.47±5.87137.59±5.31*136.35±5.92治疗组 msDBP 101.52±7.0185.23±6.70*80.06±5.22△msSBP 144.20±5.92137.27±5.98*135.16±6.03

进一步计算可得到血压下降值结果,得出治疗6周和12周时,治疗组msDBP下降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 msSBP下降值仅优于对照 1组(P<0.05),与对照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值比较(±s,n=40,mmHg)

表2 3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值比较(±s,n=40,mmHg)

注:与对照1组比较,*P<0.05;与对照2组比较,△P<0.05

组别msDBP下降值治疗6周 治疗12周msSBP下降值治疗6周 治疗12周对照1组5.94±3.13 8.28±5.06 2.89±1.84 3.26±2.54对照2组 10.69±3.76 14.06±7.87 5.88±1.32 7.12±3.34治疗组 16.29±6.29*△ 21.46±7.44*△ 6.93±2.31* 9.04±3.56*

2.2 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85.0%,对照1组为47.5%,对照2组为77.5%,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1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症状,患者可耐受,持续2 d后缓解;对照2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持续5 d后缓解,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治疗组患者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症状,1例出现轻度足踝部水肿,均不影响治疗。3组患者均出现头晕症状,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血压降低后患者不适应所致。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7.5%和5%,经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

表3 3组临床疗效比较(n,n=40)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疾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可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尤其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可影响心、脑、肾功能,以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血压的治疗就是使患者降压达标,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然而,目前临床降压药物的复杂联合使用、疗效不甚理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因素,造成了患者血压控制不良,导致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很低[4]。

倍博特是全球第一个ARB/CCB类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是WHO/ISH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缬沙坦通过与AT1跨膜区氨基酸作用,阻止AngⅡ与AT1受体结合,阻断AngⅡ诱导的生物学效应,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同时对心、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氨氯地平选择性抑制钙离子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较上一代CCB类降压药而言,其具有不良反应小、半衰期长等优点。两者降压机制不同,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从不同靶点发挥协同降压作用,且两者半衰期较长,每日只需服用1次即可维持24 h平稳降压,达到了任何单一降压药物难以替代的效果[6]。

本研究中,我们分别给予对照1组和对照2组患者服用80 mg和160 mg缬沙坦,观察比较倍博特的临床疗效,原因在于临床上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初始降压剂量常为80 mg/d,如血压控制不满意,可增加剂量至160 mg/d。而且,有研究证实患者服用5 mg氨氯地平与80 mg缬沙坦,具有相似的降压疗效[7]。因此,对照药品的选用是可靠合理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使用倍博特6周和12周后,msDBP、msSBP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与对照2组相比,msDBP下降值仍占优势(P<0.05)。3种给药方案的降压有效率分别为47.5%、77.5%和85.0%,再次说明倍博特的潜在降压优势。在安全性研究中,可见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反应且可以耐受。综上所述,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呈现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

[1]许云南.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35-736.

[2]Gerbino PP,Shoheiber O.Adherence pattern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xed-dose combination versus separate antihypertensive agent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7,64(12):1279-1283.

[3]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8: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0-142.

[4]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J Hypertens,2007,25(6):1105-1187.

[5]Gupta AK,Dahlof B,Dobson J,et al.Determinants of new onset diabetes among 19257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in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rm and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J].Diabetes Care,2008,31(5):982-988.

[6]俞波.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6):190-192.

[7]Julius S,Weber MA,Kjeldsen SE,et al.The Valsartan Antihypertensive Long-Term Use Evaluation(VALUE)trial:outcome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onotherapy[J].Hypertension,2006,48(3):385-391.

猜你喜欢

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