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低钾型周期性麻痹30例
2012-09-06徐文冲何明丰刘宝华张英俭刘绍辉陈景利
徐文冲,何明丰,刘宝华,张英俭,刘绍辉,陈景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528000)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ypoPP)在临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生与钾离子代谢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弛缓性骨骼肌瘫痪或无力,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目前对于该病确切的病因病机还不完全清楚,治疗上主要为补钾对症治疗,病情容易反复。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本研究根据“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思想,选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补益脾肺之气以治疗低钾型周期性麻痹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就诊的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17~44岁,平均(27.4±8.7)岁;病程1个月 ~11 a,平均(4.1±3.9)a;中医分型为肺热津伤5例,脾胃亏虚13例,湿热浸淫12例,肝肾亏虚0例;起始肌力为0级2例,1级7例,2级12例,3级7例,4级2例,5级0例;起始平均血钾浓度为(1.94±0.51)mmol/L。对照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18~42岁,平均(25.8±7.6)岁;病程1个月~9 a,平均(3.8±3.5)a;中医分型为肺热津伤7例,脾胃亏虚10例,湿热浸淫12例,肝肾亏虚1例;起始肌力为0级1例,1级6例,2级14例,3级6例,4级3例,5级0例;起始平均血钾浓度(2.00±0.44)mmol/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中医分型、起始肌力、起始血钾浓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神经病学》[1]标准。①反复发作的弛缓性骨骼肌瘫痪或无力,无意识障碍,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②排除脑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重症肌无力及癔病瘫痪等疾病。③血钾测定提示血钾<3.5 mmol/L。
3 排除病例标准
①因严重呕吐腹泻、利尿剂及肾对血钾的调节功能障碍等所导致的绝对缺钾性低钾性肌无力患者。②伴有可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如低血糖需要补充葡萄糖患者。③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者。④伴有循环、呼吸等系统其他危重病者。⑤过敏体质或对黄芪注射液过敏者。⑥自觉依从性差,难以完成试验观察者。
4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①血钾3.5~5.5 mmol/L,肌力恢复正常。②试验过程中出现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严重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等)或其他严重疾病,难以继续参加试验者。③主动提出退出试验的患者。④在观察期间内,出现死亡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必须终止试验者。
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质量浓度100 g/L KCl注射液15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2 h 1次;同时建立第二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治疗组给予质量浓度100 g/L KCl注射液15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每2 h 1次;同时建立第二静脉通道给予黄芪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两组患者均每2 h复查1次血钾,每小时复查1次肌力,直至血钾及肌力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改善。
6 观测指标
①血清钾浓度测定。每隔2 h采集2次静脉血,采集后立刻将标本送至检验科,利用美国强生V250急诊生化分析仪对血标本进行干化学分析。最后求出每个病例血钾恢复速度:血钾恢复速度〔mmol/(L·h)〕=(最后一次正常血钾浓度-起始血钾浓度)/补钾所用时间。②肌力测定。每小时检查1次肌力,采用0~5级的6级分级法,并对患者肌力恢复情况进行积分:提高肌力级数=治疗后肌力级数 -治疗前肌力级数,提高不足1级为0.5分,1级为1分;提高不足2级为1.5分,2级为2分;提高不足3级为2.5分,3级为3分;提高不足4级为3.5分,4级为4分;无提高者为0分[2]。最后求出每个病例肌力恢复速度:肌力恢复速度(分/h)=肌力恢复积分/肌力恢复所用时间。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血钾及肌力恢复速度)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血钾及肌力恢复速度 ±s
表1 两组血钾及肌力恢复速度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P<0.05。
组 别 例数 血钾恢复速度/(mmol·L-1·h-1)肌力恢复速度/(分·h-1)治疗组 30 0.478 7±0.273 9* 0.605 0±0.362 4*对照组30 0.262 0±0.149 6 0.350 0±0.249 0
9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内伤情志、外感湿热、劳倦色欲等有关。对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软,不易恢复。若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的恢复,从而提出“治痿独取阳明”这一说法。《医宗必读·痿》云:“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资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又曰:“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故迄今在临床治疗痿证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如赵立明[3]采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治疗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取得良好的疗效。余锦昌等[4]采用黄芪颗粒口服预防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疗效观察研究,显示患者服用黄芪颗粒后,在第1个月、第3个月的复发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尤其是在第3个月时的复发次数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注射液是从黄芪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有补益脾肺之气的功效,通过加强阳明的生理功能,使脾胃之生化功能健全,气血津液生化有源,被输送至各脏腑及筋骨肌肉,四肢骨骸得以濡养;脾胃功能健全,则运化功能不衰,湿邪得以排除,从而有利于痿证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能明显提高治疗时血钾及肌力恢复速度,缩短补钾时间,证实了中医“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目前普遍认为 HypoPP发生与 CACNA1S、SCN4A、KCNE3基因突变有关,这样的突变致使细胞Ca2+、K+及Na+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细胞内外K+离子分布异常。而现代药理研究分析显示,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以及氨基酸类等。有研究结果[5]显示:黄芪总黄酮能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因此笔者认为,黄芪注射液在治疗低钾型周期性麻痹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离子通道功能使异常分布的K+离子趋于正常分布;不过这种推测需要进一步行离子通道功能监测来证实。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00.
[2]韩虹虹,崔卫东,郭青.滞针法对中风偏瘫肢体肌力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1):45.
[3]赵立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11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8):662.
[4]余锦昌,蓝瑞琼.黄芪预防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2):11-12.
[5]于影,赵明,刘贝贝,等.黄芪总黄酮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作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3(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