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12-09-07吴群红郝艳华王德才
崔 宇,吴群红,郝艳华,王德才,康 正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性痴呆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即老年性痴呆,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一种。AD是一种由于脑神经细胞凋亡、丢失而造成的以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致死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其病因尚未明确。据报道AD的发生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饮食及特殊嗜好、生活方式、生理状态、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1],本研究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对其相关生活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筛选出影响AD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该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12月在哈尔滨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年医院住院的AD患者39例为病例组,其中男6例,女33例;年龄62~94岁,平均 (80.9±6.4)岁;均符合AD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标准 (DSM-Ⅳ-TR)[2]。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经神经心理测验证明无精神障碍的健康老年人32例,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69~93岁,平均 (73.8±11.4) 岁。入选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恶性肿瘤史。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分别对上述研究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性质、痴呆家族史、既往史 (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史)、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饮食习惯 (食用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烟熏烧烤类食品、淀粉类食品)等进行调查。
1.2.2 MMSE量表评分 MMSE量表共分30个项目,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短时记忆、计算力、物体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看图描画等11项内容,MMSE评分范围为0~30分。痴呆评定标准:文盲MMSE评分≤17分,小学MMSE评分≤20分,中学MMSE评分≤22分,大学MMSE评分≤23分,凡是达不到此分值的,均认为其有程度不等的认知功能损害[3]。调查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采用统一调查表和标准化调查语言,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调查信息经复核后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赋值见表1;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赋值情况Table 1 Value assignmnet
2 结果
2.1 AD发病相关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有意义的AD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P<0.05)。职业性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AD发病呈负相关;而年龄、糖尿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是AD的危险因素 (见表2)。
2.2 AD发病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有意义的独立因素:年龄、脑血管疾病史和头部创伤史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从事脑力劳动是AD的独立保护因素 (见表3)。
表2 AD发病相关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tiological factors in AD patients
表3 AD发病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able 3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tiological factors in AD patients
3 讨论
A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A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多种因素可能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显示A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4]。Heun等[5]研究显示,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机体进行性衰退以及有害物质不断累积,从而导致AD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事脑力劳动可能是A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从事脑力劳动的老年人,大脑内神经元储备充足,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而从事体力劳动者,知识刺激匮乏,神经元丧失较多,从而易患痴呆症[6]。Saczynski等[7]研究表明,从事职业的性质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Kivipelto等[8]研究表明,在患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患者中,AD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5~3.0倍。当脑内同时存在血管病变和AD的病理改变时,两者互相促进,形成“正协同”效应,使AD的病情发展更快[9]。本研究进一步印证了相关研究结论,结果显示,罹患脑血管疾病可能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脑血管疾病可能致AD患病风险显著增高,是无脑血管疾病史者的4.204倍,因此,有必要对罹患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给予特别关注,并重视对其进行AD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定期筛查,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目的。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头部创伤史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导致老年人罹患AD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是无头部创伤史者的3.918倍。其可能机制是,外伤可使大脑皮质和海马到基底前脑神经元的神经生长因子运输出现障碍,使基底前脑的神经元缺乏神经营养作用,结果导致神经元变性及死亡,从而引发AD[10]。国内相关研究显示,拥有ApoE4等位基因的脑外伤患者更易发生AD[11]。因此,防止和及时治疗头部外伤尤为必要,对于有头部创伤史的老年人也应该加以足够重视。此外,本研究显示脑力劳动是AD的一个重要保护因子,因此,应倡导和鼓励老年人多思考、勤用脑,并积极投身到有益于提高老年人心智的各种健身和益智的社会活动中,通过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有效防范以及对各种保护因素的大力倡导和推进行动,实现对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的目标[12]。未来的研究可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出发,对AD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能的早期预防和干预策略。
1 洪震.我国近年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4):195-198.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Ⅳ -TR[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56-68.
3 金亚菊,李蕊,魏鲁刚.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4):46-47.
4 黄文湧,杨星,杨敬源,等.贵阳市城区老年痴呆患病率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983-985.
5 Heun R,Kölsch H,Jessen F.Risk factors and early signs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family study sample.Risk of AD [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6,256(1):28-36.
6 布茂振,张聚斓.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损害特征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472.
7 Saczynski JS,Pfeifer LA,Masaki K,et al.The effect of social engagement on incident dementia:the Honolulu-Asia Aging Study [J].Am J Epidemiol,2006,163(5):433-440.
8 Kivipelto M,Ngandu T,Fratiglioni L,et al.Obesity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 at midlife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J].Arch Neurol,2005,62(10):1556-1560.
9 Schneider JA,Wilson RS,Bienias JL,et al.Cerebral infarctions and the likelihood of dementia from Alzheimer disease pathology[J].Neurology,2004,62(7):1148-1155.
10 Fleminger S,Oliver DL,Lovestone S,et al.Head injury as a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s disease:the evidence 10 years on a partial replication [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3,74(7):857-862.
11 于大林,肖军.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152-154.
12 黄樱,邹琴娓,黄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