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原创的理念与策略性运用

2012-08-23王玉民

中国软科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原创科技产品

王玉民

(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与创新发展的活力日益增强,这是勿容质疑的。但是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瓶颈问题始终有待突破,市场竞争力弱、产业结构调整慢的困扰,更待寻找突破口。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创新理念的拓展与策略选择的优化。

一、原始创新的层次性与产品原创

对于原始创新的内涵,历经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广泛实践,似呼已有定论。所谓原始创新的提法,自然是针对创新成果的研究对象与社会价值作为视角对创新的一种归类方式。其概念的限制语有两点,其一是展现原始性的创新本体,其二是创新本体价值性所显示的原始性。用这两维的辨识视角进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有关原始创新的理念,确实还存在着值得探究的问题。

1.多种视角下的创新本体

创新本体是具有多环节的链条。其所谓原创性问题,自然具有与多环节相对应的多层次性的特征。区分或认识创新本体的链条取决于判断的角度。判断的角度是多样的。各种判断角度互有利弊,在不同条件下各有其所用。

其一,如果对应于经济而将科技作为整体,则认为原始创新[1]是个不须再加区分的概念,它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原理性主导技术发明等创新成果”,或者说“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同时具备首创性、突破性与带动性三大特征。既不区分科学与技术原始创新的差异,也忽略了创新本体科学、技术与其所包括的知识运用与价值实现的环节。

其二,如果采用认识论的视角,则可区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环节。《对创新与原始创新的意义进行界定》[2]一文采用了熊比特技术创新的定义基础上,将创新链条区分为认识世界的科学创新与改造世界的技术创新两大环节,并相应地提出创新原始性的二个层次内容:将科学发现称为科学创新,并界定其原始性的意义为“开拓新领域、引领新方向和孕育新学科的创新活动,其成果包括新现象的发现和新概念、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将技术创新的原始性界定为:“指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其成果包括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等的重大发明,技术上的原始性创新往往会导致产业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理念,将知识运用环节也包括在内,完整地表达了创新的价值链条,合理的运用了原始创新性问题研究的两大视角。但是存在着知识运用原始性被边缘化的隐忧。

其三,如果按照成果的价值性角度进行分析,则发现技术创新的概念还具有创新对象与价值导向各异的不同环节,其运作机制、行为主体以及社会效应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而其原始性的判断方式、导向内容等都不相同。其不同环节的原始性问题是无法排列、叠加的,更不能取代、抹杀的。这就引出以下的讨论。

2.创新链的价值三环节与原始性创新的三层次

依照价值性的维度进行分析,对于意在改造世界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既包括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的发明,也包括运用知识与技术方法改造世界的结果形式的发明。前者依然属于获取知识产品的研究活动之列,而后者则是运用知识与技术进行满足社会需求的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获取改造客观世界成果、解决人类需求是创新的出发点或说是基本目的,尤其不能以技术创新的大概念将使用价值创造活动予以淹没。显然,至少应当把熊比特的技术创新定义中属于获取方式方法的发明与运用方式方法实现需求价值的发明加以区别。这种使用价值的创造活动,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与市场以及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的复杂过程,是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艺术知识综合交叉的复杂性问题。倘如此,创新本体按照对象与价值意图差异性,可以区分为科学发现创新、技术发明创新与知识运用创新三大环节。

知识的市场运用依然是个复杂的链条。从技术流的角度大致可以区分为技术传播与经营创新、产品创意与研发创新、产品试制与生产创新,市场营销与产业化创新等,直至价值实现。不过,这些内在环节都属于以经济为导向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过程,是可以凝练、归纳或者做特征性的因素选择的。毫无疑问,能涵盖技术运用多环节共同特征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其产品创新,是价值实现过程的关键,是知识运用链条运作的核心,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作为一种简化方式,可将创造使用价值的知识运用环节,表征为产品创造。这是原始创新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由此,创新本体的三大环节即可改为:科学发现创新、技术发明创新与产品创造创新。如果将技术发明创新界定为狭义的技术创新,则从价值性角度,创新的链条可简化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3个环节(表1)。

基于创新本体的3个环节,所谓原始性创新问题自然也应具有3个层次,即在科学发现的原始创新、技术发明的原始创新之外,还存在产品创造的原始性创新问题。事实上,无论创新本体环节之间,还是原始性问题层次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其相互关联而显示出创新原始性内涵的三层结构特性。

产品原始创新的提出与原始创新内涵的层次理念的形成,为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创新战略策划拓展了新框架。

表1 创新本体的价值性三环节

3.产品原始创新的界定

科学发现的原始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原始创新的内涵已经讨论过了,不需要再重复。现在需要讨论的是产品创造环节的原始性产品创新问题。

对于产品创新的研究著作很多。有的将产品创新分为全新产品创新和改进产品创新。罗伯特·库伯在《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3]以及美国默尔·克劳福德、安东尼·廸·贝尼廸托在《新产品管理》[4]一书中,都具体列出产品创新的基本类型,包括全新产品、新产品线、己有产品品种的补充、老产品的改进型、重新定位的产品、降低成本的产品等各类新产品名称,并从与市场关联性角度给予定义如下表。中国软科学年会文集中《关键在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动力》[5]一文还从产品的市场关联性角度将其分为营销中的新产品、满足潜在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新产品。其营销中的新产品对应库伯的后五类,前两类对应对库伯的全新产品。可将其分别称为全新产品a、b,并列入表2中。

表2 以对市场影响角度区分的新产品类型

从表2不难发现,产品创新大致区分三个类别:(一)开创新市场的产品创新类,如全新产品a、b。其中,所谓满足潜在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指因应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潜在市场前景的新需求而研发出的新产品。此类新产品创新可填补市场空白,引导产业分化发展。例如无氟空调冰箱逐步取代老产品、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等。这类产业将引领产业的发展新趋势。而类似蒸汽机的出现、计算机的出现等产品创新,都引导出新的消费模式、开拓新市场需求、开创新兴产业、打破产业格局,是具有拉动产业革命的意义,显示出所谓全新产品的重大作用。有关全新产品a、b政策含义与策略运用,本文暂不做涉及。(二)跨入现有市场的产品创新类,如引入新生产线或所谓的“承接产业转移”。这对于企业是跨领域经营,对于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属于跨入现有市场的产品创新;(三)完善现有市场的产品创新类。除上述一二类之外,其他产品创新都是属于所谓依托现有产业借助不同的产品优化、改性进行市场竞争的创新模式,对市场与产业的优化、完善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按照这类产品战略发展的企业,只能在现有产业链条内参与竞争。我国目前大多产业的产品创新,属于此类。三类比较,开创新市场的产品创新更具有开创意义,可将这类全新产品创新称之为市场开创类产品创新;而在现有市场内发挥扩张、完善、升级作用的产品创新,凸显的是市场发育的意义,可称为市场延伸类产品创新;另一类仅仅具有市场扩散的意义,称为市场跟踪类产品创新。

从以上讨论不难归纳出产品的原始性创新的意义:能提供全新使用功能、新生产理念的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新产品,其产业化发展必将形成新产业、开辟新市场、引导新消费甚至改变市场结构、拉动产业变革、引导消费模式与行为方式演变,具有深远经济社会影响的产品创新。对此可概括为:创造新市场,萌发新产业的产品创新称为产品原始创新或简称为产品原创。这一定义的外延要远比所谓新产品狭窄得多。在各类新产品创新中,只有所谓的全新产品或称为市场开拓类的产品创新,才属于产品原创的范畴,而市场延伸类或跟踪类都不具有产品原创的意义。产品原创是属于一类极其重大而十分难得的具有触动产业变革意义的产品创新。如此界定的意图是,将创新的眼光从普遍性、常规性的产品创新、适应趋势性的产品创新,引向创新价值的高端。正确把握改型产品、新产品与原始性全新产品的价值地位,合理运用各类产品创新方式的组合模式,就是产品创新战略选择性问题,因而也是创新发展战略策划的一个基本问题。

二、产品原创对创新发展具有特殊地位

如果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品创造的原始创新从其内涵、主导因素与价值作用上进行比较,可发现三者各有其鲜明特征。可比较的因素很多,作为重点本文选择了诸如价值导向、创新对象、创新主体、成果获取方式、成果认可主体、作用发挥的渠道、作用发挥的特点、对社会影响内容与机制、所需社会环境等因素。按因素讨论的结果列在表3。

表3 三层次原始创新的特征性比较

依据上表,可从横向、纵向做多角度讨论,会得到创新理念中极其丰富的关联性内涵。例如,三者的创新对象有别:科学发现追求的是认识客观规律,技术发明在于创造可用技术方法,而只有产品创新的对象是追求实用性,追求知识潜在使用价值的选择与向现实功能转变的创意,创造人类可用之物。对于创新主体,前二者应当以科技专家为主导,而后者确实应当以具有风险投资能力与决断能力的企业家为主;在成果的获取方式上,科学发现强调自由探索,技术发明重在目标导向下的团体攻关,而产品创新侧重包括知识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整合;对社会影响上,科学发现以文化机制引导社会精神演变,技术发明以工具供给方式引导生产能力变革,而产品原始创新则是以市场拉动机制引导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创新链条的演变。如此等等,本文不再赘述。

如果从总体上比较分析,其一,发现三者差异明显,确实不可随意混同;其二,三者各有其效,不可或缺或者取代;其三,三者紧密联接、互为因果,构成体系,不可偏废。在科技经济网络化发展的今天,三者已经被网络与网络着经济社会的整体。但是,不难从中归纳出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相比,产品研发原始创新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产品创新是科技创新链条的终点。这一终点是以人类对客观规律发现与技术方法发明创造知识为基础,侧重于知识的物化、提供人类基本需求为重点,实现科技潜在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转变为特点,体现的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基本作用。例如[6]上个世纪初的放射化学与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1945年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基础;而固体物理学、电真空物理以及半导体学的发展,成就了1946年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在同样科技发展时代里,美国制造成功原子弹,而德国没有成功,苏、日则在当时仅刚刚提上日程。其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十分明确:战略运用引导下的科技发展与产品创新并重是成功的关键。就我国而言,产品创新特别是产品原始创新的稀缺,根本原因在于科技与经济的脱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只能是从加速产品创新中寻找,不能泛泛地将其归罪于大学或科技界。而加速产品创新的政策敏感点是表3的右列所示各点。这些产品原创的政策敏感点,都具有鲜明地特殊性,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教育与科技的一般性改革。

2.产品原创是市场、产业、经济、社会创新大链条的源点。产品原始创新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市场与产业、经济与社会的性质和内容,不仅参与技术流的循环过程,更参与使用价值与价值转换流的循环过程。十分自然,产品原创不仅是科技创新链条的终结点,更是市场经济社会大链条内在动力过程的源点。

这一源点是以提供全新的使用价值而引导了消费模式,改变了市场结构,促发了产业变革,诱导了社会的演变。实现了物化的知识以生产力方式显示推动产业变革的动力作用。例如,蒸汽机发明引发了以动力革命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为先头以及电话、电车和无线电的发明,导致了“电气化”、“自动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PC机、网络与搜索甚至苹果系列产品的出现,以引导信息产业革命甚至信息时代的到来。当然,现代基因工程的开发、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引导了生物工业革命的发展,还存在所谓能源革命、生物医药革命等多头、综合发展的新趋势。但是,这些新趋势都缺乏重大的原始产品创新而处在酝酿阶段。如果,可控热核聚变装置诞生,才可能正式说新能源时代的到来;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商品的出现,才可称为量子时代的出现。

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在于科技实力,更在于运用科技实力进行产品创新特别是产品原创的能力。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技实力强于日本,但是因知识转移不利、运用不足,曾一度在市场上略逊于日本。而强调创新发展战略的美国通过硅谷等开发区连续推出微机、网络、搜索以及ipad等具有原创性的新产品,引导了现代工业发展新潮流,再次站在世界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的最前沿。我国的科学论文数量以及年度知识产权授权量都已经站到世界第二的高位。但是,我国的产业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科技发展滞后,科技供给不足,科技服务经济不够,其问题的核心在于科技成果的运用能力不高、产品原始创新的能力不强。对产品原创不足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科技工作者能力不够或者产学研结合的组织不健全,而是缺少能牵头产品原创的现代企业家和抗风险的金融支撑环境。强调对产品原创的认识、提升产品原创的战略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完善创新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焦点。

3.产品原创是科技与经济社会两大发展链条的交汇点。产品原创既是科技革命撬动产业革命的支点,更是产业革命拉动科技革命的支点。因而是国家把握发展走向、调整发展结构的战略关键点。不难理解,正确处理这一关键点的地位,是科技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蒸汽机84年、电动机65年、雷达10年、原子能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2年等。说明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传动力度加大、撬动频率加快。其结果是世界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跨越发展实现超越的机遇。把握机遇的关键是注重创新的基础上,巧妙突出原始性产品创新的战略地位,运用产品原创拉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借助产业革命浪潮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意图。

三、我国要重视产品原创的策略运用

创新战略分析的关键,是对创新发展核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判断与一定条件下的策略选择。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7]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 -2008》[8]中,基于科技经济网络化发展思路下,分析过我国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支撑创新发展的体系模式的策略选择。引入产品原创的理念之后,则发现我国创新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一些策略性选择的新议题。

1.实现跨越发展唯有凭借产品原创

我国已经适时地制定了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所谓跨越发展,不同于所熟知的跟踪发展,也不是所谓的赶超发展,而是借助新的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以新的理念、新兴产业飞跃跟踪、赶超的历史阶段而跨入世界发展前列的一种超越方式。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支点是产品创新,引领产业革命的支点是产品原创。这里提出了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善用相互关系的策略选择性问题。我国唯有具备产品原创的能力、以产品原创的成果做产业革命的诱发剂、新世界的引领者,才有可能保障我国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否则,我国依然会步履于赶超发展甚至跟踪发展的老模式之中。

新世纪以来,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产业革命。目前,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极为敏感的金融传导机制,导致经济危机冲击效应可谓空前:美国生病、欧洲病危、殃及全球。从过去100年来的经济与产业变迁经验看来,只有借助新兴产业的崛起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才是挽救危机的治本之策。涤荡全球的经济危机正催促着产业变革的降生。这为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国不可缺席第三次超级产业革命》[9]一文,对此作了专门探讨,并提出“以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超级技术变革正在美国酝酿并初见端倪……,假如上述三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能够掀起新一轮跨产业革命,加上以苹果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加速延伸市场边界,全球有可能在未来10年里打造出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超级产业体系,在帮助世界走出危机的同时,开启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周期。”当然,可能在核聚变能源开发、量子计算与通讯的实用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等领域也潜含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可能性。对于第三次产业革命领域的判断,确实还有待于认真讨论,但是把握第三次产业革命基本方向的必要性,却是不应质疑的。

即使我国无法发挥引领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作用,至少我国必须参与到或者不可缺席这次新的产业革命。这既是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底线,也是应对国际竞争实现和平崛起的基本保障。应对新产业变革的挑战取决于科技、教育、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是把握参与甚至引领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关键,完全取决于产品原创的能力与战略运用。我国不能不把产品原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给与重视,合理部署。在全面规划前提下,适当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我国已经在量子计算与通讯、核聚变能源装置、信息产业以及生物技术等研发中获得世界领先成就,为这些领域的产品原创打下了基础。只要思想重视、规划得当、引导合理,取得产品原创的成果完全是有可能的。

2.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产品原创的手段

对产业结构演变机理的研究有很多。无论从生产发展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10],都可对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与文章很多。其中公认而且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论。科技进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路径,是体现在产品创新的影响所决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形式。前述已经把产品创新归类有三,这些类型都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手段。但是其作用各不相同。

市场跟踪类的产品创新,无论引进生产线还是承接产业转移,其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只能是对已有产业的复制并成为先进地区产业链的低端,还很有可能成为消亡产业的殉葬者,就如同数码相机出现之际我国大量引入柯达、富士胶卷生产线那样,建成之日即成报废之时,损失惨重。这是典型的产业结构跟踪复制方式。不过,我国幅员广阔、发展很不平衡。这类产业结构调整方式曾经是东部地区的起家法宝,至今依然不失为中西部欠发展地区有益的发展方式。

市场延伸类产品创新,无论是己有产品品种的补充、老产品的改进型、重新定位的产品、降低成本的产品等各类新产品,可以引导现实产业的优化、完善、与拓展,甚至可能促进产业的交叉、细化、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尚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已经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支撑。无论如何,这是我国创新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因而,借助市场延伸类产品创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是我国现实所不可放弃的基本方式。虽然并不能根本改变产业的基本结构,也无法实现所谓的跨越发展任务,但却是现实发展阶段不可丢弃的手段,较长时期内都会以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手段。目前国家所倡导的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尽管大多还处于追赶世界产业发展前沿的地位,却依然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部署。

市场开创类产品创新,特别是开创新市场、形成新产业的产品原创,带来的是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对旧产业的技术改造,引发产业革命并进而再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新篇章。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思路,或者可以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形式,是支撑所谓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对此,无法在全国强行推动,也不可能全面部署,但可作为国家前瞻性战略重点进行部署,选择优势前沿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按照官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逐步开展、持久坚持,必会发挥引领作用,提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与水平。

产品原创虽然目前还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形式。但是,善用产品原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战略手段。全面认识各类产品创新的作用、注重引导各类产品创新的协调关系,适时摆正产品原创的应有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战略性议题。

3.产学研结合创新应聚焦于产品原创

依据现实与发展情势,我国对于科技创新已经做出了诸多科学地战略选择,大刀阔斧地迈出了战略转移的步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按照科学与技术的创新链条模式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了创新价值链条关系从科学研究为重点向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战略转移,技术创新从科教为主体向企业为主体的战略转移,科技攻关方式从研发主体分兵作战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有结合的协同模式转变等等,极大地增强了创新的活力,加速了科技创新的发展速率。出现了我国科技成果快速递增、不断超越部分发达国家的态势,企业的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支撑起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

如果按照科学、技术、产品的三层次创新模式分析,我国还存在着技术研发与产品创造制约关系的策略性处理问题。对这一关系的策略选择,当然需要依据我国发展的现实态势进行分析决断。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没有治愈科技创新中早就为人所熟知的顽疾: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难以消除。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国企业山寨能力极强,因其影响而在国际舆论传出“不怕中国创新,最怕中国山寨”的流言。山寨能力极强首先说明企业产品制造能力强,只要出现市场销售的产品,我国企业就有能力山寨得出、山寨得好、山寨得有新意。但是,这也恰恰反映出另一个十分显然的问题:具有山寨能力的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产品创意,不然就不必去山寨了。如果这仅仅是企业缺乏产品原创的意识和产品创意的能力,倒也还不至于此。其实,山寨盛行背后所反映的是,创新体系整体上产品创新意识不强、新产品创意供给不足。这才是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

从企业角度分析,没有企业不重视产品创新的,但是企业产品原创的能力确实不足;从技术供给的角度,大多单纯追求知识产权数量,技术市场交易的是成果形态的技术而非技术运用的产品创意,中介服务体系服务的是技术的获取、管理与价值评估,很少有挖掘技术使用价值提供产品创意服务的职能或机构。

现实证明,我国最薄弱的创新环节不是技术供给不足,而是技术运用或产品创意不足。这才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急需强调技术运用的理念、强化产品创造的环节,提升科技价值实现的经营能力。这一现实指明,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创造的关系处理上,至少当前需要更重视产品创造。其中,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则应立足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基础,重点从产品原创角度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增强后的产品创造能力必然会为技术研发提供强劲的拉动力,这要比技术供给的推动力强劲得多。为此,建议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迈出以技术研究为重点向以产品创造为重点的战略转移,以及进一步从产品创造向产品原创拓展的步伐,并从理念、人才、体制、政策以及服务工具上组建、完善产品创造与创意的服务体系。

4.科技服务体系存在产品创新服务的缺口

科技服务体系是在创新活动中为创新主体的各类创新类型进行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支撑的中介体。如果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价值链为三维坐标形成一个表征科技创新服务职能的立体空间,则立体空间中的任一点,象征科技服务的一种职能,坐标空间整体代表科技服务职能的集合。显然,我国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应当涵盖对各类主体、各类创新类型、对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整合的服务职能。我国已经建立起数量多、体系化、模式多样、职能齐全的庞大的科技服务体系。但是,将服务机构的现状与服务体系职能空间相比,不难看出属于单项资源服务的较多,而适应产品创新需求的多资源综合集成服务的却较少。至少对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创新的技术与生产要素整合创新服务的功能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存在科技服务职能空间的缺口,或者说是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

目前为企业需求进行技术与生产要素整合从事产品创新创意服务的机构很少,人才奇缺,相应的服务工具基本属于空白,各项制度规范与引导政策中基本没有相应的内容。这可能就是我国科技转化难、技术产业化慢的重要原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当从一般化的技术服务,快速的转向以技术使用价值挖掘、技术与生产要素整合使技术使用价值转化为商品的重点上来。为此,规划与政策调整是其一;探索发明产品创新服务的有效工具是其二;加速善于创新创意人才培育与集聚是其三;发现并扶持产品创新服务的典型群体是其四;逐步培育产品创新服务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突破口是提升产品原创能力

如果我国采用产品原创重点布局的策略,其布局选择条件只能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高技术产业最繁育的功能区。我国国家高新区定位在建成“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其方向与职能最符合选配的条件。

我国高新区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挥了引领改革、创新驱动、辐射带动、科学发展的示范作用,已经成为我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旗帜、引领创新发展的先导。因而最具有承担产品原创任务的基础。

目前,高新区历经体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进入到把握产业革命到来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战略”的发展新阶段。至少可以说,借助或提升产品原创的功能作用,对这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必不可或缺的,甚至应当说是极为必要的。

如果将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战略”的各项基本任务进行比较分析,还存在一个战略突破口选则问题。其中,在已见的各类园区发展思路中,常常提到已经广为重视的资源的集聚与投入加大、研发基地建设、中介服务与产业孵化能力提升以及制度文化环境的完善等,大多属于优化创新基础的范畴;而知识产出、重点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等基本属于技术研发的范畴;推广自主创新产品、扶持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以及培育具有原创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属于园区价值导向引导结果。三者相比,前二者都是为后者即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服务的,而后者虽然最为关键,但也最具难度,直至目前依然最为薄弱。普遍认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成果不够多。”“真正处于高端和全球主导权的产业偏少”[11]。这一直是高新区发展的瓶颈。就此已经提出要实现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区域辐射力的突破、国际影响力的突破”在内的四大突破的战略目标。其实,高新区发展瓶颈中的核心问题可以集中到产品创新的重点不突出,产品原创的能力薄弱,“四大突破”的关键之点是产品创新的突破与产品原创能力的提升。毫无疑问,高新区发展的战略攻关重点必须调整为产品创新,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只能选择为产品原创。这是高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对创新链条中产品创新环节与产品原创理念的提出,为创新发展的各类问题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上面择其重点所做些许讨论。其实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分析。

[1]什么是原始创新[EB/OL].[2012-02-26].百度知道>资源共享 >文档/报告共享.

[2]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08[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5-56.

[3]罗伯特·G·库伯.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Merle Crawford,Anthony Di Benedetto. 新产品管理[M].王 彬,徐 瑾,翟琳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9-10.

[5]王玉民.关键在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动力[C].第二界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软科学研究会,1998.9.

[6]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7]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上)[M].2005.22.

[8]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08[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1-41.

[9]章玉贵.中国不可缺席第三次超级产业革命[EB/OL].[2012-02-29].中国新闻周刊网-证券时报.

[10]原毅军,董 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与定量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1]科技部火炬中心规划编写组.中国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科技部火炬中心,2011,3.

猜你喜欢

原创科技产品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1年本刊原创题(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原创地带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