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简约之美 实现高效课堂——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例

2012-08-27邢家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金箍棒长方形图形

邢家胜

(徐州市睢宁县邱集小学,江苏 徐州 221200)

追寻简约之美 实现高效课堂
——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例

邢家胜

(徐州市睢宁县邱集小学,江苏 徐州 221200)

最近参加了一次赛课活动,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二册数学第38~39页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因为是比赛,所以试上了一次,一些地方效果不是很理想,随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又对教案的引入和新授第一部分作了一些调整,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比较调整前后两次教案预设内容的异同,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让课堂更简约,才有可能收获更高效的课堂。

[引入部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次备课时,出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考虑,在引入时,我特意从网上精选了3张图片,制成幻灯片投影出示。先是出现了一位大家都熟悉的笑星——赵本山的漫画,让同学们来说说他那张最具特色的笑脸。可以预想:猪腰子脸、鞋拔子脸……许多“溢美”之词一定会脱口而出,甚至赵本山小品中的一些经典台词也会再现,课就可以在欢笑中开始了;接着出示了一只形状为鹅卵的眼睛,这只眼睛在不停地眨着。我设计的潜台词是:多有趣的眼睛,它一定是在看我们班的哪一位小朋友在这节课上表现得最积极呢?最后一张图片,一个橘子制成的笑脸蹦蹦跳跳地出来了,但是没有人看得清是什么,因为它太小了。预设中,我会问:孩子们,怎么办?在一问一答中,引出“放大”一词,教师再进行图形放大的操作,进而引导学生描述“放大”就是指图形由小变大的过程。紧接着,在充分理解“放大”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对图片进行缩小的操作,初步认识“缩小”就是由大变小的过程。最后揭示课题:图形放大和缩小在我们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试上后,根据大家的建议,赛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吗?

生:喜欢。

师:(投影出示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图片)你最喜欢他们中谁的武器?为什么?

生(绝大多数学生):孙悟空的金箍棒,因为它可以随意变大变小。

师:老师今天也把这件宝贝带到了教室,想看看吗?

生:想!

师:(投影出示如意金箍棒的图片)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你们说变它就变。

生(齐说):变。(图片上的金箍棒随声慢慢地放大)

师:它不仅能够变大,还能变小。

生(齐说):变小。(图片上的金箍棒随声慢慢地缩小)

师:如意金箍棒真的是一件好宝贝,但它只能存在于神话中。刚才我们做的游戏,其实是老师对一张图片进行了放大和缩小的操作。看来,放大和缩小还是很有意思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由于要借班上课,师生间肯定会有陌生感,所以引入部分的设计首先要有趣,要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缓和上课伊始的紧张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能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去;其次还要引出本课教学的内容,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和一种期待、渴望的心情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应该说,以上两个设计还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的,但通过细致的比较,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它们之间的几点差异。

首先,在图片内容的选择上,第一个设计选择了3张图片,虽然每一张图片都很有趣,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些图片之间内在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一条将它们连接起来的主线,给人一种略显松散的感觉。第二个设计所选择的2张图片,有着明显的联系,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奔向学习主题。

其次,在图片关注点的选择上,第一个设计首先选择了赵本山这个老少皆知的明星图片,肯定是有好处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会被调动起来,但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它可能带来的负效应,学生过于关注明星,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上去,既花费了许多时间,又冲淡我们下面即将引出的教学主题。第二个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会更高,特别是学生说“变”,金箍棒应声而变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无动于衷,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关注点在宝贝的变化(放大和缩小)上,而非笑星的脸上。

第三,在引出课题上,第一个设计引出“放大”时,显得自然又贴切,但教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初步感知“放大”这一个目标上,还顺带着表述了“放大”的意义,本意是在学生心中逐步建构“放大”的概念。可在试上时,学生对“放大”一词很好意会,却难表达,教师不得不另费些心思,占用了一些时间不说,上来就让孩子们遇到一点障碍,不利于后面的学习。第二个设计则是“短平快”式的引入,不仅自然贴切,而且节奏明快。

[新授第一部分]

图1

第一次试上时,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画原图的长与宽是多少厘米,而是投影出示了图1,然后提问:“老师想知道左边长方形画的长与宽是多少,怎么办?”学生略加思考后说:“可以将长方形画平移到右边的方格纸中”。师将鼠标一点,左边的长方形画经两次平移便到了右边的方格纸中(图1下)。师追问:“长方形画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在我焦急的等待中,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图形在平移后,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不变。”我长长地出了口气,带着感激的心情连连夸奖那位学生:“你真是一位聪明的好孩子!”随后,知道了长方形画的长与宽后,再对这张长方形画进行放大的处理……

图2

之所以对教材作这样较大的调整,我的目的就是想把“放大和缩小”这个要学的新知识与四年级学习的“旋转和平移”旧知识进行沟通、联系,让学生知道“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不变。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通过复习、比较,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想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我忽略了一点,近两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如果不作一点复习的话,他们真的是很难回答老师的提问。再从知识的联系上来看,“放大和缩小”与“旋转和平移”虽属同一知识框架内容,联系紧密,但在新授阶段,特别是在新授开始阶段就作这样的安排,明显的属于“节外生枝”,冲淡了教学主题。试上以后,我马上对这部分教学重新进行了调整。引入揭示课题以后,直接投影出示图2,提问:“长方形画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然后再对这张长方形画进行了放大的处理……

对比前后两次设计,调整后的设计更加简明扼要,教学效果当然更为简洁、清晰和流畅。

[思考]

如何让教师上课轻松、自如,学生学习愉快、主动,这是我们在上课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简约数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正如许卫兵老师所说:“创建简约化的数学教学不仅体现出与数学学科简约特性内在的‘呼应’和天然的‘姻缘’,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案例中,“引入部分”的第一次设计,明显拖泥带水,本末倒置。调整后,简洁自然、直奔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要经历很多“不简约”的教学过程后,才知道如何去取舍、筛选、提炼,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简约、轻松、到位。把“本山大叔的一张笑脸”换成了“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看似是几张图片的简单更换,实则是我们教师心中“简约数学”教学理念的厚积薄发。“本山大叔的一张笑脸”和“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同样的简单易懂,同样的新奇有趣,关键是我们“简约数学”想要的导入并不在于有多新奇,而在于是否巧妙,也并不在于多有趣,而在于是否有效。

如何让复杂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简明,让难题变得容易?这其实也是“简约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抓住教学要点,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过程。这其中,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本着经济、高效的原则,尽量做到少而精练。“新授第一部分”第一次试上时,课堂显得散乱、繁杂,就是因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到火候,偏离了重点和核心,做了不少无用功,所以必须进行大幅度的精简。这样的精简,是把有限的时间节省了下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在删繁就简时,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设计本身经典部分和数学学科本质,这样就能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和流畅,从而达到优质和高效的教学效果。其实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知识点比较多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主次不分,处理不当,学生会学得一头雾水,因此,教师需要精简教学过程,去除冗繁和杂乱,使我们的课堂“不着一字也得风流”,成为简约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张奠宙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通过这次赛课,我懂得了这句话,并体验到了“简约”之美。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金箍棒长方形图形
我爱长方形
大老粗也能耍得起“金箍棒”
用扑克牌摆长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金箍棒
得意的代价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