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癣118例的真菌学和临床因素分析
2012-09-11杨虹高志琴李民戴鹤骏杨连娟
杨虹 高志琴 李民 戴鹤骏 杨连娟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真菌病科,上海 200443)
面部皮肤癣菌病 (面癣)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与其他部位的浅部真菌病相比具有特殊性[1],不典型的面癣常被误诊为脂溢性皮炎、湿疹等因而延误治疗。为了解面癣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我们对2012年1~6月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的118例面癣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2012年1月~6月本院门诊的患者,真菌涂片直接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者。
1.2 方法
调查方法登记一般资料,询问病程、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
实验室检查 刮取面部皮屑做真菌直接镜检并同步进行真菌培养[2]。
真菌直接镜检 取皮屑置于载玻片;加1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放置片刻或酒精灯火焰微加热,即在火焰上快速过火2~3次,不应沸腾;轻压盖玻片;冷却后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和孢子,然后用高倍镜观察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征、位置、大小和排列等。
真菌培养鉴定 皮屑标本接种在添加0.05%氯霉素的沙堡斜面培养基 (SDA)上,于25~28℃培养14 d。丝状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小培养、显微镜下特征鉴定;念珠菌通过转种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或使用API20CAUX测试板条鉴定。
2 结 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共入选患者118例,其中男65例,女53例。发病年龄:3个月~87岁,10岁及以下9例、11~30岁21例、31~50岁20例、51~70岁52例、70岁以上16例。从中可见面癣可以发生在各年龄段,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
2.2 发病相关因素
有直接或间接动物接触史者32例,如猫狗兔等;糖尿病及接受过肿瘤化疗患者5例。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情况:单纯面部感染者36例(30.5%),合并1种浅部真菌病的有55例 (46.6%),例如手、足癣、股癣、甲真菌病;合并2种或2种以上浅部真菌病者27例 (22.9%),例如同时患有足癣和甲真菌病 (见表1)。48位患者(占40.7%)自述有外用药史,其中大部分使用过皮炎平、肤轻松软膏等,少数使用过咪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2.3 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阳性118例,其中115例发现菌丝,3例发现排列紧密、大小一致的孢子。培养鉴定结果:分离出皮肤癣菌103株,包括红色毛癣菌70 株 (68.0%)、犬小孢子菌 21 株 (20.4%)、须癣毛癣菌10株 (9.7%)、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见表1)。还分离出念珠菌属12株,污染真菌3株。
3 讨 论
皮肤癣菌病中,面癣的患病率约为2.2%左右[3],但面癣是最易被误诊的病种,70%的患者早期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病,如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细菌感染、酒渣鼻等[1,4]。这是因为面部血管丰富,又因为暴露在外,易受阳光、冷空气、环境致敏物、污染物的刺激而发炎,加上擦洗、搔抓、误用药物 (尤其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影响了病损的特征[4]。
表1 2012年1~6月面癣分离的皮肤癣菌种类Tab.1 Distribution of isolated dermatophytes from patients with tinea faciei
典型面癣的皮疹呈环形,皮损的边缘稍红、略高起,可覆盖鳞屑,中央有自愈倾向而呈现正常皮肤(见图1)。不典型的面癣则可呈现多种多样的皮损表现:如皮损边界不清、或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毛囊炎、丘疹、丘疱疹、脓疱疹等,并且可能混合发生,特别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之后,通常导致鳞屑和环状边缘的消失、瘙痒减轻。本文面癣患者的皮损形态相对单一,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斑,少部分在此基础上合并丘疹、丘疱疹(见图2)。
对面癣警惕性不够以及部分医院未开展浅部皮肤真菌学检查,都会造成其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因此对于面部皮肤疾病,特别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红斑、丘疹等,应及时进行真菌学检查,对于使用过抗真菌药物的患者,停药1周后重新取材检查可以提高阳性率。我们发现,面癣的取材也有特殊性。真菌取材时一般使用钝手术刀片或不锈钢刮刀,由于面部皮肤较薄,尤其炎性刺激明显的部位用刮刀取材时,患者痛感比较明显,不能取到足够量的皮屑,稍有不慎还会造成皮肤破损。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医用拭子取材,不仅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可以取到大量皮屑,提高了真菌涂片和培养的质量。
本文发现面癣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可能与此年龄段患者免疫力下降有关,而且从本组资料来看,分别有46.6%和22.9%的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这些患者的手、足癣、甲真菌病病史长、不够重视,容易造成皮肤癣菌的自体接种[5],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图1 较典型面癣的皮损 图2 不典型面癣的皮损Fig.1 Typical tinea faciei Fig.2 Atypical tinea faciei
面部皮肤癣菌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地域性,并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相关[3,5]。北美地区以断发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为主;马其顿斯科普里地区以疣状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为主[1,3],占首位的均为动物源性的真菌。我国武汉地区以红色毛癣菌最多,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5]。我们分离的103株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居首位68.0%,亲动物性的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占30.1%,亲土性的石膏样小孢子菌占1.9%,可能与合并其他浅部真菌病、使用激素类药物,或与直接或间接接触动物(猫、犬、兔等)有关。
不典型的面癣由于缺乏典型的环状边缘而较难识别,很容易被忽视和延误,甚至有数据统计面癣的平均确诊时间长达55 d[3],因此提醒我们,在诊疗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真菌镜检和培养的意识,降低面癣的误诊率。
[1]Lin RL,Szepietowski JC,Schwartz RA.Tinea faciei,an often deceptive facial eruption[J].Int J Dermatol,2004,43(6):437-440.
[2]王端礼主编.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30.
[3]Agron S,Margareta BS,Mihael S.Tinea Faciei-Hypo Diagnosed Facial Dermatoses[J].Macedon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0,3(1):27-31.
[4]林子刚,刘忠绪,凌伟军,等.面癣82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7):89-91.
[5]胡志敏,江萍,周小勇,等.面部皮肤癣菌病的临床及真菌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7):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