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配合抗生素治疗对盆腔炎致慢性盆腔痛转归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2-08-21刘蓉苏薇盛鹏杰
刘蓉 苏薇 盛鹏杰
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上生殖道及周围组织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下腹疼痛、白带异常增多、腰骶酸痛等症状为主。近年来盆腔炎发病率明显增多,目前还没有关于盆腔炎的完整流行病学资料。常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若治疗不彻底,则易转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有文献报道约20%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常引起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1],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而每次盆腔痛发作反复使用抗生素更易导致多重耐药致病菌出现,如何减少盆腔炎发作后遗留慢性盆腔痛成为研究的方向。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妇科从2010年10月-2011年9月以温针配合抗生素系统治疗急性盆腔炎48例观察治疗效果,并对盆腔炎致慢性盆腔痛的转归影响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自2010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温针组48例,年龄21~45岁,其中轻度18例,中度23例,重度7例。对照组53例,年龄22~48岁,其中轻度24例,中度21例,重度8例。两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温针组:抗生素+温针治疗。选用0.9%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呋辛2.0 g 静脉点滴,2次/d,及甲硝唑100 ml 静脉点滴,2次/d,静滴7 d,共1疗程。取穴:中极、关元、归来、子宫、足三里为主穴。湿热蕴结型加地机、合谷,气滞血瘀型加加血海、行间,寒湿凝滞型加阴陵泉(双)、太溪(双)。患者取舒适体位,将艾条截成3 cm长的艾段备用,根据不同辨证组方取穴,常规消毒,以1.5~2寸毫针刺入所选穴位,捻转得气后,将艾段插入针柄,点燃艾段,直至燃尽,取针。1次/d,30 min/次。7次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抗生素治疗。选用0.9%生理盐水250 ml+头孢呋辛2.0 g 静脉点滴,2次/d,及甲硝唑100 ml 静脉点滴,2次/d,静滴7 d,共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于第2、4、8、24周观察随访患者,再分别根据患者现有症状进行盆腔痛诊断、局部体征轻重分级评分和进行相关检查。
1.3 评定标准
1.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酸痛等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减轻或症状加重,积分减少<30%[2]。
1.3.2 评分标准 两组分别进行中医症状评分。下腹疼痛:轻2分,中4分,重6分。腰骶胀痛:轻1分,中2分,重3分。带下量多、色黄、异味:轻1分,中2分,重3分。低热、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各1分。根据积分值分为:轻度≤6分,中度7~11分,重度≥12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与症状积分 治疗后第2周,温针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下腹腰骶疼痛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
2.2 半年内盆腔痛发作次数 温针组治疗后半年内无发作44例,再发1次3例,再发2次1例,再发3次以上0例,复发率8.3%;对照组治疗后半年内无发作33例,再发1次13例,再发2次5例,再发3次以上2例,复发率37.7%。两组盆腔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痛是由各种功能性和(或)器质性原因引起的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时间超过6个月的一组疾病或综合征[3]。而盆腔炎是引起慢性盆腔疼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许多学者已发现盆腔炎患者在慢性阶段多数没有细菌感染的临床证据,但病情仍在继续进展。有报道,慢性盆腔炎的组织病理切片中,除了一些炎细胞浸润外,主要是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纤维的沉积[4]。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要解决盆腔炎反复发作和慢性盆腔痛的发生,关键是要在盆腔炎急性发作期开始打断细胞损伤的发展,消除致病微生物,改善盆腔内环境。而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温针配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取得较好疗效,可以降低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减轻盆腔痛的症状。
盆腔炎属中医妇科杂病“妇人腹痛”、“带下病”范畴,慢性盆腔痛则涵括了“腹痛”、“痛经”、“癥瘕”等疾病。妇女一生经历月经、妊娠、分娩等生理活动,常以血为用,而气血又相互为用,气血常处于失衡引发妇科病症,盆腔炎多因在胞脉空虚之际,外邪乘虚侵袭,郁结留滞冲任胞脉,邪气与气血相搏所致[5]。同时广东气候常年炎热潮湿,临床上多见湿热之证,湿邪性质重浊、黏滞、趋下,易使病势呈缠绵难愈之态,反复发作致慢性盆腔痛。中医对盆腔痛的病机多认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调理冲任为法,或祛湿清热,或温经散寒,或行气活血。本病病位主要在冲任胞脉,《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药物不易到达病位,作用效力不佳,配合温针治疗,在针刺得气后,通过燃烧艾条的热力,渗透到腧穴内,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作用,使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胞脉得以温煦濡养,温通经络,祛湿化瘀,行气活血,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从而达到止痛的功效。取穴中极、关元、归来、子宫、足三里为主穴,湿热蕴结型加地机、合谷,气滞血瘀型加加血海、行间,寒湿凝滞型加阴陵泉、太溪。关元、中极为任脉之要穴,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交会之处,关元可调补元气,中极通于胞宫,温针可温养冲任;归来能调理脾胃,增强气血生化功能,并能助运化湿;子宫穴为经外奇穴,可调理冲任,专治女子胞宫疾病;足三里能健脾益肾、温养胞宫。临床中用温针,既发挥了针刺的优越性,又增加艾灸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规范的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盆腔感染,同时配合温针治疗能更好的缓解症状,促进炎性吸收,减少细胞组织损伤,改善盆腔内环境,从而减少病后遗留慢性盆腔痛的发生。临床证明效果良好,有助于保障育龄妇女的健康,减轻患者痛苦,具有广阔的妇科临床应用前景。
[1]丁秀花.中药灌肠联合光点理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盆腔痛[J].甘肃科技,2010,26(1):171-1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3.
[3]汤晓逊.附件区炎性包块所致慢性盆腔痛的治疗[J].中外医疗,2008,28(8):24.
[4]侯莉莉,赵翠英,张莉,等.妇炎净合剂对NIH3T3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及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4,26(12):890-892.
[5]杜巧琳,张春玲,黄绮华,等.赵氏雷火灸治疗慢性盆腔疼痛29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2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