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点

2012-08-29

学习博览 2012年8期
关键词:礼俗双轨制公职人员

不得不说的编制

谢惠

编制本身的设置就是一个奇特的产物,就像是在某一处画了一个大圈,只有在被画圈人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这个圈,否则就只能在圈外望圈兴叹。如果说人权所包含的生存权和劳动权是平等的,那么这个人为的设置就刻意地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这个编制的框架内,国家财政给予了一个人包括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同时还兼有在这个传统的“官本位”思想里的社会优越感。是故,没有最基本的人人得而享之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必将还有更多与人权和生存权相关的悲剧再次上演,也许那只是时间问题。

编制的一个最大特性就是稳定且旱涝保收,但宥于体制框架的诸多束缚和形式主义诟病,对于人的自身发展反而是一个沉重的枷锁,同时也不利于人的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和思维的求实创新,最后也必然被体制本身所抛弃。

对于公权力下的编制,人们一面是极力的拥趸,一面是极度的不信任,但这矛盾的两面丝毫没有阻碍年轻一代“范进中举”式的畸形狂热。回过头看,这些无端的现实如此的诡谲让人不得其解,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归根到底终究是脱离不了人的问题,以及人所设计的制度本身。

听闻政改将吹响前进的号角,但愿这个体制内的编制问题也能早日提上议事日程。 (共识网)

公务员的优厚养老制从何而来

黄家杨

养老“双轨制”,即是企业职工养老需自掏腰包,公务员在职时分毫不拔,退休后待遇却比企业职工优厚。这种制度如何形成,经历了哪些变迁?

一、养老双轨制由来已久,1958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建国伊始,养老双轨制已存在。企业职工和公职人员依据不同制度,公职人员的养老待遇优于企业职工。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出台,工人和公职人员的养老标准得到统一,养老双轨制暂时退出历史舞台。之所以统一养老标准,是要降低公职人员的养老待遇,进而减轻财政负担。但城乡养老依然有别,农民养老没保障,只有极少数老弱孤寡残才获得集体的保障。1956年开始施行五保户制度。

二、1980年后双轨制回归:公职人员养老国家全包

“文革”结束后,政府机构臃肿,干部老年化严重,1980年领导层决定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好让他们尽快退休。从此,公职人员和职工执行不一样的养老制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国家开始改革旧有的养老制度。在新的养老制度下,企业职工养老不再由国家全包,需要交纳费用了,但是改革只针对企业,未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养老依然由国家全部买单。职工退休后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而公职人员的养老金则有退休前工资的90%。据统计,到2005年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职工两倍多,如果算上津贴、补贴等等,差距更大。

公众对养老金双轨制怨声载道,要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的呼声日渐高涨。2009年,国家曾试图取消“双轨制”,但仅向事业单位人员开刀,丝毫未触及机关公务员。遭到事业单位人员抵制后,改革也不了了之。

梳理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变迁,不难发现公职人员的退休待遇几乎是政府自己说了算。公职人员本来就是公众请来的管家,管家的待遇怎样,应当由主人说了算。所以,公职人员退休标准如何,应该交由人大决定。可是事实让人失望,公众取消养老双轨制呼声一片,代表委员却表示“没有研究”“不好评价”或“敏感”“会激化社会矛盾”等。养老金双轨制何时到头?天知道。(腾讯历史频道)

恶搞“拜状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在校园中“拜”高考状元的照片出现在微博上。一名穿校服背书包的中学生,在校园内的两块人像牌前鞠了个躬。状元本来就是学生的事,但众人炒来炒去,也就成为社会的事,当其白热化的时候,竟然把人弄成神。而现在,中学生之恶搞,无意中让人瞥见其中的荒谬,倒也有几分娱乐精神。尽管这对被膜拜的学生不太尊重,但对于状元崇拜的现象有某些“解构”作用。

《羊城晚报》文/丫丫

“好心”与“好事”之间有段路

十余名北京放生客来到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放生了数千条蛇,大量的蛇爬进该村引发村民恐慌,全村男劳力均放下农活加入了“打蛇行动”。放生本是一种善举,结果却搞得啼笑皆非。此事提醒我们,表达善心需要有智慧,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而不可蛮干。蛮干非但不能彰显善心,反而会“好心办坏事”。

《幽默与讽刺》 画/张浩

文/郑连根

礼俗优先于权利

秋风

公共场合怎么穿衣?这个问题引发了争议,有人说:从女权的角度,妇女穿什么去哪里,都是个人权利,容不得他人置喙。

但是,这样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在这一个人与人必然发生关系的世界上,权利决不是保障人的尊严与自由之唯一因素,还有其他要素,至少与权利同等重要。

假如你主张你拥有穿着任何服装的权利,那按照公平对等原则,你就必须承认人家拥有对你的穿着发表任何评价的权利。当然,你也可以予以反驳。

那么,这样的评价依据什么?依据的是习惯性规范,古人称之为“礼”。这些规范界定每个人在特定场合的合宜之行为模式。当然,穿衣之合宜或得体,仅为一伦理性规范,并不伴随强制力,所以,你完全可以不遵守。但由此,你在别人心目中就会塑造出一种形象,这种形象也许是你所不愿意的。人们也会依据自己对你身份的判断制定出与你打交道的策略。

“自重”之呼吁,本来就只是一种伦理性劝告。它旨在申明一种礼俗,这样的礼俗或许构成了对你的选择的一种约束,但这种约束其实是为了增加你的安全。

换言之,女士、或者任何人,就穿衣做出决策,不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需想象一下别人会怎么看。而遵循礼俗就是最省事的办法。礼俗让你自己更幸福、更安宁,何必拒绝?权利最多只能提供必要的救濟,而不能带来幸福与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生命、生活而言,礼俗比权利更重要。(《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礼俗双轨制公职人员
明朝人的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
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公职人员进修政策应该向基层倾斜吗?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握手”曾是丧葬礼俗
浅谈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公职人员结婚礼金不超600元
新时期双轨制高考的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