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胡雪岩齐名的南浔刘家

2012-09-07杨轶清

浙江经济 2012年22期
关键词:四象南浔浙商

杨轶清,现任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商业思想和企业策略学者。长期致力于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和实践,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与交融。先后任职于传媒集团、知名企业集团高管和工商大学学术研究工作,对民营企业的甘苦冷暖和表症暗疾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被誉为知晓企业家酸甜苦辣的浙商贴心人。

刘镛的经商之道具有很深的哲理:“钱财出入,寸宜宽,尺宜紧。寸不宽,则所得者分,而必为众怨之的;尺不紧,则所失者寸,而即为启侮之由”

站在南浔富豪团第一排的,就是刘、张、庞、顾四家。其中刘家雄踞南浔“四象”之首。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刘家就已富甲一方,名震遐迩。清末状元资本家张謇曾感慨地说:清咸同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光墉、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当时乃有“南浔,一天下之雄镇,已莫不闻刘氏”之盛况。

上世纪30年代南浔有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高居“四象”之首的刘镛据传财富达2000多万两银子之多,因而有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

刘镛生于1826年,年少时做过铜匠,后来他转入了镇上一家棉绸布店当学徒,早起晚睡拼命干活,一天只能挣得十文钱。他用三四文买点吃的,其余归其母。后来他得知,店里的管家一年的薪金也才不过百缗(一千文为一缗),知道这个“池子”太小无法施展他的飞龙之志。刘镛后来进入镇上谈德昌丝行打工,每年可以赚到10元银洋。年底时,老板认为他勤快能干,额外又奖励他6元银洋的年终奖。这16块一年的收入,已经让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了。

可是,胸有大志的刘镛并不满足,四年后他与另外两个同乡合作,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丝行,全部资本只有三个人东拼西凑的200块银元。这一年,刘镛刚好20岁整。刘镛创业正好赶上上海开埠后成为海外贸易大口岸的历史机遇,资产增值速度惊人。自其合伙经商算起,仅仅过了16年,也就是刘镛36岁的时候,200元的原始资本已膨胀到数十万之巨,也就是增值了数千倍。此后刘镛抓住机会,在上海租界内购地造屋大规模开发房地产。后来刘镛的田产、房地产和典当行遍布全国,成为全国性的房地产商。

刘镛成为巨富亦与盐有关,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抓住清廷发售“盐引”(即盐票,当时经营盐业的官府执照)的契机,顺势进入盐业经营,在扬州设盐务总管理处,为全国性的大盐商。

刘镛成为首富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他的四个儿子都进入了仕途。刘镛也因儿子们功名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一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至此刘家荣宗耀祖富贵两全,成为南浔有钱有势的第一门第。

刘镛的经商之道具有很深的哲理,他曾训诫其子说:“汝于钱财出入,寸宜宽,尺宜紧。寸不宽,则所得者分,而必为众怨之的;尺不紧,则所失者寸,而即为启侮之由”。谚云:无思无算第一穷,也就是说,会算计是商人的基本能力,但忌贪小失大。这是很重要的商人处事之道:“多算大帐少算小账”,即大处着眼,不追逐蝇头微利。

刘镛虽读书不多,但深谙祸福相依和盈虚消长之理,所以不贪求尽享富贵。虽贵为四象之首,但平时却崇尚节俭,平时从不食补名贵,甚至生了病都不肯寻医问药。而是倾资扶贫帮困,以求子孙绵延发达富贵长久。

刘镛多次捐官和受朝廷表彰,累加到四品衔。以刘镛当时财力,足可以再换大顶戴,甚至觅得实职。但他十分注意适可而止,也不赞成儿子刘锦藻捐资换取职衔。刘镛最终仅以锦藻官加五级,封“通奉大夫”(类似于后世议员之类荣誉)而未换顶戴。

刘镛有四个儿子,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进士商人”刘锦藻。刘锦藻不仅功名有成,而且经商有道。他继承父业,经营淮盐,设扬州盐场,为江苏淮盐巨商;他在通州购买大量海涂建垦牧公司;他受清廷农工商部奏派,出任上海大达轮船公司总理,与“状元商人”张謇共事合作,发展民族经济;他在南浔发起集资10万元,投资浔震电灯公司;他发起成立浙江铁路公司,参与创办并投资浙江兴业银行;他也是著名的房地产商,在上海设有经租账房,杭州、莫干山等地建有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清末“保路权运动”及“湖州教案”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

猜你喜欢

四象南浔浙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南浔,果真难寻
《四象》
方向漫谈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南浔颖园:小小园林尽显江南气质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
外部激励因素对浙商政治参与动机的影响及其途径分析——基于五个地区浙商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