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国贸实务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2-09-02吕宜之
吕宜之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近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深化产教结合。探索建立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是现阶段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对外贸易活动中一般商品进出口的实务操作,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应用学科。但通过调研发现,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方位同国际接轨,传统国贸实务课的内容已显现出不足,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慢,动手能力差,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脱节。
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在于:(1)课程目标没有突破学科课程的束缚。传统的国贸实务课程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影响,注重理论的传授,与岗位实际能力脱节,缺乏与工作任务的联系。(2)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综合。一是知识点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随着外贸业务发展,出现了一些如跟单、检验业务等新的岗位,传统的实务教学未反映出这些新的变化。二是分科太细,缺乏综合。外贸经营组织小型化,业务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我们目前的课程仍将谈判、合同、运输、保险、报关、结算等内容一一开设,割裂了完成一项专业任务所需要的整体性知识。(3)课程组织形式程序化,信息传递单向性。传统的外贸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各教学环节预先设计,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双向交流和师生互动。(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传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看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结果,突出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种评价目标一致、手段单一、内容统一。(5)课程开发缺乏企业参与。目前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大部分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热情,对参与课程开发更是持冷漠的态度。
上述问题的存在,迫使国贸实务课程必须进行深层次改革,重构课程,通过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开发以外贸业务活动为载体的项目课程模式,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培养企业所需的实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赵志群,2003)。工作过程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反映了职业活动的内容,需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职业范围内的“行动领域”转化为教学范围内的“学习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在调研岗位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专家的综合研讨,明确具有职业特征和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学习领域的培养目标,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实施课程。流程图如下:
图1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基本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在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机构上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发展作为合格雇员所必需的素质与行为。”(ThomasR,Baily.1995)可见,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国贸实务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真实职业体验,增强综合职业能力,而且有助于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贸实务》课程开发主体界定
课程开发主体应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外贸行业专家三方构成。在开发职能上,其作用各不相同。课程专家要给与理论的支撑;教师是主体,参与课程开发全过程;而外贸行业专家要提供岗位任务、职业能力以及课程内容需要的工作知识等。企业专家作用的发挥要建立在教师问题引导的基础上。三方职责明确,资源共享。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国贸实务》课程的内容建构
1.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确立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学习《国贸实务》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因此,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来确立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表述既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还要关注学校教育性任务,跨越单一外贸企业经济利益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局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教育的普适性。
表1 学习领域课程目标表述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外经贸从业人员的岗位不断得到拓展。通过调研和实践专家们的综合分析,确定可供就业的工作岗位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货源员及外贸公司文员等。在收集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规范、流程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可选择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有形商品,如家纺产品、紧固件等作为载体,选择合适课程内容,配置真实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把握、理解理论知识。
3.以真实工作过程为线索,序化课程体系
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课程主要内容后,要按照外贸业务流程,结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和逻辑顺序,对课程进行序化,以一票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形成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业务善后五大模块,并配置相关项目教学内容。把专项能力出现频度高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度高的内容作为教学难点。这种课程框架,打破了传统章节式课程结构,充分体现职业性课程特色。
4.以职业岗位特性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因此在情境创设中,应围绕每项工作任务将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设计职业素质训练环节。可采用案例教学、角色体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交易环境中模拟不同的进出口业务角色来体验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感性认识,将头脑中的知识点连接成线和网。在实训环节安排上,可采用校内的课程实验、仿真模拟操作和校外基地的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相结合。在实训项目设计上,一方面要遵从业务操作流程,利用教学软件,按顺序设计项目,组建模拟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分阶段安排实训,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业务技巧。
五、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1.教学评价指导思想的转变。应更多地应用质的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更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积极性、合作性、交流能力等。具体表现在:速测题考核学生的处理业务和快速应变能力;课堂参与程度考核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作业完成质量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收集能力;实践活动质量主要考核学生独立运作和创新能力。
2.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考试方式,改单一的笔试为口试、实操、方案设计、团队竞赛等多种形式。期末考核包括:试卷考核、情景模拟考核和上机软件模拟考核。这种考核不但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而且使考试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效果显著。
3.建立多角度、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从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课程专家、第三方评价等不同角度来审视课程质量,坚持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客观判断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5]Thomas R.Bailey.Learning to Work:Employer Involvement i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M].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