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及检测血清胆红素的意义
2012-08-21王云马业民
王云 马业民
目前,有关冠心病发病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密切负相关,低胆红素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用于提示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等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1-2]。本文选择近年来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3例冠心病患者、97例在外科和骨科住院的普通疾病患者及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12例健康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检测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旨在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用于提示发生冠心病危险性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在外科和骨科住院的普通疾病患者及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观察对象,冠心病组103例,男61例,女42例,年龄39~77岁、平均(57.4±5.6)岁,均符合2007年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血清总胆红素病理性升高疾病;普通疾病组97例,男59例、女38例,年龄28~71岁,平均(47.7±8.8)岁,为骨折、外伤、阑尾炎等患者且均排除痛风、糖尿病和心、肝、肾功能异常及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健康对照组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龄35~65岁,平均(44.9±11.2)岁,健康体检结果均正常,且2周内未服用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的健康者。
1.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生化类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12 h静脉血3 ml,送实验室分离血清后,于2 h内应用钒酸氧化法并采用德国莱帮公司试剂和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并计算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和普通疾病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普通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三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s) μmol/L
表1 三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s) μmol/L
与普通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t=9.11、7.69;△:t=16.25、18.57;#:t=7.36、6.74,P均 <0.01
组别 T-BIL D-BIL I-BIL冠心病组(n=103) 10.1±3.4* 3.4±0.5△ 6.5±3.1﹟普通疾病组(n=97) 14.2±3.1 4.7±0.6 9.3±2.3健康对照组(n=112) 14.1±4.2 4.7±0.5 9.4±3.2
3 讨论
冠心病(CHD)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冠脉血管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心脏器质性病变,目前的研究认为,氧化应激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而胆红素则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在体内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在生理水平下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3]。因此,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用于提示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等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4]。
本文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人群和普通疾病组患者均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普通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明在生理条件下,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密切负相关,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保护因子。
胆红素是血红素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正常人每天产生约250~350 mg,其中70%~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余20%~30%来自骨髓中破坏的幼稚红细胞及全身组织中相似蛋白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等)的转换。正常人体中胆红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由肝细胞内质网所生成的葡萄醛酸胆红素,也称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胆红素,也称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机制,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氧化特别是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LDL的氧化产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时可伴有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的升高,而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亦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血清总胆红素可以阻止胆固醇在皮下聚集,促进胆固醇溶解和经胆汁清除,从而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来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此外,血清总胆红素还可抑制体内补体激活的瀑布反应,从而保护组织细胞免遭补体介导的炎症性损伤,其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起到一定作用[5]。因此可以认为,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而导致血浆抗氧化能力减弱,进而加速了LDL的形成,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示低胆红素血症是冠心病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临床诊断冠心病及提示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6]。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呈密切负相关,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在体内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通过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因此笔者认为,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临床诊断冠心病及提示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陈清红,施步程.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1,25(2):75.
[2]李志刚,陈东生.冠心病的可能危险因素[J].天津医药,2002,30(12):762-764.
[3]林青,熊尚全,许少峰.胆红素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疾病杂志,2002,18(3):206-209.
[4]龙静.胆红素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6,6(6):1031-1032.
[5]Nakayama M,Takalash K,Komaru T,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oxygenase-1 and Bilirubin Accumulation in Foam Cellof Rabi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J].Arter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8):1373-1377.
[6]徐孝玄,黄怡.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及血脂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6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