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倾向的探讨
2012-09-02王彬斐
王彬斐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30000)
对研究生就业心理倾向的探讨
王彬斐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30000)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当今研究生的就业形势随之改变。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研究生毕业后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更加注重实现个人价值、对未来职业抱有过高期望和部分出现焦虑等心理倾向。正确引导研究生就业,必须从政府、高校和研究生自身等各方面因素考虑,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研究生;就业;心理倾向
一、研究生就业心理倾向的现状阐述
(一)更加注重实现个人价值倾向
在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今天,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研究生就业意识中被压制的个人意识开始显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外显为研究生就业的主导性因素。目前,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个人价值最高层次实现等心理倾向非常普遍。这一心理倾向的普遍存在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流向失衡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地区的流向失衡,主要是指研究生较多的倾向于去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多、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优越、职业发展机会多、对于自身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就业。另一方面是就业单位流向失衡,主要指毕业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较多的倾向于去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发展前景好的三资企业、高科技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同时,随着近几年高校待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公务员系统在就业方面稳定性的彰显,在这类单位的就业人员比率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基础产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防科技企业,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时期,由于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而找不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必须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严重影响了其发展。
(二)期望值过高倾向
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另一心理倾向就是期望值过高。毕业研究生拥有较为坚实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且相对于本科生具有较广的阅历,受过比较严格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属于高知、高智、高层人才。因此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必然具有择业起点高、期望值高的特点。
这一普遍的心理倾向不仅使毕业生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外显为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们对薪金水平的高期望值上。据《解放日报》报道:有调查显示,硕士生中48%的人对薪水的期望值为3000—5000元,38%的硕士的期望值为5000—8000元;博士生中有49%的人对薪水期望值为5000—8000元,26%期望值为8000元以上。“如果不能达到你的期望值,是否愿意降低标准”,只有26%的硕士生和19%的博士生表示“愿意”。而中华英才网的英才薪资调查结果显示,最近3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是4839元;博士的平均月薪是4909元。如果我们扣除年终奖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对薪酬的影响,那么硕士和博士就业初期的月薪水平都可能约在3000—4000元之间。由此可见,毕业研究生对薪酬水平的期望值普遍偏高这种心理倾向自然会影响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行为的选择。
(三)焦虑心理倾向
现阶段,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逐渐凸现的焦虑心理倾向也成为就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心理倾向的一个新型特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逐渐导入、扩大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生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就业优势正在降低。相当部分毕业研究生担心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担心自己所学不能所用,导致逐渐引发焦虑的心理倾向。
二、研究生就业心理倾向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刺激是造成个体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具有以上心理倾向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不同地区在地理条件、人文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迅速崛起的东部地区,观念的解放、生活待遇的优厚、新技术的快速引进和引用、对较高层次人才的较大需求量,使毕业研究生对这些地区在选择上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必将加大研究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而且这种经济压力一般比本科生更大。我们应该认识到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实现自己生存和发展为重要前提、较多的注重个人自身价值实现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对于社会、政府来说,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值得政府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其次,随着产业结构改革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性质的产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调整。在转型期间,尤其是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尚未建立起适合于未来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效益严重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研究生的就业。与此同时,国民经济中占相当比重的第三产业的高层次发展还不够健全,普遍存在着起点低、风险大、就业机制不完备的问题,也不能满足毕业研究生就业的要求。
最后,“畸形高层次人才消费观”的逐渐降温。前几年,我国存在一种畸形的高层次人才消费观念。用人单位只注重学历,不注重能力,甚至出现了研究生有多少要多少,本科生只要重点大学、热门专业,专科生一律免谈的现象。这一现象并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更加注重务实性,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追求高学历,开始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往的畸形高层次人才消费观的降温使得毕业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教育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所需人才规格有所转变。而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缺乏高质量的办学特色,使得研究生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市场对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有所降低,致使部分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尴尬境地。
其次,扩招政策使毕业研究生面临更大的压力。随着教育大众化观念的导入,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国家的战略选择。1999-201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1 1999-201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情况
1999年以后,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摸已连续五年超过20%的增长率。连续较大幅度扩招导致了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迅速膨胀,2000年以后连续4年以超过25%的速度递增,使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了将近3倍。2005年后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缩减,但是还是以6%以上的规模递增。当毕业研究生进入市场的时候,必然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就业的市场压力,使毕业研究生不再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这是他们逐渐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三)家庭因素
从影响研究生择业行为的家庭因素来说,其对研究生的择业心理倾向的影响比较直观。毕业研究生的年龄偏大,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研究生已经进入婚嫁年龄,他们较之本科生在就业行为的选择中更受到配偶和家庭方面的影响。这就更增加了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使他们在就业行为选择过程更注重薪金水平以更好地维持家庭生活。
四)个人因素
在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过程中,影响他们就业心理倾向的除了外部客观因素外,还有他们的个人因素。个人的抱负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就业心理倾向个人因素的主要指标。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影响个人抱负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成功经验、自信心和团体的成败经验。在确定抱负水平的过程中,当研究生自己缺乏直接的成败经验时才以他人或团体的经验为定位点。
研究生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在以学业为主要考核目标的成功衡量标准体系下,由于优异的学习成绩,使得他们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信,他们把这种在学业方面的自信扩大到生活的各个维度,使得他们对就业的状况没有更为深刻而真实地把握,因而产生负面的心理倾向。
同时作为高智、高知群体的研究生来说,他们整体素质较好,自信心较强,并且在个体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不足。他们往往是根据以往毕业生团体就业成败经验来判断现阶段的就业形势,造成他们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因而,具有期望过高的心理倾向,而当这种心理倾向不能得到满足时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产生焦虑。
三、改善我国研究生就业状况的措施探析
研究生作为我国稀缺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其群体的就业状况是与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相关的重要因素。我们应确保此群体达到最佳人力资源配置状态,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工作的良好实施,与政府、高校和个体毕业生自身三方面密切相关。
(一)政府
首先,政府应在思想上重视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正确处理好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的关系,因为就业满意度的降低势必预示着以后就业率的下降。
其次,较好的解决毕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做好研究生的人才需求预测,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国家高校管理部门应结合高校的反馈信息,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对于该扩招的专业进行扩招,不该扩招的专业坚决不予以扩招,促使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国家有限的宝贵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最优的效能。
再次,政府作为毕业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其宏观调控作用是毕业研究生就业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应纠正市场运行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偏差,对研究生就业的不合理流向进行干预调节,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但在现阶段,仅靠政府动员、思想教育或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促使研究生向西部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向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使用财政手段对这些地区、这些单位进行投入和扶持,增强地区、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国家可通过面向这些地区和行业招收委培生和定向生,或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让享受专项奖学金的毕业研究生按合同就业等办法,为该地区和行业培养更多用的上、留得住的人才。
最后,国家管理研究生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和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合作,尽快建立起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传输通信技术,及时准确地向研究生发布社会就业需求信息,降低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同时在信息网上发布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宏观政策,为他们的就业选择提供宏观导向。
(二)高校
高校在现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逐步完成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
首先,高校必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注重自身正确的角色定位,使高校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铺路。
其次,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大力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应注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以期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中成为社会所需的层次高、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社会精英人才。
再次,做好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几年来,由于毕业研究生就业机制的转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为选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逐渐摆脱以往的行政单位的角色定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逐渐导入服务理念,做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高校还应该提高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指导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并且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的培训和深造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多种知识结构,又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和社会实践交往能力且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从而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服务。
另外,高校还应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开设有关就业方面的各类培训班和讲座,介绍当前就业状况、就业政策,也可以让校外的政府官员、优秀企业家和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各行业、各地区的人才需求、行业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以及求职经验等,扩大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视野。开展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使他们具有创业意识和规划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对他们的就业行为选择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最后,高校也应发挥与研究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导师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重视导师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其对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也是日常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个人
就业行为选择的实施主体,其在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为过程中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健全自身独立人格和成熟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这对研究生在今后顺利的进行就业行为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林夏芬,谢红梅,周坚.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2]林伟连,林夏芬.试论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下的就业指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3]谢红梅,林夏芬.对新时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
[4]康宇.试析当前研究生就业中的心理误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5]董大法,周庆行,袁江.研究生就业难内因探析[J]中国研究生,2004,(3).
[6]李会兰.二元经济背景下研究生就业困境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王彬斐(1981-),女,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