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

2012-09-07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23期
关键词:家园建筑

今年学会年会的主题是“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这个主题贯彻了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新的追求,提出了学界和学仁努力工作的方向。

一、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始终是人类社会美好和不懈的追求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建筑和谐家园的追求始终不变。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南美印加帝国的马丘比丘古城、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庞贝古城,都是人类社会对和谐家园不懈追求的见证和缩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曾提出天人合一、生活小康、社会大同的理想和目标。东晋文人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描绘了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和谐家园。这篇散文所以代代相传,甚至很多人可以背诵,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家园的憧憬和追求。

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三大宗教都有天堂、乐园、极乐世界的说法,都表达了对和谐家园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伊斯兰教《古兰经》中称天园为“和平之宅”、“永久之宅”,说天园里绿树成荫,既无酷暑,也无严寒,其中有美洁的住室、舒适的卧榻和靠具,还有各种精致的服饰和名目繁多的美味佳肴以及唾手可得的鲜果,在天园里没有劳累的痛苦,住在其中的人共说和平的语言,亲如一家、和睦相处、无忧无虑。

基督教《圣经》创世篇讲,耶和华上帝建造了伊甸园,让人住在里面。园子里长满了各种林木果树,园子里还有一条河,流过这个园子,地上有金子、珍珠、玛瑙和各样的果实,上帝使太阳照耀这个园子,人在这个园子里辛勤耕耘,用露珠滋润大地,使万物兴盛、欣欣向荣。

佛教,虽然讲缘起性空、世事无常,提倡人格升华,反对物欲追求,但为了让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也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佛说阿弥陀经》说,彼佛土一切严饰,皆七宝成,功德庄严,等无差别,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让人进入净土便得清凉、平等、安乐,一切都是美妙无比,是一个绝对理想的世界。

人类社会始终对和谐家园充满理想、追求和期待,并在总结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和谐家园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不和谐向和谐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批判资本主义不和谐和腐朽黑暗后,分析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思想,勾画了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社会蓝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繁荣发展,对和谐家园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判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断和政策指引,为中国建筑同仁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奠定了理论基础,勾画了和谐家园的规划大纲和建设蓝图。

二、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需要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供水、燃气、通讯、交通、绿化等设施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我们已经建设和拥有了一个崭新的、现代的、和谐的家园。但是,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家园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趋同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的首要任务。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需要认真思考在建筑实践中还有哪些不完善和不和谐问题。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建筑如何使人更加健康

生活在和谐家园,人应当是健康的。人怎样才能健康?“只有生活在大自然,生命才会充满活力”,这是上海世博会新西兰馆的广告语,这话虽然说得很直白,但却十分深刻。人离开自然是不可能有健康的。有的房子几十万平方米,规划设计中有意在外墙不开窗户,建筑内部没有新鲜的自然空气、没有明媚灿烂的阳光,采光、通风全部需要靠机械和电能。人长期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不会也不可能有健康。城市中很多超市、餐馆、写字楼的外墙都是封闭起来的,建筑体量过大,封闭空间过多,建筑离自然越来越远,在以往的建筑实践中还有哪些是不健康的做法,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二)建筑如何使人更加安全

生活在和谐家园,人应当是安全的。结构安全没有问题。但是建筑还有很多涉及安全的问题需要更加完善。建筑要让人放松、不紧张、不压抑。实际上,建筑的选址、建筑的密度、建筑的形式都关系到人的安全。建筑的密度过高,房子挨着房子,容积率超过4.0、5.0,有的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一个平方公里超过10万人口。大家都从家里走到楼下,站的地方都没有,一旦发生疫情、发生地震、发生火灾,后果不堪想像。世博会以后,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一下死了50几个人。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一旦失火难以控制。在以往的建筑实践中还有哪些是不安全的做法,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三)建筑如何使人更有尊严

生活在和谐家园,人应当是有尊严的。尊严更是一个综合问题。从建筑实践讲,建筑应当为人更有尊严而建,建筑实践很多涉及到人的尊严。走到楼道里很窄,邻里相遇只能侧身而过。回到家里说句话,墙壁不隔音。说什么,邻居都能听到。阳台见不着阳光,家里的内衣、被褥只能晾在院子里去。楼里门厅很小,一把椅子都不放,等电梯的时候,老人、孕妇都得站在那儿。挺大一个广场,雕塑不少,就是没树,走进去没有一点遮挡,太阳能把人晒死。邻里下楼想坐下休息聊聊天,要么到街上走走,还是没椅子,只能坐在马路沿上,靠在电线杆上。在以往的建筑实践中还有哪些使人感觉不够尊严的做法,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四)建筑如何使人更便于生活

方便生活,有利于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对生活的需要,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这是和谐家园的基本要求。生活是琐碎的、多元的、具体的,不能城市现代化了,生活不方便了。小区外面是大马路、大建筑,小区里还是大马路、大建筑,小街、小房、小商、小贩全没了,活泼的、生动的、“市井”的生活气息没有了。原来家门口就能吃个包子、修个自行车,理发也挺方便,现在都没了。有人说可以到城市综合体里面去,可城市综合体不是每个小区每个街道都有。买瓶酱油来回要一个钟头,聊天叙旧只能借餐厅说话,这不能说生活更方便了。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社会进步了,城市现代了,建筑更新、更大、更高了,还要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以往的建筑实践中还有哪些是不便生活的做法,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五)建筑如何使人更感幸福

人是不是幸福,本来跟建筑没有太大关系。青年人谈恋爱,房子再小再简陋也觉幸福。老人住在传统的房子里生活,儿女能够天天过来看看、说说话,也会感觉幸福。但很多情况下,建筑和建筑环境对人的幸福感有很大影响。建筑设施不便、建筑体态丑陋、建筑色彩不当,对人的感受和情绪有负面影响。建筑层高让人站直身子似乎就能摸着房顶;窗帘一拉开,对面全是窗户,家里被看得一清二楚;带小孩到楼下玩玩,找不到一片树林、一片绿地,甚至找不到一块空地,都会降低人的幸福感。在以往的建筑实践中还有哪些影响了幸福感的做法,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论语》里有一段文字:叶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城邑,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我们的家园是不是和谐,要看住在这里的人们是不是感到幸福和喜悦,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感到幸福和喜悦,就会有更多的人、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也来到我们的家园。

三、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学界和学仁应当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是中国建筑学界和学仁应尽的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建筑学界的工程师、建筑师、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名师和名院,应当在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出积极和重要贡献。

(一)保持生态和谐

和谐家园一定是生态的、自然的。在建筑实践中、在城乡建设中,要充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使建筑与自然、使城市与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城市中需要足够的树林、绿地、荒地、坡地、湿地,不能见水塘就填掉、见河沟就盖盖儿、见土丘就推平、见裸地就硬化。建筑要让人们有充足的明媚的阳光、有流动的自然的新鲜空气、有足够的绿色视廊。有一个建在山坡绿树中的楼盘广告讲得挺好:“身心改善首选胜却人间无数”。和谐家园需要完备的设施,但和谐家园再多的设施条件,不如一个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西方文明的圣贤苏格拉底讲,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我们需要的越少,离神越近。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生态和谐是唯物的基础。在这方面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很多。

(二)贯彻节能减排

和谐家园一定是可持续的。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大约占了整个国民经济能耗的三分之一。建筑节能、建筑减排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的要求。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公益广告讲,能骑车,就不开车;能用太阳光,就不用电灯;能用电风扇,就不用空调机。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建筑文化,为我们积累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建筑节能减排,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需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但还需要更多地用传统的优秀的建筑物理方法,少用机械和电能。能开窗用自然风就不用空调,能用自然阳光就不用电器照明,能用步行梯解决交通就不用电梯。现代建筑中十几层的高楼不用电梯不现实,几百平米的室内空间不用电器照明也不现实,几百米高的建筑开设外窗已经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此,怎么更多地使用传统建筑物理的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建那些“高大奇异”的房子,少建那些过分追求形式和过分追求装饰的房子。

(三)回归建筑本质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人是为建筑服务的,这是建筑的本质。回归建筑本质就是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好地使建筑为人服务。加强对人的研究,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感受,让建筑充满人性、体贴入微,使人有利健康、感受幸福。加强对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研究,选用适用的技术和材料,而不是“时尚”的技术和材料,让使用者感受到贯彻节能减排的切实成效。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分子和一个和谐因素,让建筑的功能更适用、更完备、更方便,更符合使用者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习惯。

(四)理性建筑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建筑创新和建筑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到处是新的房子,新的街区,新的城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规模等方面,中国建筑拥有了许多世界第一。为此,中国建筑师、工程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建筑创新同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要求,同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讲继承传统,不等于建复古建筑,再坐黄包车,再穿长衫马褂。讲改革创新,不等于照搬照抄,建那些水土不服的“高大奇异”建筑。

建筑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但创新应当是弘扬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不应当割断历史,也不应当割断文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建筑技术大量涌现,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充斥市场。建筑创新应当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认真贯彻以人为本、节能减排的要求。建筑创新的成果要使人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有尊严、更感幸福。理性建筑创新,努力探索中国当代的主流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五)追求艺术品质

建筑,功能是第一位。但是,除了功能还有艺术形式。建筑艺术首先是公共艺术,是被放在城市中间的,是被放在公众面前的。建筑艺术,好的或不好的,都强加给了社会公众。因为不管这个建筑艺术,是你喜欢的,还是厌恶的,每天你都要从建筑面前走过,你都必须接受它。建筑艺术应当为人民大众服务,探索和追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建筑艺术,努力探索建筑技术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与建筑形式、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品质、好的建筑艺术会给人宁静、给人振奋、给人鼓舞、给人和谐,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就是要让我们的和谐家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充满艺术和文化的气息。

(六)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建筑从秦汉到唐宋,从唐宋到明清,建筑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思想和精神的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指导今天的建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系统和全面的理论研究不够。今年,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开展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方向的讨论,这个讨论需要继续和深入进行。通过讨论这个形式,希望在学界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也希望通过讨论这个形式,能够激发更多的学人开展深入的中国建筑理论研究,解决中国建筑实践中重大的疑惑和问题,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做出贡献。

春到宏村 田金柱/摄

(七)做好宣传引导

提高全社会对建筑本质和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对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艺术品质,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和学会直属分会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工作,学会的团体会员、学会的会员都应当成为中国建筑学界一名优秀的宣传员,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宣传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宣传学界的名师、名院和专家学者。通过宣传取得社会和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也让建筑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更多地普惠中国的建筑实践、更多地普惠我们的和谐家园。

(八)践行职业操守

学界和学仁在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中,既要服务市场、尊重业主,更要坚持原则、崇尚道德,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面对建筑市场存在的过分追求形式和过分追求装饰等违反节能减排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随波逐流、更不推波助澜。认真贯彻建筑节能、保护环境的方针,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开拓进取,勤于奉献,团结一致,共同为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徐宗威秘书长在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猜你喜欢

家园建筑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寻找失落的家园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未来的美好家园
绿家园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