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江西字门拳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2-09-06宋宜清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宋宜清

据20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工作小组统计,目前全国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然而“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竞技武术,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的性驱使下,竞技武术越来越远离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越来越偏离民族传统武术的拳种实质。很多优秀的拳种,随着一些老武术家的离去而面临失传,以至于有学者发出了“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的呐喊”。字门拳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尤其是江西南部的一种优秀拳种,在江西的武术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字门拳技法精奇,不用猛力,要求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等拳理和风格别具特色。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字门拳在传承上已到了严峻的地步,研究字门拳的发展现状,对字门拳的推广与当代发展,对保护这一优秀拳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南昌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部分武术馆校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3)访谈法、(4)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江西省四地区武术馆(校)教学内容的调查

通过调查,江西省南昌、赣州、宜春、吉安四地区武术馆(校)传授的内容大都包含规定、自选套路、散打、跆拳道,只有赣州、宜春、吉安分别有一所到两所学校开设了传统拳种的教授,而字门拳的传授为零。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普遍的。因为规定套路、散打都有国家、省市组织的官方比赛,而武术馆(校)就是培养这些竞赛参与者的最基层单位。再者,比赛结果也决定着武术馆(校)以及这些馆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各级各类武术馆(校)都十分重视这些项目的训练。

2.2 对字门拳的了解程度

通过对字门拳了解程度的调查,老拳师对字门拳的了解程度最高,其次为武馆校教练,业余武术习练者了解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老拳师是民间武术的代表和主要传承人,即使不是字门拳的传承人,对字门拳的了解也应该是最多的,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与字门拳的文化环境交融在一起。作为民间文化的代表人物,自然对民间同类文化有着深厚的认识;武术馆(校)教练作为培养现代武术人才的传授者,对字门拳的认识和了解不全面,表明武馆校教练对传统武术缺少关注,也表明了当前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处于分离状态。

2.3 对字门拳习练的参与调查

字门拳作为在江西客家人聚居区享有盛誉的拳种,其习练人群的比例令人吃惊,无论是武术馆(校)教练还是老拳师,都很少有人练习字门拳。这说明代表现代武术的武术馆(校)教练,虽然处于中国武术传播的主导地位,但参与传统拳术(字门拳)的练习却很少,这也直接影响了字门拳在社会和武术馆(校)的认可度。

2.4 影响字门拳发展的社会因素

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中华武术随着中华民族的社会进程而几经迭浮。1840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也渐渐由主角转为配角;改革开放之后,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发生了很大变化。淡忘许久的传统文化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字门拳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表1显示,社会发展变革影响”占总样本量的64.23%,表明社会发展变革是任何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于字门拳的发展而言,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

表1 影响字门拳发展的社会因素(多选)%

“思想意识与教育欠缺”以41.35%的比例位居第二位,说明我们认为字门拳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体系健全的拳种。我们总是用西方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用“西方的模式和评价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民族体育。经过这样的框定、改铸、剪裁的结果,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面目全非,而且完全失去了我们自己说特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全球化与民族化冲突”、“外来文化的入侵”、“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其它”分别列于第三到第六位。表明今天字门拳的发展环境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今天的中国,融入全球化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时代特征,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以科技、教育、商品、信息及大众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逐步成为当代世界的强势文化而不断扩展,其他民族文化则处于这种强势文化的笼罩下,并被日益消解,显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在身体文化领域,我们同样面临着这一困扰。西方体育作为舶来品已登陆中国百年有余,稍晚而至的外来体育(瑜伽、跆拳道等)也已经立足于中国。“现代体育以大众传播媒介和固有内涵为途径,迅速进入世界每一个角落,普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把参与竞技体育和一些新型的现代体育运动视为完善个性,造成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淡漠或拒斥。”对字门拳的特殊意义,诸如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更是很肤浅。传统武术(字门拳)陷入了新与旧的撞击和激荡之中。外来体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与字门拳开展的相对暗淡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应该引起文化学者、体育从业人员的思考。

3 字门拳发展对策研究

3.1 以媒体为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国家立场来看,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经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传统文化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基因、文化传统的延续,关系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形成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外在文化条件的总和,是维系民族社群存在的生命线。一旦遭到毁灭性破坏,那么失去的不仅是文化生物链的有机性,而且也是民族存在失去了文化基因的谱系依据。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一旦被打破,文化多样性就会消失,民族危机在所难免。而文化资源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积淀,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归宿。

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援助,积极开展宣传和引导,促使字门拳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达到丰富当地文化的目的。传统武术拳种的繁荣,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促使拳种达到自身发展的进步;用不同的眼光,分层次对待它,是发展传统武术拳种的有效措施。

3.2 构建江西省字门拳体系,突出客家文化特色

千百年来,中国武术一直以拳种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拳种。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拳种,都有自己的技法特点。由于传统武术拳种是以言传身教为其传承的基本特征,因而随着带有技艺的民间武术人(拳师)的逐步离世,传统的武术流派继承出现危机。有关武术专家呼吁:“武术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是‘保护’,武术工作的第一宗旨和口号应该是‘保护’。”但遗憾的是很多拳种由于没有加以保护、继承,随着老一辈拳师的离去而失传。植根于客家文化的字门拳,如今同样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笔者认为,字门拳体系的构建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挖掘,另一方面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挖掘。

客家人练习字门拳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在中国传统武术诸因素的影响中发展,既有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特性。字门拳不仅凝炼着创造者和延续者的思想、文化、品格等,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区域文化的特色。保护和传授字门拳也就是保护民族悠久的文明特征,就是维系创拳者的文化血脉,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千年血脉;弘扬创拳者的精神,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要全面发展字门拳,必须把字门拳文化研究纳入到地域文化体系。“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传统武术一旦成为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支,将搭建起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再是‘皓首穷经、坐而论道’的‘纸上谈兵’。”因此,字门拳的文化研究更多的要挖掘出它归属于客家文化的各种属性,同样从客家文化的立场,来对待字门拳的文化价值必将会为继承、保护和发展字门拳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将武术项目(字门拳)纳入当地学校体育课程

以拳种传承模式开展字门拳武术教育学。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而得到了重视。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200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第四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就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高度重视。

学校是人们知识不断积累与创新的场所,老师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义务与责任。“武术教师有传授与弘扬中华武术的职责,而且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都较高,有利于对武术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教育是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班级授课制”是武术课的主要传授形式,它可以用较少的师资,来教授相对较多的学生。学校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中介,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中所能发挥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武术项目(字门拳)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学校体育的课程改革和武术运动的系统传承都将会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各学校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武术资源。

字门拳作为江西地方优秀的拳种,具有独特的魅力。赣州“字门拳”传人、客家拳师姚润水先生,前些年在赣南师院、赣南医学院等高校开设的以“字门拳”为主的武术课很受学生欢迎。随着年龄的增长,姚先生现在已不再在一线传授武术了。字门拳在江西地区学校传播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将传统武术拳种(字门拳)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走进当地各级学校,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作用,使其能够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贡献,同时,也使武术自身得到广泛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字门拳传承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

3.4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非物质性传承,即对传统武术的练习方法、技法使用等技艺的传承,是武术练习者把有关武术技艺的体验、感受、经验等通过师徒之间交流方式(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等)进行的传递和发展。在非物质性传承中,传承人一方面要接受和保持遗产的基本精神,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创新,使代代相传的武术遗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相比物质性传承,非物质性传承具有动态流变性,传承人是在具体的武术实践活动中传承武术遗产的。字门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拳种,可以积极申报并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字门拳,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传承内容,包括对某个流派、拳种或某项技艺传承过程的研究;二是传承途径,比如,赣州“字门拳”传人、客家拳师姚润水先生。从字门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据《中国武术实用大全》载,早期代表人物为余克让等,对字门拳体系的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传承方式,如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等。字门拳是技术性的东西,文字和录像只能记录其中的部分内容。文字对技术的描述“言而不尽”,录像对技术的展示也只停留在以形为主的方面。只有面对面的“口传身授”用这种最古老的传播方式才能保障技术真实全面地传播。因为,通过身体感受的是技击教学;四是传承人,包括传承人的性别、职业、素养等基本情况,传承人的遴选过程和传承人谱系等各个方面。对字门拳拳种的技术保护,可以实行指定传人的方式,增加首传者的责任。指定传人比挖掘、整理资料更有效。

[1] 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4] 蔡金明.传统武术传播方式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5] 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6] 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7).

[7]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 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