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酿酒业对抗战社会经济的贡献
——以四川酿酒业为中心的分析

2012-09-02肖俊生

关键词:货物税烟酒酒业

肖俊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传统酿酒业对抗战社会经济的贡献
——以四川酿酒业为中心的分析

肖俊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1937年四川酒税约占全国酒税收入的1/4,从此奠定了四川酒业大省的地位。40年代,四川酒税一度占了全国酒税的2/3,是除关税、盐税、统税之外的第四大税源,是货物税中的最大税源。主产区的酒税往往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50%以上,非主产区的酒税也占到当地税收的前3名。同时,酿酒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农民的就业、新兴城镇的建设,并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及抗战需要。酿酒业因此成为了抗战时期发展迅速、表现突出的行业,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国;四川;酒税;财政

民国时期是四川酿酒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民初以来,因酿酒技术相对成熟,从事酿酒业者众多,酒税开征较早且税率较高,故四川省政府及割据时期的军政府均高度重视酒税的征收。抗战中,传统酿酒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战时消费需求的增长,也成为国防动力及医用酒精的重要来源。因之,民国时期四川的酒税在各级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相当突出,酒税征收一度成为行政官员的首要工作。同时,酿酒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农民的就业、新兴城镇的建设,并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及抗战需要。可以说,传统酿酒业是民国四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资料相当零乱,学术界研究不够,①涉及民国时期酒业经济的专著有吴慧:《中国酒类专卖》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薛军:《中国酒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炎、何天正主编:《辉煌的世界酒文化-首届国际酒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3年;廖伯康、何天正主编:《四川酒文化与社会经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等,专题论述民国四川酒税的论文则几乎没有。本文拟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努力,并试图说明川酒今天的发展并非出自偶然。

一、四川酒税征收概况

酒税正税在民国前期主要是酒公卖费和酒类牌照税。公卖费大体按市场售价的25%从量征收。抗战军兴,加征50%。1941年《国产菸酒类税暂行条例》公布后,国民政府实行一税制酒税,从价征收,税率40%,加征50%不变。1944年改为60%,不再加征,1946年调至80%,次年再调高至100%。酒类牌照税在条例公布后归入营业税。1941年以前,特别是川政统一以前,尚有各类酒税附加,名目繁多,系地方及军阀收入,本文暂不讨论。

就酒税(公卖费)而言,四川省政府和各级县政府大多将烟酒收入合并统计,川政统一后更与印花税合在一起。虽然也有对酒税单独的统计,但烟酒印花合计占多数。1943年,国民政府的烟酒税预算比例为3:7,而且相关资料也证明(土)烟税在下降、酒税在上升,我们大体上按这一比例统计抗战时期四川和全国的酒税收入。

1935年7月-1936年6月四川酒税收入1646913元,[1]1936年四川大旱,酒税持平,1937年菸酒税收为427815元,[2]按60%计,酒税为2563089元,比上年增长55.6%。但1938年增长较慢。

表1 1936 1938年四川各地酒类公卖费 单位:元

通过表1可以看出,1936年至1938年酒税增长明显,但各地酒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县的收入增长明显,部分县还有所下降。此外,1937年酒税在四川与全国呈反向增长,说明时局混乱给酒业发展带来了影响。1938年全国酒税同比下降了60%,四川却略有上升,说明战时经济的繁荣已对四川酒业产生正面影响。以简阳县酒的产量及税收的统计为例,分析县域内酒税变化。

表2 1937-1946年简阳县烧酒产量税收统计

在民国时期,年产200万斤即产酒大县。1938年简阳酿酒业从业人员、规模及税额均为抗战中最高。抗战中后期,从业户数虽有所减少,但产量却在逐年上升。1945年较1943年产量增加了64%。当时实际税率未变,税收增长应当同步,但税收却增长2倍,是通货膨胀造成的。②从折合战前币值来看,1945年比1943年低很多,而从产量分析,似存疑问。1944、1945年简阳酒税实数可按表3折算。1946年简阳产量较前一年下降,税收却在增加,是税率增高(当年由60%调为80%)和通胀双重因素所致。经过整理分析,列出了抗战时期四川酒税收入状况。

表3 抗战时期四川酒税收入状况 单位:元

二、酒税在各级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一)在全国酒税收入中的地位

1937年四川酒税占全国的25.6%,四川酒业在全国财政和行业中的地位从此奠定。1941年实行一税制酒税后,更促进了酿酒业的飞跃及酒税的增加。1943年国统区的货物税预算,四川当年的烟酒预算为47000万元,占国统区的2/3。若烟酒按3:7计算(当年的预算比例),四川酒税预算占当年全国酒税预算的65.8%,占当年货物税总预算的38.34%。这是我们已知的四川酒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最高比重,也是川酒所作出的最大贡献。而同期实施专卖的盐、食糖、(纸)烟类、火柴税收因征收费用高达60%,不升反降。1943年1-8月,酒税实收数已达56100万元。仅八个月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的酒税征收任务,表明1943年酒税增长迅速。1944年川酒的产量增加,重庆所辖11县税收在当年10月已超额完成全年的60%。1944年四川产酒量达22万吨以上,达到民国时期的最高值,也佐证了同期酒税收入的增加。

(二)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国民政府成立后将烟酒税与统税(包括卷烟、火柴、酒精等)、矿产税并列,视为三大税源(盐税除外)。抗战中,酒税是货物税最大税源,而货物税是战时新三税(盐税、货物税、直接税)之一。1941年,政府将关税、货物税(原统税)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提高税率,以期弥补国统区面积缩小的税收损失。而烟酒税税率最高,当年提高到从价征收60%,其在税收中的地位甚重。但各省烟酒税收与战前相比,差异很大。抗战中,国统区面积缩小,全国酒产下降,四川酒业得到支持,产量从1938年的16120万斤增加到1941年的28445万斤(仅指高粱酒),其在全国重要性的增加,自有其时代烙印。抗战中货物税收情况参见表4:

表4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货物税收年报表

从1943年开始,货物税在国民政府的税收比例迅速提高,至1945年达到41%以上。以酒税贡献为最。据表4四川酒税数据,四川酒税贡献为各省之最。如1943年货物税预算中,酒税预算在整个货物税中的比重为38.34%,即1/3强。这是我们已知的酒税在货物税中所占的最高比例,也是酒税为国民经济所作的最大贡献。不仅如此,1943年全国烟酒税实收113800万元,较预算增加62.6%,按3:7折算,酒税为79700万元。按有关资料,1945年酒税比1943年实际增长近两倍。1943-1945年酒税的飞速增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中,全国税收占全国实际收入约70%,占全国总收入仅9.6%。以1943年为例,当年全国酒税实收79700万元,全国税收1216900万元,全国实际收入1651700万元,全国总收入6126100万元,酒税分别占6.55%、4.83%、1.3%。故酒税所占货物税比例虽重,但因全国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例低,故对于酒税对财政的贡献也不应故意夸大。

抗战结束后,1946年货物税实收数占当年税收的35.1%,次年更达45%,跃居各税之首。而货物税的主要种类按重要性(1946年)依次为卷烟、烟(指土烟)酒、糖类、棉纱,酒税在战后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

(三)在省内各级财政中的地位

抗战前某一年(因统计表中有“烟酒附加30%”一项,应系1935年7月以前)江北县酒税为31200元,是第二大税源。汉源县1940年酒税收入0.7万元,税收总收入1.66万元,酒税占42%,是国税最大税源。绵竹1944年6月至年底酒税收入2018万元,而当年绵收入总额才4941万元(酒税为中央收入,不包括在内)。绵竹酒税半年收入即占绵竹全年财政收入的40%。江津县1945年白酒税收35719844元,占当年全县税收总额的一半(解放后酒税占财政的最高比例为40%)。

武胜县并非酒的主产区,但在40年代,酒税收入均占各年总税收的90%以上,且持续增加。四川全省酒产量如武胜或其上者约有36个县,综合计算,酒税收入均应占到其县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这些无特产的典型农业经济小县,酒税仍是一笔无法忽视的收入。民国时期四川的这类县份很多,总数可能超过60%。

表5 四十年代武胜县重点产品税收表 单位:万元

将四川酒税与四川财政收入对比进行分析:1938年四川财政预算收入3563万元(其中田赋及其临时收入1582万元,不包括烟酒等国税收入),而当年酒税收入近280万元,占财政预算的8%,排田赋及营业税之后列第三位,若就手工业及工业生产而言,则排第二位(盐税第一)。抗战中后期更是如此。在酒税纳入国税后,酒税虽然增长迅速,但四川省地方政府只能整体上得到部分税收返还,很难直接从酒税收入中得到实惠。抗战时期,贵州酒业同四川一样发展迅速。1944年贵阳有酿酒酢房及售酒业59家、营业额86200元(法币),资本额最大的仅1000元(法币)。1944年酒产量最大的成义糟房(华茅)年产仅4万斤,是其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这仅略高于一个四川普通糟房的年均产量,即使售价再高,也难以在财政贡献与经济规模上与四川酒业相比。

以上均说明了酒业在四川各州县、省内及全国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产酒区的收入对财政的贡献尤为突出。

三、传统酿酒业在其它方面的贡献

(一)酿酒业与农村经济及农民就业的关系

酿酒业发展迅速地区,高粱种植与其依存关系更强。随酿酒业的发展,高粱等成为酿酒原料的经济作物。20世纪30年代四川荣昌间接以酿酒为生者达十余万人,其中四川犍为酿酒工人逐渐增加。无论直接、间接赖以生活者,共约17600人。大小商店,约300余户。这说明,酿酒业不仅使农产品增值,还拉动了农村当地就业。

酒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流通,扩大了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在主要的产酒区,高粱作为是酿酒的主原料往往供不应求,需由外购入。如四川犍为年产酒200万斤,需高粱约500万斤,但其高粱产量只有296.4万斤,缺口达200万斤。即需要向外地购进。犍为一般向泸县、南溪、仁寿、富顺等县购进高粱,本地及外地的糟房、粮食运销商、盐商都加入了高粱的采购行列。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粮食的流通,扩大了农村商品交易市场。

(二)酒业的发展促进了部分市镇的兴盛及工商业的发展

抗战中,一些酒的主产区因酒而兴市。如荣昌安富镇因酒业发展,成荣昌重要市镇。在四川近现代场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场镇靠近江河流域,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发展为今天的县城。在其发展过程中,酒业扮演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邛崃平罗镇、绵阳丰谷镇等,酒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酒的主产区也是酒的销售市场。原料的进出及销售范围的扩大为运输业及粮食采购业、酒类经销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条件。因此,酒业在各业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重。例如,南充1941年酒业公会会员发展到109人,成都1937年酒业公会会员发展至325人。

(三)酿酒业与国防的关系

近代酒业的发展道路与军事关系密切。酒价的变动影响军费的收入、国防动力的产出。抗战中资源委员会兴办酒精厂以应国防动力及医用之需。酒精的原料有两种:一是蔗糖,二是白酒,但主要是白酒。两者的产出及价格对酒精的生产都有相当的影响,有些酒精厂还自办糟房烤酒。土酒用于制造酒精,其收购价格要由资源委员会确定。但因酿酒成本上涨,而酒精价格控制较严,故很多酒精厂都不能满负荷生产。对于与酒精厂签有专供合同的糟房,政府还免征部分税收,以降低酒精生产成本。酒业与抗战的关系:“酒精缺乏,则运输车辆不能行驶,不独军队不克如期到达前线,即后方治安与军纪,均将发生严重影响。盖以军运沿途,应有加油站,须先储备酒精,汽车载运武装士兵,食宿地点,沿途先经指定准备,若途中缺乏燃料,到站之后,车辆不能续驶,则兵士一餐之后,无以为继,且乏驻扎之处”。抗战时期沱江流域及巴县约有44家酒精厂,每月生产100万加仑以上酒精,基本上满足了国防动力及医用的需要。

[1]财政部四川区税务局.24年度(1935年)菸酒税预算、实收数比较一览表[J].财政部四川区税务局学报,1937.

[2]张肖梅.四川经济参考资料[M].北京: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8.

肖俊生(1967-),男,历史学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工业史、手工业史研究。

猜你喜欢

货物税烟酒酒业
迁安市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
双沟酒业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第一课时
中秋的月
金种子酒业
永富酒业的分享经济
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各地读者俱乐部
《中外烟酒茶》各地读者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