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

2012-09-04张喜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孟子

张喜英

摘要: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 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道德教育;孔子;孟子;荀子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53-02

儒家思想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人类精神,然而中国20世纪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差不多有七十年时间在批判孔子、儒学,但中国大陆在大批孔子儒学的时候,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深受儒学影响又没有批儒的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这是为什么?批孔时将孔子儒学全盘否定,而国外许多发达的国家却对孔子有很高的评价,这又是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也在世界的西方,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欲治理社会必先认识人了解人,欲认识人必先认识人性了解人性。如何认识人性?人性是否可变化?假如不可变该如何应对?可变又如何进行适度调控 ?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一直困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头痛问题,是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依旧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仍然处于继续探索之中[2]。孔子、孟子、荀子,为人性的探讨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一、孔子人性论思想

《论语·阳货》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相近”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这表明人又有个性[3]。在“性”与“习”中,人的先天本性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后天的习染和教养。刑昺疏:“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既为外物所感,则习以性成。若习于善则为君子,若习于恶则为小人,是相远也。”[4]人性中都有善与不善两种潜质,其具体为善或不善与后天的“教”和“习”有关,即人性是可以塑造的,习善则为善,习恶则为恶。

二、孟荀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并且以此为基础,试图多层次深入发掘人类“善”的潜质[2]。孟子这种认识,也不是全无道理。他为了说明人人都具有“善”质,曾假设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事例,即任何一个人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孩快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恻隐之心,都会不假思索立刻上前搭救,而不会有任何“杂念”,类似于心理学的“条件反射”。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古今均不乏其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被持续认为是一种“美德”。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看到了人生来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特别强调“四心”,这是向善扬善的“四端”,这些“善端”实乃人兽之分[5]。然后进一步“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人性恶。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既然作为一类存在物,就不能排斥与自然界其他存在物所具有的相近之处。荀子从人的生物属性侧面,看到的是人生而“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之本性;认为人生来就有为求个人之利而憎恨和嫉妒他人的特性,如果取消了道德规范,天下马上会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荀子还认为,道德存在的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需要道德来矫正。人对道德的追求也可看做是人性恶的依据,正因为不道德所以才向往道德[6]。

三、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从今天的角度看人性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人性是多维度、复杂多变的。我们可以将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生动刻画;人的自然本性,有善有恶,或者说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比如,人生来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这些本能并不能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特殊之性,是人的各种共同属性中起主导作用的属性,即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生存必须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交往关系[7]。由于人的特殊之性,人与动物有了区别,人的高贵之处也就體现了出来。另外,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知道,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的本质也在发生变化。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生成何种属性以及如何生成这些属性的问题。

生成何种人性以及朝着何种方向生成人性,涉及的是人类的价值与伦理问题。人应当朝着善的方向而活着,人性生成的当然取向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公正,符合正当人性并有利于丰富人性、提升人性;而损人利己、害人不利己、害人害己,必然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性生成应当努力避免的。人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内省从来都是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通过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可以不断向善前进。

(二)对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个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就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人知道限制自己的欲望。但在规制不全、监督失效的情况下,理性的力量便会变得十分孱弱。克服人性的弱点,让德性主宰人生,追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提升人之为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人过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和功利的良善生活,便成为道德教育的当然目标取向[5]。通过提升人的道德水准,达到士、君子乃至圣人的境界,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儒家通过人们“心性”的底层教育人们,使人们自觉约束外在的行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于完善人们的性格、心灵,通过净化心灵来净化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8]。

道德教育重要的是研究人是怎样的,可能怎样,然后在可能的限度内,使人们的利己行为变得更健康——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和尊严、有利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应当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无限地拔高。如果学生对道德持守的终极根据不在于为了人际的和谐、人生当下的幸福,而在于服从以“真理”、“历史必然性”等以普遍性、绝对面目出现的“主义”,那么大多数人便无法去身体力行,因为身体力行意味着在得到舆论赞扬的同时,个人利益却要受损。还因为一旦行善而没有舍弃个人利益,比如得到一些报酬,或得到一些因行善而受到的损失补偿,就会被舆论指责,行善之人此时处境便十分尴尬,仿佛行了不道德之事,而原来没有善举的人此时却仿佛非常有理。这样难免使行善之人心寒,下次不敢再行善[6]。“利他”与“利己”的行为不应被看成是互相矛盾的,而是和谐统一的。帮助所有人、牺牲自己利益或生命去无私利他的道德要求是“不自然”的。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是这时期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软实力。大力发展德育工作是时代的需要。儒家思想中人性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就人性论问题来说,综合前文所述,从孔子到孟子荀子他们在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并将之与实践密切结合,尝试改变人性,进而促进社会的变革。有鉴于此,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深入研讨其人性理论,尽可能发掘其合理因素,以之作为参考;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既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并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通过改造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吸纳时代精华,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化需要又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9]。

参考文献:

[1]周桂钿.忠孝节义——批儒后的反思[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1-4.

[2]商国君.先秦儒家人性论辨析[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5,(4):59-63.

[3]郭海燕.也谈孔子的人性观[J].孔子研究,2010,(2):18-24.

[4]陈桐生.孔子人性论[J].中国文化研究,2010,(3):102-106.

[5]郑航.走出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困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86-91.

[6]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批判[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144-152.

[7]缪文海.儒家人性观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2):32-35.

[8]柴建军,杨芸.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80-281.

[9]胡麗君.儒家思想对韩国德育的影响及借鉴[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8):266-267.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人性论荀子孟子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