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和治道:双重需求中的人才培养研究

2012-08-21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基层政府大学生

方 军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现代大学的理念曾被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创造知识;二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1]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但是没有后者的呈现和输出,创造知识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也会随之大打折扣。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衡量当前大学治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育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19个指标体系中,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办学特色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个学校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都应建立起具体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财经管理类高校而言,其专业设置大多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工具理性的色彩,社会科学中诸多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发展互动性较强,基层政府治道①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行政等诸多领域对毕业大学生的需求总体势头也一直没有减弱。同时,面对社会大转型大发展的局面,以及就业压力的现实状况,在校大学生对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也是跃跃欲试、意愿强烈,在高校所属地的基层政府所进行的各种社会管理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的频次在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和基层社区治理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的表现更是突出。在校参与的锻炼为毕业后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与建设准备了条件,基层社会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最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现实的地域,更是最为迫切需求大学生毕业后能就业其中的场域,大学生应当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最为需要自己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上述情况,财经管理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虽然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其中大学生参与和基层政府治道需求的因素,也应该是受到关注的因素。

一、大学生参与和大学人才培养

大学生参与不仅仅包括政治方面的参与,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参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公民群体参与国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事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如果我们把知识的研究、接受与传承作为知识分子的表现特征的话,那么就可认为远在汉代的太学生清议运动就曾开其滥觞,历经两宋和明末东林的学生运动,直至1895年公车上书和1919年“五四”运动,这股血脉就未曾一日断绝过。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更是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参与到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建设上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进程的不断拓进,在社会大转型中大学生参与出现了新的趋势,无论是参与的范围和深度,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参与本身的理性认知和情绪控制等方面,较之以前都大为扩展和加深。特别是随着近十几年来网络的普及,网络参与更是成为大学生全面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使得大学生至少经历了理念上的熏陶和实践预演,进而为行动中的现实参与打下了良好基础。就现实参与而言,大学生参与可以分为校内参与和校外参与两种,校内参与指的是通过加入校内各种组织化或非组织化活动,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治理、维护或宣传活动,而组织化活动往往又是以学生社团为主。校外参与则是指通过加入由学生自发组织、学校组织或者其他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实习、实践、实训等活动。随着近十年来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各个领域对大学生参与的需求都在增加,特别是在各类政府大型活动或基层社区治理领域中表现的就更为突出。面对社会需求,大学生参与的意愿和热情也高涨起来,并逐渐由过去动员参与转向为自主参与。

大学生参与,特别是其政治参与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从1990年高校大学生“寻找毛泽东”开始,历经1999年大学生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集体倡议“抵制邪教、崇尚科学”活动、2008年参与奥运和抗震救灾活动、2010年参与世博会活动等,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正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向世人彰显了未来国家主人的新形象。[2]公众参与是民主体制的应有之义,其不仅是对代议制民主的有益补充,更是当前中国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学生群体是所有公民群体类型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其在参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理性、追求和愿景,更是其对未来属于自己的现代生活的某种期望。就此而言,大学生参与与其说是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次体验上的飞跃和尝试,毋宁说是一次次为毕业后投身社会并由此过上现代民主生活的实践预演和理论储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对于大学教育和治理的理解才可能获得突破,换言之,唯有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文教育传统真正实现创造性转换,并和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相融合时,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也才会有实际的意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如若不能把大学生参与因素纳入其中,不能对大学生参与情状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并把大学生参与和其未来应当具有的现代民主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模式的构建就应该是不完善的。

就财经管理类高校而言,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意愿会比其他类型的高校强烈一些。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一直是财经管理类高校的主打专业,这些专业均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观察现实、亲近社会、投身实践的能力,在校期间就要有经常的参与式训练,在模拟或真实的场景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财经管理类大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涉及利益追逐与分配的经济管理类行业,这不但要求他们要有科学的系统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够具备很强的实践、权变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他们要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情结,有着坚定的道德操守和伦理把持能力,并能够很好的处理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这样,就要求财经管理类高校在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参与训练时,除了锻炼其现实观察和实践认知的能力,还要在参与活动中培育其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之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能够在毕业后的社会大舞台上自觉抵制各种物质的诱惑和精神的迷思。

二、基层政府治道与大学人才培养

基层政府治道既包括对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治理之道,也包括基层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治理之道。基层社会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国家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大局,作为基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领导者,基层政府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相应的压力。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对基层社会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旨在追求建设一个和谐稳定、以人为本的基层社会。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最为重要和常用的手段,由于基层政府在整个国家政治——行政体制的末端,所以基层政府职能的体现多在公共政策执行和结果评估方面。基层政府在执行这些具有浓厚“公共性”色彩的社会政策时,由于资金、人力、物力、精力以及认识理念等因素的掣肘,致使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偏差,政策实际效果和预计的效果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公共政策效能在基层政府层面大打折扣,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有效展现。可以说,唯有提高政策效能和基层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基层政府的政策纠偏能力才能增强,政府治道能力也才能得到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政策效能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呢?我们认为除了在资金、人力、物力和精力上要加大投入以外,更重要的还应在认识理念上有大的突破,即基层政府治道绝不仅仅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自身的事情,也绝不仅仅是政府权力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推行的过程,基层政府治道要想实现自己管辖领域和谐治势局面的出现,必须把公众参与的因素考虑进去,把公众作为自己施政的亲密伙伴和得力助手,视公众为自己政策执行过程的参与者、监督者、批评者和受益者。只要把公众也作为公共行政的参与主体之一,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议程设定、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始终让公众在场,把公众利益当作一切治理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和权利维护力量,基层政府就能提高自己的政策效能,其政策执行力也会得以改善,就此基层政府治道也必将会达至社会和谐的目标。

基层政府治道要想实现善治和善为,一定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基层民众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并以此为基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目的就是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3]。基层民众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基层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建设和管理中,决不能让这个主体缺位,要充分激发基层民众自治的活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民众依法有序地直接行使本该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民主权利。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是一体之两面的关系,任何现代政治—行政体制的良好运行,必有两者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没有基层群众自治配合的政府行政管理,不但实现不了善治的目标,就连政府行政的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同样,没有政府行政管理配合的基层群众自治,不但实现不了社会良序的发展,就连群众自身的权利维护有时也可能会陷入乱局。

基层政府治道在各个领域都需要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内在操守的公众配合。大学生作为未来重要的公众实际参与群体,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训练和一定的社会锻炼,毕业后将会在社会各行各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其在学期间经受的各种参与经历将会在现实社会中派上用场。相比其他公众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公众在实施参与计划时具有许多优势,比如他们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理性思维的锻炼、科学的认识态度等,这些优势在扮演管理人、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等角色时,会使得他们成为一名优质的公民,而优质的公民在处理很多政治、经济、管理、社会事务时,往往都能善于应变、敏于创新,能够做到知行统一。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社会自治的成分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未来的公民更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对公民的德性和品行、人文素养和普世关怀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能够以和谐的伦理态度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是衡量公民是否具有“文化人”品质的重要指标。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特别是财经管理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顺应基层政府治道的发展需求,在进行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时,就应从未来公民将要扮演多角色的视角,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育,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或者目标方面都应体现出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的不同面相和综合体征。财经管理类高校应从学时的分配、教学计划的统筹、理论与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学生校内和校外诸多参与活动的引导,以及对授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入手,把成人的德行教化和做事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争取培养出能够在社会大转型、管理大变动、市场经济大发展中展现自己良好形象的新一代公民。

三、两种需求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财经管理类高校在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参与和基层政府治道这两种因素,并把人文的普世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专业主义精神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以此在实践中培养“诚知结合”、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备科学精神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一代大学生 (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大学生参与需要理性精神和专业素养,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大转型时期,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人才来处理日常繁琐的工作,过去那种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缜密,社会各行业,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行业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愈来愈重视,“知行统一”成为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行事原则的突出要求,故而,为了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特别对其4个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权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进行培育。这4个方面的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知达人”的重要凭藉,4个能力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实际操作中不宜有所偏废。“知行统一、以知达人”既是现实对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传统教化理念实现现代转化的要求。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成人道德金律的要求下,中国人向来重视做人及做事方面的以“行”为基点的“知行统一”。《尚书·说命上》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强调“知易行难”;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荀子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也提出了“行先知后”论断。虽然也有“知先行后”的说法,但是在中国强大的实用理性和伦理政治的文化传统熏染下,无论是对于内心道德实践的“知”和“行”,还是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知”和“行”,中国人都对“行”给予了更多的青睐。如上优秀传统教化理念,理应成为我们今天借鉴参考的宝贵资源。

图1 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具有“以知达人”的科学专业主义精神,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还应注重对“以诚立人”的人文普世主义精神的教化。 “诚信博学、以诚立人”是大学生做人的基础,也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重要圭臬。“诚者,成也,不诚无物”、“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中庸》),“诚”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具有本体关怀和宗教意蕴, “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庸》)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德性和问学之间,前者的重要性一直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德性而推开出去的普世精神在《大学》中给予了完美的诠释,“三纲领、八条目”式的逻辑推演是中国人对“内圣外王”式人文普世精神的经典概括。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处于枢纽的位置,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修身既是前几条目的必然结果,又是后几条目得以发展的必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和修行,认为只要能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重关系,就能达到建立和谐心里和社会的目的。人文关怀、人道情结与人性修行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文化依托,也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所应呈现的美好状态,作为人文普世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理应擎起人文德性教化的大旗,把人文的普世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大学生教育系统之中。而财经管理类高校由于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经济利益追求和分配、物质财富创造和管理等领域的工作,这就要求其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时,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与理想信念的教化和引导。就目前社会情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人德性的培养往往更为重要。[4]经济管理领域往往是一些最具有物质和利益诱惑力的地方,对人性底线的挑战也最为剧烈,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在这些领域工作的人员对自身修行的要求就会更加严谨些,其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分寸拿捏的要求也会更加严苛些。故而,财经管理类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就更应该平衡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化的关系,以期其在校期间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将来国家与社会发展,以及基层政府治道的需要。

大学是每个人接受或经历成人德性教育最为重要的场域和阶段,在校时的育人理念就要和未来的社会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也要和未来的优质的公民品行要求结合起来。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应当既具有实用可操作的功能,又含蕴着远大的境界理想追求,并能充分尊重和考虑大学生参与和基层政府治道需求的客观现实。同时,也要在模式中彰显出人文普世精神与科学专业精神的良性统一,唯有如此,培养出的大学生才能是既人文又科学、既可爱又可信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当然,作为知识和智慧集散地的大学在创造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知识和美德、知识和智慧、知识和人道完美结合起来,并统一于每个学生个体身上,使得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各条战线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

注释:

①治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固有的概念,与治理概念相比,更加注重政治-行政行为的形而上关怀和本体论证,在讨论中国政域具体管理行为时,也更加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治道与治理无论是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还是在适用的境域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详论请参阅拙文:“治道与治理:探讨公众参与县乡政府社会管理问题的两个维度”,载《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2]王明生.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6.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4]唐 源,冯文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94.

猜你喜欢

基层政府大学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大学生之歌
走基层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