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右旋糖苷联合疏血通治疗高黏血症的研究
2012-09-07时一允蓝广萍邵素美朱问娟孙爱云
时一允 蓝广萍 邵素美 朱问娟 孙爱云
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山东单县 274300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非常高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黏血症为临床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硬化等疾病的主要诱因。降低血液黏度已成为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寻找一种降低降低高黏血症的确实有用的方法作为心脑血管病的2级预防。神经科门诊患者多表现为头昏、头痛、头胀、头重、失眠多梦、健忘、胸闷、肢体麻木、乏力。临床上活血药物品种繁多。具体有效性为循证医学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同时解决患者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低分子右旋糖苷与疏血通应用于高黏血症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为:(1)降低血液黏稠性,使全血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降低。(2)降低血液凝固性,使纤维蛋白原降低。(3)降低血浆中一些大分子物质,使血浆黏度下降。(4)使红细胞聚集性下降,红细胞沉降率减慢。
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液黏度增加,高黏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或其他血液黏滞因子超过正常高限或增加,血液缓慢,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1]。尤其是高切变率下血液黏度增高可出现在冠心病发生之前[2],该病在临床上能引起人体心、脑、肾等血液器官缺血缺氧,出现头痛、头昏、高血压、肢体麻木、心悸胸闷症状,甚至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本研究对2006年4月~2012年4月150高黏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黏度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选自本院同期门诊患者;均经血流变学检查证实为高黏血症;均有头痛、高血压、肢体麻木等症状;发病以来未用相关治疗药物。
1.2 分组
治疗组 78例,男 57例,女 21例,年龄 37~80岁,平均(60.12±4.27)岁;对照组 72 例,男 54 例,女 18 例,年龄 39~79岁,平均(59.21±16.5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案
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续2周;对照组给予罗通定(颅痛定)25 mg,每日3次,氟桂利嗪5 mg,每晚1次,连续2周。
1.4 检测指标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具体检测方法: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以肝素或EDTA盐抗凝,4 h内测定。
1.5 疗效评定
患者临床症状头昏、头痛、头胀、头重、失眠多梦、健忘、胸闷、肢体麻木、乏力消失,治疗组停针不复发。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治疗组在治疗后,血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改变(±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改变(±s)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
观察指标 治疗组用药前 用药后对照组用药前 用药后凝血酶原时间(s)纤维蛋白原时间(s)血浆黏度(mPa.s)血细胞比容血黏度高切血黏度低切11.8±0.9#3.95±0.77#1.47±0.16#42.2±4.5#5.78±1.37#10.51±2.09#11.4±1.0*3.83±0.97*1.49±0.16*39.8±4.7*5.24±1.08*9.58±2.01*12.1±1.1 3.73±0.77 1.45±0.18 40.0±4.8 5.57±1.70 10.18±2.49 11.8±1.1△3.93±0.81△1.49±0.22△38.3±4.7△51.2±1.20△9.43±2.18△
临术疗效观察,症状均消失,但治疗组停针观察2周无复发,对照组停口服药症状复现。
药物副作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高黏血症患者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组织灌注减少、导致组织缺氧,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而形成血栓。高黏血症属祖国医学“痰浊”“血瘀”等范畴,多责于痰、瘀、虚三方面,主要是寒凝气滞、痰湿内蕴、气虚血瘀引起的“血凝而不流”、“血泣而不通”,临床表现与痰阻脉络证、血瘀证、虚证基本相符,这也是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浓、聚、黏、凝”状态[3-5]。心肌梗死、脑梗死是老年人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疾病,高黏血症是其危险因素[6],低分子右旋糖苷具有将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疏血通成份为水蛭、地龙,具有熄风通络、化瘀、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两者合用对高黏血症患者起到根治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1]朱本浩.什么是高黏血症[N].中国医药报,2007-5-31.
[2]陈熙,周才一,刘成.血脂宁治疗文黏血症的临床试验观察[J].中医杂志,1985,26(5):29.
[3]姚健康,严申彪,范品国.降黏活血袋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6):57-59.
[4]王贤斌,傅赛萍.五子汤治疗阴虚阳亢型高黏血症的临床观察[J].微循环学杂志,1999,9(4):40-41.
[5]张占柱.从痰、癖、虚论治高脂血症[J].微循环学杂志,1999,14(6):50-51.
[6]陆敏.高粘血症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