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失眠症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2012-09-11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张伟红高存友赵兰民
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张伟红,高存友,赵兰民
军人失眠症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张伟红,高存友,赵兰民
军人;失眠症;心理状况;人格特征;生活事件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患。据报道,美国成人30%~35%患有失眠,而在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显示,有43.4%的中国人在过去1年中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1]。睡眠不足或不稳,会导致记忆减退、注意力降低、情绪消沉及其它心理障碍[2]。本研究通过对48例军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和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内在联系,以期找到军人失眠症患者出现失眠的原因和心理过程,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失眠的目的。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0-06~2011-08在某三级甲等部队医院心理科治疗的失眠症官兵4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的诊断标准:睡眠潜伏期≥30 min,≥3次/周,病程≥1个月,患者主观感觉痛苦。排除标准:①有精神分裂症、酒精依赖、人格障碍以及其他可以诊断的重性精神障碍;②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失眠、睡眠节律紊乱;③其它的睡眠相关性障碍;④对研究持抵触态度者。入组官兵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4.7±7.5)岁;男41例,女7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2例 (25.0%),高中27例(56.3%),大专及以上9例(18.7%);城镇17例(35.4%),农村31例(64.6%);已婚14例(29.2%),未婚34例(70.8%);军官8例(16.7%),士官17例(35.4%),战士23例(47.9%);实际睡眠时间(3.5±0.4)h;病程(4±2.8)个月。随机抽取某部50名官兵作为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1.2 调查工具
1.2.1 SCL-90 量表包括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情绪、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个方面的因子,共90个症状,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到“5”(极严重)分为5级,因子分≥2分为阳性结果[3]。
1.2.2 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最早由Eysenck于1947年编制,该问卷设有3个人格维度和1个效度量表,分别为内外向 (extraintroversion,E)、神经质(neurotisim,N)、精神质(psychoticism,P)和效度量表(lie,L)。龚耀先(1983)把EPQ修订成中文本,并制定了成人和儿童本的全国常模,修订后的量表保持原量表的基本结构,将项目由100项缩减为88项[4]。
1.2.3 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 该量表由张明园编制,评定时间不宜超过1年。适用于16岁以上的正常人及各种心身疾病患者。量表分为职业、学习、婚姻和恋爱、家庭、子女、经济、司法、人际关系等类别。编制者对表中每一个生活事件按国内常模提供各年龄组别的相应生活事件单位(life event unit,LEU),询问受试者研究时限内是否发生过表中所列事件,按受试者的年龄和出现的生活事件计算其相应的LEU,进行累加,得到LEU总值为统计指标[5]。
1.3 统计处理 给被试者讲解测试的目的、意义,并要求独立完成各问卷。采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选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军人失眠症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军人失眠症患者症状清单总分、躯体化均分、强迫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均分、抑郁均分、焦虑均分、敌对均分、恐怖均分、偏执均分和精神病性症状均分等各方面与军人常模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提示军人失眠症患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见表1。
2.2 军人失眠症患者心理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性格内外向(E分)与人际关系、抑郁呈正相关(r=0.164~0.175,P<0.05);精神质人格 (P分)对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偏执及其他症状有影响(r=0.181~0.267,P<0.05或0.01);神经质人格 (N分)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精神病性有相关性(r=0.174~0.204,P<0.05)。见表2。
表1 军人失眠症患者与军人常模SCL-90各因子分(±s)
表1 军人失眠症患者与军人常模SCL-90各因子分(±s)
与常模比较,*P<0.05,#P<0.01
项目 失眠症患者(n=48)军人常模(n=19 662) t P总分 189.00±49.50#144.10±43.20 10.635 0.000躯体化 2.11±0.78#1.55±0.57 5.813 0.000强迫 1.94±0.70*1.77±0.60 2.154 0.038人际关系敏感 1.96±0.71*1.78±0.61 2.248 0.031抑郁 1.98±0.68*1.64±0.60 3.237 0.002焦虑 2.04±0.74*1.52±0.52 4.876 0.000敌对 2.26±0.86*1.62±0.62 5.857 0.000恐怖 1.82±0.63*1.39±0.47 4.271 0.000偏执 2.27±0.88*1.67±0.63 5.712 0.000精神病性 1.92±0.69*1.51±0.50 4.297 0.000
表2 军人失眠患者症状清单各因子与个性测验E、P、N分相关分析(r)
2.3 军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生活事件,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可促发多种心理症状,从而加重失眠的发生率。见表3。
表3 军人失眠症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3 讨 论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失眠症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增多趋势。研究发现,失眠症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重要作用[6]。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个体经常在精神和体力上易产生过度紧张与疲劳,容易出现失眠等心身疾病。
柳群方等[7]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突出表现在躯体不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本研究显示,军人失眠症患者的SCL-90在总分及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提示军人失眠症患者比睡眠正常者存在更多的心理不适,其中以焦虑、躯体化、偏执及敌对更为明显。调查结果说明,军人失眠患者对外界压力更多的是内化,将愤怒转向自责或压抑,而不是外倾或发泄、攻击或敌对。失眠导致官兵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失眠导致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功能紊乱,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激素水平失衡有关。许多研究还报道失眠患者血浆5-HT水平显著减低,而其血浆NE水平则显著升高,这可能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之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8]。
张玲等[9]调查发现,失眠症患者多为内向、神经质个性,这个类型的个性特点是压抑、焦虑和刻板、小心谨慎,负性体验多且情绪不稳定和不易控制。本研究发现内外向(E分)与失眠患者的人际关系和抑郁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与其他各因子无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质人格 (N分)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精神病性有相关性。说明N分高的患者,情绪稳定性差,易激发而难平复,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障碍和导致失眠,而性格内向者较外向者更易发生抑郁症状;P分高的患者易出现各种心理症状,尤其是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另有报道也支持该研究结果[10]。Mendelson等[11]报道,75%的失眠症患者在他们的失眠刚开始前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生活应激性事件。而梁宝勇认为,生活事件虽然与疾病有关联,但这种联系不是直接的,中间有中介因素存在[12]。本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和恶性生活事件可能是诱发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患者对不良刺激会出现不适度反应。国内外报道也发现健康、工作、经济、人际关系问题等生活事件与SCL-90中大多数症状呈显著正相关[13]。而心理障碍又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加重患者的失眠程度,进一步加重失眠,所以失眠和心理障碍之间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失眠症的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心理社会因素在该病的发病中的作用已日趋引起关注,无论失眠症的病因还是临床表现都可以看到心理因素对失眠的影响[14]。此次通过对军人失眠症患者的调查发现,军人失眠症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与人格、生活事件等社会因素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失眠症的治疗过程中,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和认知-行为治疗,注重心理社会干预,做到标本兼治。
[1]李舜伟,赵忠新,于守臣,等.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2]黄景斌,吴 茜,许 良,等.失眠症伴记忆力减退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6):50-53.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18-121.
[4]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3.2-31.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31-33.
[6]Daley M,Morin C,LeBlanc M,et al.The economic burden of insomnia: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for individuals with insomnia syndrome,insomnia symptoms,and good sleepers[J].Sleep,2009,32(1):55-64.
[7]柳群方,郭 军,魏月玲.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296-297.
[8]Python A,Steimer T,Saint Hilaire Z,et al.Extracellular serotonin variations during vigilance states in the preoptic area of rats: amicrodialysis study[J].Brain Res,2001,9(10):49-54.
[9]张 玲,潘润德.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与个性缺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12-2214.
[10]毛洪祥.慢性原发性失眠与人格及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87-789.
[11]Mendelson W.Effects of triazolam on the perception of sleep and wakefulness insomniacs[J].Ann Clin Psychiatry,1990,15(2):211-224.
[12]梁宝勇.生活事件与疾病[J].医学与哲学,1987,8(2):54-56.
[13]Julian D,Ford L,Trestman K.Prospective association of anxiety,depressive,and additive disorder with high utilization of primary specialty[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4,58(5):2145-2148.
[14]徐碧云,李 艳,欧碧阳,等.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J].中国康复,2009,24(1):47.
[2011-12-02收稿,2012-01-20修回]
[本文编辑:李 君]
book=946,ebook=135
R395
B
454003河南焦作,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 (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张伟红,高存友,赵兰民)
甘景梨, Email:liangxuejun7509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