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探讨
2012-09-11张爱娥张丽莉王庆林周慧茹
张爱娥,张丽莉,冯 平,闫 燕,赵 洋,王庆林,周慧茹
(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儿科教研室,郑州45119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探讨
张爱娥,张丽莉,冯 平,闫 燕,赵 洋,王庆林,周慧茹
(河南卫生职工学院儿科教研室,郑州451191)
目的 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理论、实践成绩及各项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护生的理论和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93.46%的护生认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结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做、练的结合,可提高护生对专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认识和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护理教学;儿童护理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与护理的护理科学。为了使护生具备儿科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满足儿童护理岗位任职要求,依据教高〔2011〕9号文件精神,笔者根据儿童护理工作实际需要,紧扣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在2010级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中积极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即工作任务引领配合实战演练、床边教学、临床见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河南卫生职工学院2009级高职普通护理专业护生同为高中起点的4个班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 18~22岁,平均 21.0岁,按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个班共260人,对照组2个班共250人。两组护生性别、文化基础、所学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2组均于第4学期开设儿童护理课程,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一讲授教学法,即每个学习内容采用课堂教学为主,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护生到临床实习时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加以结合。实验组采用以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教学前准备。根据医院、社区和家庭对儿童护理人才的需求,进行社会岗位群的调研,然后依据各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要求,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学生技能与儿童护理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为课程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符合高中起点的高职护生的儿童护理课程标准。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将儿童护理课程标准和儿童护理整体设计方案发给护生,让护生阅读,使其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考核方法有初步了解,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样学,明确任务,克服盲目性。将学生分为6~10人为一学习小组,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自发讨论,分析、思考、解决任务。
②以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依据儿童护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将儿童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社区儿童保健基础知识和儿童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2个项目,共七大任务,即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儿童营养与喂养、新生儿疾病及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血液、泌尿、神经等)疾病患儿的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可爱漂亮的小宝宝照片或视频,让学生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从而慢慢走近儿童。教师为学生提供或创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情境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每个学习内容均由临床真实病例引出,触其情感,使其产生兴趣,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案例中患儿的相关基本医学知识,如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然后在熟悉相关基本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按护理程序对病例进行各项评估,提出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说明理由,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说出依据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儿童护理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儿童常见疾病的学习以任务引领展开学习后,以临床真实病例进行角色扮演,护生用所学知识自行评估患儿、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仿真实训演示或到附属医院儿科见习某患儿的护理工作过程,这样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解护理程序的工作过程。如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的学习以任务引领展开学习后,进行实战演练,到社区幼儿园为不同年龄小儿进行体重、身高、坐高、上部量、下部量、头围、胸围、腹围等项目的测量,再以小组学习形式对收集的信息展开讨论,评估小儿的营养和发育状况,给出健康指导。如青春期健康指导的学习在任务引领展开学习的同时宜配合回忆学习,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或刚刚经历过青春期,由学生回忆自身的健康隐患,以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护生为主体,教师在护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起组织、咨询、监督、考核等作用。在习得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爱岗敬业,才能从心底里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才能全心全意为儿童服务,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整体护理,见图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在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儿童护理问题。
③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通过层层设疑,在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让学生讲、引学生想、带学生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在学中用、干中学,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期间,到医院见习或关注身边儿童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以及患病时的护理情况,运用已学的医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护理儿童时出现的问题,强调以服务为主。从帮助、服务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听为主,转为自主参与式的思考为主,变“被动的苦读”为“主动地乐学”,变“死记硬背的死学”为“触类旁通的活学”,变“抽象理论的难学”为“亲临其境的易学”,最后,达到学习目标,学生就能自如地适应社会岗位需求,顺利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学生技能与就业单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目标,见图2。
1.2.2 评价方法 ①课程结束后,对2组学生进行理论、实践考核,考核内容和知识点完全相同。理论考核按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要求编制试卷;实践考核以综合实训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核专科护理工作过程,实践考核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监考。②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效果。问卷主要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知识认知的评价、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设计。课程结束后,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授课的学生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s表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学生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 2组学生理论和实践考核分数比较(±s)
表1 2组学生理论和实践考核分数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 <0.01。
组别 理论成绩 实践成绩实验组 89.85 ±4.751)95.08 ±5.861)83.60 ±5.96 81.37 ±6.56对照组
2.2 实验组护生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见表2。
表2 实验组护生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评价[n=260,(%)]
3 讨论
为培养满足儿童护理岗位任职需求的护生,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临床儿童护理工作实际需要,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模式,侧重于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该研究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1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表1的统计结果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授课的护生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法授课护生(P<0.01),表2结果显示,94.23%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活跃、感兴趣。说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2 实现了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一致 传统教学法不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而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遵循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为依据,科学设计、安排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与病人需求相结合的实证护理[3],确保护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尽早进入护士角色。表2结果显示,85.77%学生认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她们对专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认识。
3.3 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融教、学、做、练一体化 现代教育理念是淡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学科意识,突出能力培养。传统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分开,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以任务引领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使学生带着具体任务与同学合作,以案例、临床见习、角色扮演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患者实际需求实施护理的工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护理实践中,将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充分体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从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转变。表2结果显示,78.08%护生认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的多样式教学法提高了她们的实际动手能力;93.46%护生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4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划分为若干典型学习任务。教师按项目实现的进程进行能力要素的教学和训练,学生带着任务,边教边学,边学边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多渠道循环,提升认识,形成能力,实现从书本知识到职业能力的转化,实现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项目导向”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实际意义,解决了以往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的实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具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特征。“项目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能力的增长。该课程改革不仅符合教学规律,可操作性强,与临床结合分项目、分任务组织教学,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做的结合,而且也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模式。
[1]王敬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6(15):95-97.
[2]黄瑞梅.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23):107-108.
[3]潘正群,范秀珍.“四步法”专科护理教学模式在《儿童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 938-1 940.
[责任编校:杨红梅]
G 642.0
B
1008-9276(2012)04-0546-04
2012-02-05
张爱娥(1976-),女,湖南省双峰县人,硕士,讲师,从事儿科护理和儿科学的教学与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