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 I S技术和因子分析法的自行车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以成都市为例
2012-09-01袁姝姣
袁姝姣,何 杰,杨 超,贺 跃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基于G I S技术和因子分析法的自行车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以成都市为例
袁姝姣,何 杰,杨 超,贺 跃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国内自行车旅游兴起于80年代初期,因其生态时尚、健康高效的特点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旅游学者对自行车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也一致看好.虽然大部分旅游者表现出了强烈自行车旅游意愿,但真正能实现自行车旅游活动的人群却非常少.本文从探讨这一矛盾关系入手,以成都市为例,借助GIS技术,将成都市近程市场的自行车旅游者分为主城旅游者、近郊旅游者、中郊旅游者、远郊旅游者和偏远地区旅游者5类.并在市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自行车旅游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对12项阻碍因子进行提纯,形成了安全保障、信息服务和服务设施3大影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把握以周边游为代表的自行车旅游业发展缓慢的瓶颈所在,为自行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自行车旅游;影响因素;GIS运用;因子分析法;成都市
1 引言
自行车旅游是伴随自行车的出现而出现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自行车旅游以其绿色时尚、健康高效的旅游形象,受到国内旅游者的青睐.目前,国内自行车旅游主要以社团组织、网络集结和自行单独前往为主.自行车旅游的参与者以在校大学生和退休老年人为主.虽然大部分旅游者对自行车旅游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受到国内自行车旅游的硬件、软件条件的限制,国内自行车旅游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普及.
2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关于自行车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一是自行车旅游发展现状、趋势和意义方面,万亚军和蒙睿结合自行车的发展史及自行车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国内自行车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类对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身健康的追求欲望,将有效的促进自行车旅游的发展[1].张健和张超慧通过吸收国外自行车旅游发展经验,从社会、环境和经济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自行车旅游的意义[2].二是案例研究方面,张健和周海云对国外自行车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国内自行车旅游发展具有借鉴意义[3].三是自行车旅游线路和道路方面,罗成书、周敏和钱苗以杭州市为例,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对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对策[4].李新春,张朝朋以西安市顺城巷为例,对古城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5].四是自行车旅游产品方面,万亚军基于对自行车旅游特点分析的结果,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自行车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6].
上述研究对自行车旅游发展趋势和潜力表现出了较强的认同性,但对目前我国自行车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却涉猎较少.由于自行车旅游的特殊性在于旅游者主动参与了旅游交通部分,受旅游者自身身体条件和骑行装备和出游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各类自行车旅游旅游者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为自行车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理论支持.苏玉栋在研究自行车旅游种类时,根据旅程远近,认为出游半径在200公里以内的自行车旅游为周边游,200公里以外的出游为长途游[7].由于长途游的出游时间较长,对旅游者的身体素质、骑行装备和骑行经验要求较高,可参与的旅游者非常有限,属于特种旅游的范畴.本文主要探讨属于大众旅游范畴,出游半径在200公里以内的周边游旅游者的阻碍因
素.
3 研究设计与调查说明
成都市是典型的平原城市,非常适合发展自行车旅游.加之成都市为实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共规划建设9条主题健康绿道,总长1117公里,为自行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更好地把握自行车旅游者单程出游的时间半径节点,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为起点,利用G I S技术对成都市自行车出游时耗进行分析(见图1).旅游者:6~8小时骑游半径;偏远地区旅游者大于8小时骑游半径.
图1 成都市自行车出游时耗分析
本文选择成都市作为实地问卷调查的样板地,11月19日-20日在成都市旅游者较为集中的锦里、三圣花乡和春熙路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实际参与过自行车旅游的群体,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达85.5%.
本文主要通过对12项可能影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进行分析,归纳出了3项主要阻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因子,以期获取不同类型旅游者的行为差异.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G I S分析结果,将成都市自行车旅游者分为五类,主城旅游者:1小时骑游半径内,出游范围在成都市绕城高速以内;近郊旅游者:1~3小时骑游半径;中郊旅游者:3~6小时骑游半径;远郊
4.1 自行车旅游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根据李克特量表的使用原理,笔者总结出了12项可能影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因素,并对问卷选项依次进行评分,其中非常反对得分为1分,分数依次增加,非常赞成得分为5分,即评分越高则越赞成选项描述的因素阻碍自行车旅游的发展.借助S P S S.19,对12项阻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选择特征值≥1的主成分法,形成了3个公因子,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3.190%,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1显示,第一公因子在自行车旅游救援、安保和骑行装备的完好方面具有很大载荷,反映了自行车旅游途中的安全保障因素,将其定义为安全保障因子;第二公因子在旅行社介入自行车旅游的程度、道路标识和目的地信息方面有较大载荷,反映了自行车旅游信息服务方面的因素,将其定义为信息服务因子;第三公因子在旅游途中的住宿、餐饮及自行车停放和自行车维修站和补给站方面有较大载荷,反映了自行车旅游服务设施方面的因素,将其定义为服务设施因子.
表1 因子载荷矩阵表
4.25 类旅游者对自行车旅游影响因素的评价差异
4.2.1 安全保障因子的评价差异
5类自行车旅游者对于安全保障性影响因素的评价存在相异性.一致性方面,5类旅游者在“缺少自行车专用道,骑行过程中与机动车、行人抢占道路”方面的认同较一致,均赞同自行车专用道的缺乏对骑游者的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是阻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保险获赔、救援体系和骑游装备方面,五类旅游者表现出明显差异,主城旅游者对此评分普遍较低,平均分均不超过3.1,认为骑游安全基本能得到保证,不成为限制自行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远郊旅游者和偏远地区旅游者则评分较高,平均分均达到3.77以上.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主城区基础设施完善、秩序较好,对骑游装备要求不高,即使游客发生意外,也能即使得到周围人的援助.但由于远郊旅游者和偏远地区旅游者偏爱景色优美、原始、人迹罕至的地区,加上国内的援助体制和保险赔偿方面非常不完善,使旅游者遇到危险或发生意外时,极难获得他人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行车旅游的发展.
表2 安全保障因子的差异
4.2.2 信息服务因子的评价差异
在信息服务方面,三个因子的评分均随着出游半径的增加而增高,即:主城旅游者和近郊旅游者目的地的信息比较容易获取,远郊和偏远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则比较难获取.道路标识系统方面,主城的道路标识系统比较完善,公交车站、出租车站均设有城市交通简图,为旅游者的游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使旅游者走错路了,也能通过询问路人或拨打电话获得及时的帮助.郊区和偏远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道路存在标识空白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者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远郊旅游者和偏远地区旅游者对此项因子的评分较高,分别为3.56和3.90.远郊旅游者和偏远地区旅游者对在缺少旅行社之类的媒介提供咨询和服务方面的评分亦较高,分别为3.76和3.74,可见对于距离较远的大众自行车旅游者而言,旅行社仍然是开展自行车旅游活动的重要媒介.
表3 信息服务因子差异
4.2.3 服务设施因子的评价差异
5类旅游者在服务设施因子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由于主城区内外发展不平衡,主城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对自行车旅游者影响较小.其余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不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农村地区,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尚处于空白.因此,在景区缺乏自行车停放点、自行车维修站和补给站、餐馆和旅馆四个方面,主城旅游者得分较低,近郊、中郊、远郊和偏远地区旅游者得分较高,表明这四个方面不对主城旅游者自行车旅游的发展造成主要障碍,但是却是影响近郊、中郊、远郊和偏远地区旅游者自行车出游的主要因素.
表4 服务设施因子差异
5 结论
综上所述,5类自行车旅游者在安全保障、信息服务和服务设施3大主要阻碍因素方面表现出了相异性.根据5类旅游者表现出的行为差异,充分认识限制自行车旅游发展的阻碍因素,为自行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拓展自行车旅游市场,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自行车旅游的救援体系,解决自行车旅游者出游的后顾之忧.二是完善郊区和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在自行车旅游者偏爱的景区和线路增设自行车停放点、维修站和补给站,改善景区和沿途住宿环境和就餐环境.三是设计制作适合慢行交通使用者的指示系统,完善主城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为自行车旅游者提供便利.四是建立一支专业的旅行社队伍,为大众旅游者的远距离旅行提供服务.五是成立为自行车旅游者服务的网站,开通咨询、预定和消费功能,方便自行车旅游者获取目的地及沿途信息.
〔1〕Wan Yajun,Meng Rui. Analysis on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Bicycle Tourism [J].JournalofTaiyuan University, 2007,22(5):21-45.[万亚军,蒙睿.自行车旅游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J].社会学研究,2009,10(2):58-60.]
〔2〕Zhang Jian,Zhang Chaohui.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bicycle tourism[J]. Modern Business,2008,(2):196.[张健,张超慧.我国发展自行车旅游的意义[J].现代商业,2008, (2):196.]
〔3〕Zhang Jian,Zhou Haiyun.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foreign bicycle tourism [J]. Modern Business,2008,(6):194-195.[张健,周海云.国外自行车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现代商业,2008(6):194-195.]
〔4〕Luo Chengshu,Zhou Min,Qian Miao.Spatial Optimization of Urban BSTST: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City [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1,30(4):94-97.[罗成书,周敏,钱苗.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94-97.]
〔5〕Li Xinchun,Zhang Chaopeng. Construction Program for Special Bicycle Tour at Shuncheng Alley in Xi'an [J].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2008,(11):152-154.[李新春,张朝朋.西安市顺城巷自行车旅游专用车道建设方案[J].科学之友,2008(11):152-154.]
〔6〕Wan Yajun.Product Design of bicycle tourism based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China Bicycle,2010,(01):52-54.[万亚军.基于环境教育的自行车旅游产品设计浅析 [J].中国自行,2010,(01):52-54.]
〔7〕Su Yudong.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Bicycle Tour[J]. Business Economics,2010,(08):109-119.苏玉栋.自行车旅游特征分析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2010,(08):109-119.
F 592.3
A
1673-260X(2012)05-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