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放线菌病的诊治
2012-08-27董书昌张玲萍李国芳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
文│董书昌 张玲萍 李国芳(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
近年来,甘肃西定市安定区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和省列养羊大县(区)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设施养羊。通过母畜扩群,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小区,但是存栏量偏低,因此按照“引进与自繁相结合、纯繁与改良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了良种羊的引进和调剂。仅2011年全区共引进小尾寒羊、陶赛特、萨福克等良种羊只10000只,由于引进数量大,加之管理不当,造成疾病多发(如痢疾、肺炎、结膜炎等)。2011年10月16日,巉口镇赵家铺村聚源养殖场发现引进的1只小尾寒羊不爱吃草,触摸下颌部有一鸡蛋大小硬块,未引起重视,后波及全群。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羊放线菌病,采取了相应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巉口镇赵家铺村聚源养殖场于2008年新建,占地5亩,其中建设羊舍4栋共1600平方米,另有1000立方米青贮氨化池2座,动物防疫条件合格。现饲养小尾寒羊、陶赛特等羊共630只。2011年9月23日从山东省梁山县引进小尾寒羊106只,引进后观察无病即混群饲养。10月16日发现引进1只小尾寒羊不爱吃草,咀嚼缓慢,触摸下颌处有一鸡蛋大小硬块,用土霉素、食母生进行治疗,再未采取其他治疗措施,之后见肿块明显增大,至拳头大小,不游离。后发病羊只逐渐增多并波及全群。至11月底先后共有58只羊发病,发病率为9.2%。
二、临床症状
患羊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下颌部出现鸡蛋至拳头大小的硬块,有的呈弥散性肿胀,界限明显,左右两侧均可发生,触之坚硬,有的触压出现痛感。病羊吞咽或咀嚼困难,出现精神萎靡,消瘦,体温39.0~39.6℃,个别羊只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病久者肿块逐渐变软,形成脓包,破溃后流出恶臭浓汁。
三、诊断
根据该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初步诊断为羊放线菌病。为进一步确诊,特进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取浓汁、渗出物或病变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特殊的阳性形态,呈放射状。
2.分离培养。取浓汁、渗出物或病变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葡萄糖琼脂,置37℃温箱中培养,可见到细小、圆形、乳白色的菌落。
通过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羊放线菌病。
四、防治措施
1.隔离消毒。一经发现患羊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对其圈舍内的粪便及污染物进行清理(堆积发酵或填埋处理),用2%烧碱、强力消毒灵、聚维酮碘等消毒药对圈舍、用具、饲槽及环境场地彻底消毒,每日一次,不留死角。
2.治疗。采取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青霉素钠320万~4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鱼腥草10~20毫升、地塞米松磷酸钠2.5~5毫克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蟾毒重症(蟾酥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0~1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中华蟾王(哈青注射液)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
患处痛感明显者在其周围分点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每点注射3~5毫升。
对吞咽或咀嚼困难,不爱吃草的重症病羊用10%葡萄糖250~500毫升、红霉素500~1000毫克、氢化可的松2.5~5毫克静脉注射,另用5%糖盐水250~500毫升、双黄连注射液20~30毫升静脉注射;同时配合肌苷、ATP等能量合剂,每日1次,连用3天。
口服碘化钾1.5~3克、食母生20~30片,每日一次,连服7天为一疗程,视病情隔2~3日后,再继续服用1~2疗程。
患部可用5%碘酊溶液涂抹,或用鱼石脂软膏涂敷,每日一次。
若肿块已变软,形成脓包者在其下部用宽针扎一孔或用手术刀片割开,挤出浓汁,然后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冲洗至结痂。
3.加强饲养管理。一是注重营养搭配,对患病羊只补喂全价配合饲料或多汁饲料,对未发病羊增加精料饲喂量,以增强体质。二是加强管理,对病羊舍实行专人管理,防止其他饲养人员随意进出羊舍,并要加强饲养人员自身的防护措施,同时做好圈舍的保暖、通风等工作。
五、小结
1.本病大小羊只均可发生,其病程一般在15天以上,有的甚至达1~2个月。
2.一旦发现患羊应及早隔离、及早治疗。该场此次发病羊只较多,主要是因为发病后未引起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重视,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致使互相传染。
3.该病的治疗要有连续性(即要有一定疗程),用药量宜偏大,如碘化钾口服量可达3克,但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采取外用与内服、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