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2012-09-12庄锴王虹
庄锴 王虹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庄锴 王虹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然选择.通过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算分析,依据竞争力强弱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可分为四大类:强竞争力类;较强竞争力类;具有竞争力类;弱竞争力类.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因地制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生机制;整合产业链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合理布局、梯度开发、重点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文化产业;竞争力;产业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各地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区位因素和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繁荣,靠的是竞争力.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与科技交融的新兴产业,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保证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竞争力包括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宏观竞争力三个层次,文化产业竞争力属于中观竞争力范畴.①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之间竞争中,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综合实力的体现.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包含充分反映文化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的产业现实竞争力指标,体现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潜在竞争力指标,以及在文化产业竞争力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水平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一)评价方法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9个指标提炼成较少的几个指标.根据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从输出的原有变量的标准化相关系数矩阵看,大部分相关系数都较高,各变量之间呈较强的线性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共提取了四个主因子,得到各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这四个公共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6.07%.我们据此评价和分析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
第一公共因子中,文化产业增加值(X1)、文化产业营业收入(X2)、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X3)、文化产业资产(X4)、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X5)、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X6)、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X7)、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文化产业收入比重(X8)、地区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国专利授权数量的比重(X11)、人均可支配收入(X15)、人均文化消费支出(X16)、地区人均GDP(X17)、地区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X9)等指标有较大载荷,从产业规模、行业地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需求等方面反映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称其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公共因子中,每十万人口高校在校生人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比重(X10)指标有较大载荷,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素质,为将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称其为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因子.第三公共因子中,文化产业投资增长率(X14)、文化产业盈余增长率(X13)、文化事业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X18)等指标有较大载荷,反映了各地区文化产业投资增长及收益增长情况,称其为文化产业投资收益因子.第四公共因子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X12)、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19)等指标有较大载荷,反映了各地区文化产业的成长性,称其为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因子.
表1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结果
为了考察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我们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利用SPSS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由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计算出我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表中的分数是标准分,正分表明高于全国平均值,负分表明低于全国平均值.
(三)差异分析
表2显示,全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竞争力强弱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为强竞争力类.广东综合得分2.903455,在综合实力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广东在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因子上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但其它三项因子均为负数,说明广东文化产业竞争力领先的主要原因是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但潜力因子、投资收益和速度因子为负数,说明文化产业成长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类为较强竞争力类.北京、浙江、上海这三个地区因子综合得分在1左右,其中北京、上海在潜力因子方面位居全国前两名,浙江的速度因子列全国首位,显示出第二类地区文化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第三类为具有竞争力类.江苏、山东、福建、河南综合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山东、福建在投资收益方面得分较高,而且山东、福建、河南在发展速度上也得分较高,第三类区域显示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能力.
第四类为弱竞争力类.除了以上8个地区之外的其它23个省市区都属于第四类区域,这些省市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综合得分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尽管处于弱势竞争地位,但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例如,文化产业园区被许多地方政府当做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但文化产业园区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一些地方甚至打着文化产业园区的旗号,大肆圈地暗中从事房地产开发.这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和重复建设,带来的是资源浪费,严重影响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面对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有研究者建议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应该被中西部地区积极效仿.但是,我国各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不同,人文、区位、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不可能采用简单模仿或固定统一的模式.当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并不代表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与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
表2 我国31个省市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综合得分表
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越是特色文化,就越能为市场所接受.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特色鲜明、风格独树一帜的区域文化.各省市应该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认真的梳理,对本地各个文化艺术门类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分析和把握,挖掘和整合自己的文化特色,抓住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把它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此确定各自的主打品牌,规划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①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1期.各地区在发展中应该遵循相互学习借鉴,但不模仿盲从的原则,制订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指引方向.
(二)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生机制
各地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热潮中,充当文化产业发展的倡导者、政策的制订者、产业的投资者、项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由于政府功能的强化作用带来的问题日益突显.产业政策的过度宽松导致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从而产业竞争力缺失.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诱使部分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投资行为的不规范和投资冲动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效用.产业发展的事实证明:没有按照生产、流通、销售、消费这样一个循环去生产产品,就不算是产业;靠政府财力不断地注入资金这样的一种外部力量去维持生产链条的连续,也不能算是一个产业.②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产业发展有其自身客观规律和成长模式,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文化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大规模的克隆只会导致产品雷同,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抑制市场需求.差异化和个性化应该是文化产品的独特品质,也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自身配置资源的能力,健全规范、有序和高效率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应该从市场机制的替代者转变为市场机制的补充者,以培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内生机制为主要手段,把行政性的资源配置体系转化为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③韩立民、于会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三)整合产业链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是文化产品的市场认知程度.文化产品不是单一要素构成的,也不是各种要素资源的简单组合排列,其产品价值实现如同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需要创意者和产业参与者的全方位协作.比如,动漫产品和网游产品的研发需要计算机图形、仿真、数据传输等技术,但如果没有产品内容的原创能力,技术再强再精也难有用武之地.同样,只拥有产品创作和生产能力但不懂经营管理,产品价值也难以完全实现.文化产业运营各环节上的产业主体因为自身的能力限制,结成产业链是必然的选择和共赢的结果.
文化产业链是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所结成的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完整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认为,现代经济各部门间都存在前向、后向联系,并由这种联系形成一连串不均衡的连锁过程,各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一个部门伴随另一个部门一系列不均衡发展的过程.④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文化产业是利用创意元素把抽象的文化转化成同时具有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实物成果,并将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追求衍生价值的新兴产业.任何一个产业主体想独立架构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另外,产业运营的潜在风险也是需要冷静面对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阶段,通过产业链丰富产品内容和形态,有效引领和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产业增加值无疑是明智之举.
针对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平衡的状况,要依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于开发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梯度开发、重点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具有强或较强竞争力的区域,要进一步提升产业成长能力,发挥文化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可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发挥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和教育科研较强的自身优势,参与文化产业的研发与制造.弱竞争力的区域则作为第三梯队,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G124
A
1003-4145[2012]08-0154-04
2012-03-03
庄锴,男,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虹,女,博士,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编号:12YJC630304)、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编号:09CJGZ66)和济南市软科学计划项目"济南市文化产业评价机制研究"(200918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