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旅游新三角的文化特色与开发探索

2012-08-21杨文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苏北淮安徐州

杨文娟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010年宿迁市正式加入江苏旅游新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协议。至此,宿迁、徐州、连云港、淮安4市组成的“江苏旅游新三角”正式形成。苏北四市组成的苏北旅游新三角要真正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就需要深入、系统探索四市旅游合作的模式和路径。

一、苏北旅游新三角现状与合作基础

(一)苏北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在全省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4%,旅游增加值年均增长19.6%,江苏省正在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但应该看到江苏旅游发展极不平衡,苏南强于苏北,沿江地区强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1]根据江苏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2009年苏北旅游新三角的国内旅游总收入为439.51亿元,仅占全省的12.74%,尚不及无锡(595.12亿元)或南京 (720.24亿元)的收入,差距非常明显。加快苏北区域内部的旅游合作和发展,对于加快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快苏北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合作基础

1.地域相邻且交通便利

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地处江苏北部,地域相邻,呈稳定的三角结构形态,社会文化联系密切;地理区位优越,区内铁路、公路密集,水网密布,交通便利,人员、经济往来频繁。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连云港是“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也是全国重要的公路枢纽之一;宿迁属于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 (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 (即北京、南京)咽喉”之说;而位于苏北平原腹地的淮安则是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也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2.区内文化内在关联性强

新三角区地域相邻,同属于两淮文化区,地脉和文脉有较强的一致性,旅游资源本身的内在关联性强。区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天然的统一性。例如,风光优美的洪泽湖将盱眙、洪泽、泗洪三县连接起来。区内旅游资源文化联系也相当紧密。例如可以从西游记文化内涵上将淮安与连云港联系起来;可以依托楚汉春秋史把徐州、宿迁、淮安以及连云港紧密连在一起;京杭运河流经徐州、宿迁和淮安,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如徐州窑湾古镇、宿迁皂河古镇以及淮安漕运总督府等等。

3.各种旅游资源互补性良好

例如,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的徐州形成了“两汉文化”、“战争文化”、“云龙山水”和“生态园林文化”等旅游品牌;“灵秀宝地”连云港则以花果山、世外桃源宿城、云台山风景区、温泉等闻名;淮安强力打造“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等城市旅游品牌,享誉盛名;西楚霸王项羽和美人虞姬的故里宿迁则把其旅游形象定位于“西楚雄风、酒都花乡、河清湖秀、生态乐园”(见表1)。新三角旅游区内旅游资源丰富,错落分布,而且具有先天的差异性,竞争性较弱,互补性很强。要增强新三角旅游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整合这些资源。

表1 苏北旅游新三角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及景观

二、苏北旅游新三角的文化特色

(一)粗犷豪放的楚风汉韵

与吴越文化的细腻柔和,聪颖灵慧相比,楚汉文化粗犷豪放,尚武崇文,展示的是以英雄主义为主流的“楚汉雄风”。“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两汉文化的起源地,又是两汉文化荟萃的地方,是各种汉文化资源最集中的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特殊的地位,尤以“两汉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著称。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和美人虞姬的故里,其中项王故里建筑古朴、雄伟壮观,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主要景点。

(二)雄中蕴秀的山水文化

江苏是中国水文化之乡,不同的“水环境”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化景观风情。例如苏南的是“小桥流水”,而苏北的水文化则依赖于黄淮形成发展。苏北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数百年来水患不断,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见证,如徐州城下城、水下泗洲城、黄楼、镇淮楼等。[3]

连云港地处南北过渡、海陆交汇地带,依托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东海温泉、云台山风景区、花果山、东磊渔湾山水及世外桃源宿城等旅游资源,形成了以海岸带、山岳森林和历史文物等景观为主体,以“海、山、幽、神、古、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结构,被誉为“灵秀宝地”。

(三)悠久璀璨的名人文化

苏北地区钟灵毓秀,藏龙卧虎,尤其是新三角区更是名人荟萃,人才辈出。例如长寿八百岁的彭祖,东渡日本的徐福,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 “战神”韩信,东夷盟主徐偃,汉赋大家枚乘,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巾帼英雄梁红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国画大师李可染,音乐家马可等等,都生于斯,长于斯。

(四)荡气回肠的战争文化

本区北扼齐鲁,南屏江淮,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古战场、戏马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学艺术作品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并且苏北地区也是我国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根据地之一,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雪枫烈士陵园朱家巷战斗烈士墓,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旧址等。

(五)迥异他乡的民俗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苏北地区属于淮海文化区,北临齐鲁文化区,南接吴越文化区,民俗文化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地域特色浓郁。浓厚的文化积淀 (古老独特的东夷文化、浓重的楚风汉韵以及不断发展的淮海文化),孕育了本区独特的民风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如烙馍、淮扬菜以及户部山古民居等;社会生活民俗如伏羊节、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等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水上婚礼、渔家风情等独特的传统乡土民俗礼仪等;精神生活民俗如丁丁腔、淮海戏、苏北琴书、苏北大鼓等传统技艺和金龙四大王崇拜等民间信仰等。

(六)绚丽夺目的现代节庆文化

依托独特的地域文化,苏北旅游新三角形成了一系列的现代节庆活动。这些活动规模大、内容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具有轰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如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东海“国际东海水晶节”以及宿迁、“西楚文化节”、“泗洪螃蟹节”等,全面打造“楚风水韵、休闲绿都”的形象。

(七)独树一帜的美食养生文化

苏北地区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徐州依托我国养生文化的鼻祖——彭祖推出的彭祖养生宴,各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等;还有名酒如双沟、高沟、汤沟、洋河“三沟一河”,尤其是洋河大曲,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安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2002年被中华烹饪协会命名为“淮扬菜之乡”。

(八)别具特色的漕运文化

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三市,将微山湖、骆马湖和洪泽湖串联起来,留下了大量宝贵遗产,是一条文化遗产景观的廊道。例如“运河之都”淮安漕运总督署、皂河古镇、窑湾古镇、土山古镇、古末口、清江浦等,还有一大批因运河而形成的传说或民间文学如淮安水漫泗州城、康熙皇帝过宿迁等。

“历代豪华成过往,运河今朝更风流”,历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和社会演变的京杭大运河至今仍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目前,京杭大运河目前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苏北旅游新三角要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和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打造运河风情品牌。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永恒的主题,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被誉为当今最重要、最富有生命力、最高级的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4]新三角区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存在分布不均,竞争力不强,旅游形象定位不够鲜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区域合作,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区的竞争力。

三、苏北旅游新三角开发战略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苏北旅游新三角在同苏南地区甚至全国各旅游区展开竞争时,必须以文化理念为指导,依靠区域文化特色,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形成正确的文化战略,提升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增强竞争优势,同时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以文化理念提升旅游产品内涵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入挖掘区域旅文化内涵,努力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将区域特色文化作为旅游品牌塑造的关键要素,是开发和优化旅游产品并增强产品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之一。[5]例如,可以依托徐州“两汉三绝”、宿迁项王故里、淮安韩侯祠、跨下桥等遗迹打造楚汉文化游,改变单一的静态旅游方式,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全方位开发楚汉风俗,使楚风汉韵渗透到旅游诸要素中,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6]

(二)加强合作打造精品线路

苏北旅游新三角只有打破行政界限,加强城际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强大地域集团,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共同设计旅游形象标识,组合搭配旅游产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统一对外宣传、营销,以联合和合作来提高旅游区的整体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如积极打造国内知名的“海神之旅——张保皋足迹探访游”和“楚风汉韵神山名人”旅游黄金走廊;可以打造探幽寻古游、山海湖泉休闲美食游、汉风名人文化游、都市风情游、战争文化游等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精品线路,增强游客对苏北旅游新三角的感知。[7]

(三)注重区域文化的个性发展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实施城市差异化战略的基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同化现象愈演愈烈,地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文化正逐渐失去个性,在旅游发展中突出表现为多地旅游产品有雷同现象,没有鲜明个性和特色。这样既不利于吸引游客,也容易造成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还容易形成对有限客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当同一区域内的各旅游地性质相同且旅游资源的共性大、个性弱时,他们之间会出现内部竞争,彼此争夺客源,影响区域整体旅游效益;旅游地性质存在差异或旅游资源独具个性时,会增强整体竞争力,维持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促进旅游发展。

(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由于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竞争及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区域旅游合作面临重重障碍。而旅游资源可能位于多个相邻行政区的边缘地区,这极易引起对旅游资源归属权的争议、利益分配不均以及旅游产品重复建设雷同等问题。这就要求在统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中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重新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竞争力。

区域旅游合作非常复杂,尤其是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繁杂的矛盾与冲突,而利益的满足与否是导致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苏北旅游新三角实质上是徐、淮、连、宿四市为追求区域整体效益,希望能够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利益是苏北旅游新三角合作的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苏北旅游新三角稳定发展的保证。例如可以按照各地区旅游资源总量的多少和地理位置综合考虑,进行合理分配;还可以成立“苏北旅游合作组织”,统一规划、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联合机制,确保利益分配公平公正。

四、结语

新三角旅游区的旅游业要想健康快速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布局,并与苏锡常等苏南旅游网点联动开发[8],形成科学的产业链。对于新景点的开发规划应严格按照本区的定位来进行,突出各城市的特色,避免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的情况,努力做到资源、设施、产品的优化配置,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苏北地区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通过联合苏北四市共同组成旅游新三角,深入挖掘本区的文化特色,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线路,扩大宣传效果,把苏北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共同推进苏北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只有这样,苏北地区旅游业才能比肩苏中,甚至赶上苏南,真正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

[1]张义康.徐连淮三市共同打造“江苏旅游新三角”[EB/OL].(2006-02-08)[2012-05-01].http://www.cnta.gov.cn.

[2]丁 蕾,吴小根,汤澍.城市旅游竞争力区域分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8(8):86.

[3]滕春惠,马晓冬,沈正平.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 [J].人文地理,2006(6):73-74.

[4]陈梅花.玉文化专题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8(5):77-79.

[5]曹诗图,沈中印.长江三峡旅游文化开发战略构想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79.

[6]王 欣.苏北区域旅游合作对策探索 [J].价格月刊,2008(5):21.

[7]司绪华,孙天胜,范淑青.“苏北旅游三角”的构建及其整合营销[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76.

[8]顾敏琪.苏南地区中等城市红色旅游研究——以常州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50.

猜你喜欢

苏北淮安徐州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