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标签
2012-08-30龙德芳
龙德芳
2011年10月17日中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口。“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放学的孩子嬉闹起来,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表情尴尬。苏女士的女儿读一年级,前些天女儿回家就戴着绿领巾,她觉得特别奇怪,女儿说班里戴绿领巾的同学将近一半。该校冯老师说:“绿领巾的含义,就是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2011年11月1日出版的《齐鲁晚报》披露,山东枣庄三十九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
2011年11月8日,立冬的日子,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差生们”遭遇了双重“寒冬”的侵袭,除了遭遇来自自然界寒冬的侵袭外,他们还遭遇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心灵歧视。
绿领巾、在教室外面考试、三色作业本,其目的,都是通过位置和外在颜色区分,对学生进行结构分层和身份界定。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有评论者认为,成功的教师眼里并不是没有差生,只是他没有歧视差生的心态与行为,他明晰自己的责任,他平等地对待自己眼中的差生与优生,甚至给了差生更多的关注。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但,这不等于将学生贴上不同标签,差别对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明确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那么,出现这些教育乱象,板子就只能打在老师身上?恐怕并不尽然。
英国法学家亨·萨·梅恩说,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就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留传下来的状态进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中国目前号称进入市场经济,但现实与将自主、平等、法治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和重契约精神的市民社会仍然相距甚远,甚至还是一个典型的身份社会,依然把人们分为不同的等级,有“城里人”和“乡下人”身份,“城里人”又分为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职工内部又分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身份,个体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为什么如此?身份是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身份就是身价,譬如高考中考时,干部子女、有钱人子女往往就可降分录取;掌握权力的人,不求人不花钱就可以让子女进入优质学校接受教育等等。
既然社会现实就存在身份壁垒,而且还是一个赢家通吃、弱者无路的社会运行机制,你单单要让老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老师是真空人?凭什么州官可以放火,老师不可以点灯?再者,既然我们早晚都要忍受歧视,那就让它来得更早一些吧,也许还能在今后面对更多、更严重的歧视时有更好的心理承受力,而不至于稍有一点不公就要死要活地折腾。身处现实社会,对年轻人,与其教导他们学习怎样去沐浴爱,倒不如教导他们学习怎样去抗击打。你不活下去,怎能奢谈其余?
面对乱象中老师的做法,我的选择是不认同,也不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