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2012-09-04郑立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郑立

摘要:以生态文明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文明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等,为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47-02

一、生態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既是发展的目标和文明的形式,也是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发展的资源和基础。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经济生态化发展战略,从源头预防到全过程控制,改变原来对自然界无限索取的生产与生存方式,向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和开发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向恢复自然生态和扩充环境容量的方向转变,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到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重要一章,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可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点,又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中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所辖12省(区),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 077个,县域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主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差别,与此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地位。

中国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是首先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然后再来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先农业支持工业化建设,再工业反哺农业;先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再加快城市化步伐。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在遵循这一发展轨迹而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大量污染事件警示我们,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径行不通,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往往是1倍的产出、需要成百上千倍的投入来治理。如何化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避免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找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是实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这就需要西部地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通过资源的最小消耗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从而实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三、县域经济发展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建设文明的物质基础,需要在建立生态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而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工农差距、贫富差距以及三农问题等诸方面,而县域经济又是这诸多矛盾的交汇点。根据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揭晓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中,西部地区仅有6个县入围,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

西部地区县域辽阔,煤炭、石油、有色金属、水电等资源丰富,农林牧特色产品优势显著,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县域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

四、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生态文明以对自然的自觉关怀为内在约束,通过将“生态化”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落实到文化、经济、社会四维一体的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来实现“自然—人—社会”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包含多个方面的层次,不仅包含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价值观,包括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生产方式,还包括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消费模式以及发展生态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经济的增长方式等多层次、多视角的内容。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强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估,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着力推进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区建设。继续加强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和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推进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上中游,三峡库区以及滇池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矿山、工厂“三废”(废渣、废气、废水)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态产业发展中,应遵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工业与生态信息业为支撑,以生态服务业为导向的生态化发展战略。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建立以低耗、低碳、高效、高质、无公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为方向,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强化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在生态工业发展上,以低消耗、低污染为目标,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把工业生产过程放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安排,力求节能、减排,投入—生产—产出—循环使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通过市场配置,实现生态资本的效益最大化。在生态服务业发展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贸物流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友好型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推动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

3.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利用价值,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强化土地资源对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鼓励生态产品消费,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抵制“白色污染”,鼓励购买和使用生态环保型产品,推广普及节水、节能产品和器具等绿色消费;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与绿色消费计划,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和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建设节约型机关,引导企业推进绿色办公;倡导低碳旅游交通方式、低碳旅游住宿餐饮方式、低碳旅游活动等低碳旅游消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农业节水,推进公共机构、城镇生活节水。

4.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强调生态伦理、倡导生态行为,以提高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为根本目的,从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出发,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建设村落、社区、企业、政府生态文化试点,建设覆盖全民的县域社会生态文化体系,使得特色鲜明的县域生态文化主题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氛围浓厚。

参考文献:

[1]黄承梁.生态文明简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郭京福,左莉.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10,(10).

[3]彭玮,邹进泰.中西部地区县域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江汉论坛,2011,(5).

[4]文传浩.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若干理論误区与实践问题[J].西部论坛,2010,(11).

[5]张文台.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