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倾听

2012-08-30高虹吴寒斌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工作

高虹 吴寒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这既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德育优先地位的一贯态度和德育工作的科学认识,而且体现了对于德育实效性的特别关注。建国以来,我国的青少年德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德育低效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掌握主动倾听的德育技巧是破解德育低效的一把钥匙

主动倾听,也称积极倾听,是指倾听者以积极的同理心去理解发言者的思想和观点,并对这些观点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和换位思考,同时适时地做出语言或体态方面的反馈,以鼓励发言者尽情表达的一种沟通方式和技巧。在当前的青少年德育实践中,无论是课堂上的德育灌输,还是生活中的个别教育,教育者大多采取的是“说多听少”或“以说代听”的教育模式,没有为受教育者创设表达意愿的机会和条件,没有倾听他们的心声,从而也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主动倾听的德育技巧,有望成为破解德育低效的一把钥匙。

1.主动倾听符合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

一是符合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主动倾听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沟通方式,不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一个教育对象,同时也是一个教育主体,体现了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促使其在平等沟通的过程中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愿,使意义在主体之间双向流动,并在不断地碰撞、探讨中生成新的意义,最终获得对德育内容的主体认同。二是符合终身发展的德育理念。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不仅是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化需要长久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而且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道德观念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长期的坚持。同时德育过程也是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德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主动倾听的技巧,准确把握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现实水平和心理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以提升德育实效。三是符合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主动倾听作为一种基于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现实道德状况的德育技巧,着眼于认真倾听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认知的和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可能是道德层面的,也可能是学习、生活层面的,教育者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帮助他们正视这些在他们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将极大地拉近德育双方的心理距离。而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是青少年进行道德认知、价值判断、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的德育过程,其结果就是提升了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四是符合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正是由于主动倾听是一种“平等协商式”的而非“强制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因而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彰显自我”的阶段性特征,因而这样形成的道德认知更加容易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促进了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

2.主动倾听契合现代德育的生动实践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来源于实践,而理论一经形成又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因此德育实践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主动倾听的德育技巧之所以契合了现代德育的生动实践,首先是因为其契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身心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伴随着他们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和心理上的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使得他们在认知方式上呈现出冲动、自我、任性和理想化的显著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但却不够稳定,可塑性强。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热情有余,坚持不足”的行为模式,出现道德“知行脱节”的情况,道德行为体现出“情境化、易变性”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在德育中合理运用主动倾听的技巧,就能够适时地了解和把握住青少年对于德育过程中传递的德育内容接受程度的真实现状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调整和改进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以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和实际接受能力的模式改进德育工作,进而提升了德育实效。其次,主动倾听契合青少年道德人格养成的模式。道德人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一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它体现了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道德人格的培育影响到个体生命的完满程度,影响到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及其社会价值,决定着受教育者能否实现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统一,能否获得真善美的和谐发展。”[2]可见,道德人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但道德人格的形成却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青少年阶段是个体道德养成的关键阶段,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迫切要求独立,处处张扬自我,特立独行,表现出冲动、任性和逆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和社会建立联系,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这就使得他们主动审视当前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规定性内容,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调适,以达到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两难的道德情境时,他们内心往往充满着矛盾,不知如何抉择,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心里,帮助他们分析所遇到的道德困惑和两难情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自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践行主动倾听德育模式,提升德育实效的现实路径

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都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青少年德育成效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主体间的沟通过程是否有效。在德育实践中,一个充满爱、信任和愉悦的双向沟通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德育实效。因此,践行主动倾听的德育模式,将成为提升德育实效的现实路径,成为当前破解青少年德育低效的一把钥匙。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一模式呢?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适时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德育理念。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的转变将能为德育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应对现实的挑战提供理论上的智力支持。在德育实践中,德育工作者要摈弃传统的不重视主体间沟通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发展、沟通为重的现代理念,自觉修正那种从上而下的“命令式”和“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发挥德育主体间沟通应有的作用,相信在每一位青少年的心里都有一颗道德向“善”的种子,真正地从心底里信任他们能够做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德育工作者所要做的,恰恰是要通过注重主动倾听的双向沟通过程,为他们天性的自然展开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心中的那颗道德向“善”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有这样,德育工作者才能在思想的层面提高认识,为践行主动倾听德育模式做好理论准备。

其次,在德育实践中,还要掌握和运用好主动倾听的德育沟通模式。一是要掌握好适当的“听说比”。既然是主动倾听的德育模式,当然就要求教育者多听少说,多倾听教育对象真实的想法和心声。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或创设一个涉及道德判断的情境,然后让青少年积极思考,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并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青少年表达意见的热情,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尽量少做评述,让他们在观点碰撞中构建自己的道德认知图式,从而有利于提升他们道德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把握住主体间沟通的主导性。教育者在主动倾听的青少年德育模式中,要洞悉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多听少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要放弃主体间沟通的主导地位。从表面上看,主动倾听的德育模式似乎只需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表达,教育者不用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地对他们进行说教,貌似降低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强度。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种德育模式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道德情境的创设,还是小组讨论的组织以及适度的点评,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必须保证活动沿着预设的方向或原则有序进行。如某个特定的主动倾听的德育沟通过程,必须要符合预定的道德主题,要达到引发教育者内心的道德冲突,还要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适宜的道德判断,体验到相应的道德情感,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流于即兴聊天或道德漫谈。三是要掌握好主动倾听的沟通技巧。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混淆“听到”(hearing)和“倾听”(listening)的区别,“听到”只是我们听觉器官接受了一定刺激,而“倾听”却需要听话者主观的参与,对听到的声音刺激做出相应的思考和反馈的过程。因此,在德育实践中要想运用好主动沟通,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一是运用眼神交流。和耳朵一样,眼睛在主动倾听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倾听的过程中,要以善意、鼓励和略带急切的眼神凝神对方,传达出对其所讲述的内容很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增强其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信心。二是运用适当的身体语言。如在倾听时适时地运用像“不时点点头、身体略微前倾、微笑的关注”等肯定性的评价姿态,将对说话者起到莫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三是避免做出不专心的动作或姿态。当教育对象进行主体表达时,要极力避免做出如“频频看表、左顾右盼、抖动身体或修理指甲”等显示你不够专心的行为或姿态,因为这会使得表达者认为自己的表述不足以引起倾听者的兴趣和重视,从而产生沮丧、失望,甚至自责等不良情绪体验,并对沟通过程本身失去信心。四是适当复述或向讲述者提问。在青少年就某个德育情境进行道德评价时,适当地简短复述他们的观点,或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道德思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五是不要轻易地打断说话者。在青少年表述时,要坚持积极地倾听,始终做到多听少说,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在现实中,很多倾听者总喜欢在讲述者还没有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正在短暂思考的时候插话,猜测对方意图,以表现自己善于沟通或是推行自己的观点,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引起说话者的反感,降低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导致沟通困难。

最后,还要把主动倾听融入到青少年大德育的体系中去。要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引入主动倾听的德育新模式,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环境中自觉运用主动倾听的德育技巧,形成德育合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青少年德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主动倾听是一种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沟通、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其在德育过程中的能动性,相信其道德人格的自我构建能力的新型德育模式。在德育实践中,合理运用主动倾听的沟通技巧,能够更好地架设起德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心理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德育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尊重了青少年的独立人格,适应了他们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和渴求独立、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因此自然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青少年德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2] 侯晶晶.论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09(12).

(责任编辑刘永庆)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工作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