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档案文献编研》课程改革的新设想
2012-09-04王会粉
王会粉
摘要:《档案文献编研》是一门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课程。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形成、组织、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需求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培养信息型档案专业人才。受这些因素影响,更新教学理念、创造开放型教学环境、加强实验教学成为档案文献编研课程改革的必然内容。
关键词:《档案文献编研》;课程改革;必要性;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97-02
引言
档案信息是社会信息的重要构成之一。档案学科正是以档案现象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培养复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档案信息人才为目的的系统科学。面临着社会发展需求、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双重挑战,档案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档案文献编研是档案学科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其研究内容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目的是培养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才。从档案信息资源的变化、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档案学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看,进行档案文献编研课程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其改革的目的在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生崭新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情感,增加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使学生获得对课程内容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一、档案文献编研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档案信息资源的新变化。21世纪社会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信息化的全球化、信息存贮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三大特征。受信息技术影响,各种类型的社会信息在形成、存贮、组织、利用中,或因利用信息技术而形成数字信息,或因利用数字信息而借住信息技术。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信息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大量形成的同时,还有过去大量的非数字档案信息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保证满足现代网络化环境下用户群体对利用档案信息真实、便捷、快速的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形成方式、载体形式和利用需求的变化,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理、方法、模式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信息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高层次、综合性信息管理、咨询和服务人才的需求,在其知识结构上要求具备档案学专业知识、信息管理学知识以及必备的政策分析、制度建设、管理决策、监督控制、现代教育培训、质量管理、效能改进、事务处理与管理等知识。从现状看,传统档案文献编研教学侧重于对历史档案编研人才的培养,强调历史学、文书学等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侧重于应用传统手工检索途径,搜集、鉴辨、加工档案信息,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对档案职专人才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的要求。
3.现代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大势所趋。中国“十五”规划提出,必须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层次和结构进行战略调整[1] 。从国内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看,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档案学专业下设置“文件与档案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文件与档案管理方向培养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文件信息处理与管理、档案管理专门人才;电子政务管理方向培养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网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专门人才[2] 。这些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体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教育的转变,拓宽了档案学教育口径,提高了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社会的实战能力。档案文献编研是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程之一,处于档案学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之中,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对档案文献编研课程改革的设想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的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3]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它要求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教育观,如学生个性培养;强调创新教育,大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知识积累、记忆方法和习惯,鼓励积极主动的有规划学习。在创新的基础上还应倡导开放教育观,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和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的全部流程透明化管理,实现对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的改进,为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档案文献编研课程中尤其需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知识学习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学生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践学习中应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形成个性明显的、具有一定效益的编研成果。此外,依托信息技术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搜集、鉴别和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其信息伦理;开启多渠道教与学的信息沟通、互动途径,统计分析反馈信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创造开放型教学环境。所谓开放型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包括学校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档案文献编研课程中创造开放型教学环境既有社会趋势,也有其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3年10月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的成立,中国教育资源向开放、共享趋势的发展,促使教学课件、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档案文献编研课程,是一门专门以研究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性课程,无论是课程本身的发展和定位,还是其研究对象都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为更好地研究档案信息的现象规律,寻找优化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创造开放型的教学环境,把开放资源、共享资源的理念付诸课程教学实践。立足于档案文献编研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需求,档案文献编研课程的开放型教学环境的创造应在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上促其变化。开放型教学环境就是不再把课程教学完全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而是充分利用大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即继承中国古代史官到民间进行采风以记录社会发展的历史传统,又融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现适度自由教和自由学相辅的方式。即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继承传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挥和自由创意的空间。如,由教师带领或学生自己走出教室,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及周围事物的变化,使用现代信息记录工具记录信息,然后将记录的信息选辑成集。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所搜集和筛选的原生信息不再局限在历史档案,而是扩大到分散在社会中的各类型可采集的原生信息,如城市发展、名人名家、科技活动、风俗地貌、景观建筑等等,允许学生自己选定题目范围,选择搜集信息的范围,并独立决定信息的筛选。
3.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其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档案编研课程的实验教学就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档案信息的加工、编辑,形成编研成果,包括文本处理、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等方式加工、处理档案信息,并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和公布、利用。较传统以纸质档案为主的信息加工、处理流程,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够使档案编研成果包含更多丰富、密集的信息,不仅便于网络传播,而且成果更加形象、生動,能充分调动信息利用者的感官和心智,形成交互式的信息传递和利用。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档案文献编研理论的精髓,尤其是信息鉴辨、校勘理论在档案文献编研流程中是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又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组织、迁移方式对档案信息予以处理、加工。如,以现代摄影设备和网络搜索引擎搜集所需信息,应用现代平面设计、多媒体处理软件对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更具学生个人创意的成果。
结语
档案文献编研课程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适应,它需要综合考虑学校内部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师资水平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匹配度,课程理论体系和档案信息工作实践的适用度,教与学信息反馈的评估等,在这些因素基础上,采取恰当的、系统的,从理念到实践的课程改革步骤,推动课程建设,培养复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专业知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戴维民.开放与融合 ——新世纪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2,(5).
[3]刘彭芝.融合中外教育精华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J].世界教育信息,2011,(4).
[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