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区布局与建筑室外空间的营造
2012-08-20曹语芯
曹语芯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1 社会性活动与建筑室外空间
1.1 社会性活动及其意义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们的室外活动分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必要性活动指的是无论外界什么条件都会发生,如学生上学,家长上班;自发性活动如散步,指的是只有当室外物质条件等适宜人们才会主动参与的活动;社会性活动既可能是必要性的也可能是自发性的,但是它强调公共空间中的他人参与,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如几个儿童的玩耍、邻居之间打招呼都是社会性活动,其中还有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式接触,指的是自己不参与,用视听经历他人的生活。当人们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停留,社会性活动就很可能发生。建筑室外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性活动的发生频率。社会性活动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特点也不同:打招呼、交谈、聊天这些较深层次的接触常发生在住宅区的街道、学校附近等,而在流动人口很多、交通繁忙的市区街道和市中心,社会性活动一般是浅层次的,大多是仅限于听与看的被动式接触。但类似作为旁观者来观察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浅层次社会活动,也有可能进而形成精神层面的感受,所以这种有限的活动也是极有吸引力的。
1.2 建筑室外空间的营造
我们回想一下自身生活,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人们处于城市公共空间会发生不同强度的接触:从高强度的亲朋好友的接触到低强度的“视听”接触。而低强度的“视听”接触可能会刺激更高强度的接触。如我们街道上听到街头艺人的音乐,可能只是匆忙走过,也有可能与之交谈从而了解了外界信息,我们心灵可能也会受到启发,受到刺激。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为人们以自然的方式创造了人类交流沟通的机会,为人们深化交往提供了可能,让人们得以维持建立起的人际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社会环境信息,也可能使人们受到启发。
人们潜意识会对室外空间进行判断,哪里是步行空间,哪里是逗留场所。我们不难想象,遇见坡道人们很难在上面逗留。对于步行空间,当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失去趣味性;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人们会更加不悦;相对于笔直的步行空间,人们觉得曲折蜿蜒的道路比较有趣;相对于宽阔的大道,人们更喜好在狭窄的街道行走。如果在狭窄的小路步行一段距离,遇见较大空间的广场等,步行经历会更丰富。对于逗留空间,我们也不难想象人们一般很难在高层后的阴影区逗留,人们一般喜好近水空间,喜好阳光绿色充足的地方。户外逗留的最佳城市具有无规则的立面。近人尺度的细节设计使人们产生亲近感,而重复的无变化的空间则使人们产生厌烦,不能引起情绪的波动。
2 中国小区几种布局模式
2.1 行列式布局
行列式布局指的是板式建筑单体按一定朝向成排布置(中国北方一般为南北朝向),争取住户拥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同时由于规则的建筑布局,道路、管网布置方便,且有利于工业化施工。由于建筑排布需满足居住区设计规范,行列式布局由于建筑整齐较易达到日照间距的要求;又因行列式布局建筑造型变化小,减轻了设计施工的难度,在中国小区中应用最普遍。从google地图上观察,行列式布局的小区占绝大多数。但整齐的建筑分布在构图上有很强烈的规律性,空间上给人感觉也相对枯燥,一般利用错位、变化间距等打破规律。
从社会交往层面看,虽然可利用座椅等基本设施创作良好的户外空间,规律性强的行列式布局的小区形成了规则整齐的路网,车辆行驶方便,给人潜意识的危机感。又因为建筑形式的单一,空间变化较少,沿途经过的人们感受不到空间趣味性,空间的层次感不多,私密感一般利用植物营造,细节等处理很难吸引人群。
2.2 周边式布局
周边式布局指的是建筑体量沿街道或院落布置,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建筑物所围合出的空间具有安静、安全的特点,有利于人群的室外活动。周边式布局可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但部分住宅朝向很差,不利于通风采光。从社会交往层面上看,建筑群围合出的院落满足人们的私密性需求,也潜在的消除很多不安元素,孩子们很容易在院落里成群玩耍,母亲们透过窗子在厨房做家务。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布局给我们强烈的等级印象,而变形了的周边式布局建筑群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彩的空间变化,吸引人们逗留。
2.3 点群式布局
点群式住宅布局一般指的是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的建筑布局。点式建筑常常独自成为组团或者围绕小区组团公共建筑、中心绿地、景观水面有规律或自由布置。点式住宅布置比较灵活,便于利用地形。在对超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小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比例有一定要求时,常利用点式高层的组团打破规则元素,丰富空间变化。考虑到建筑室外空间的质量,虽然点式高层较板式高层有利于采光,设计时仍应注意高层给人带来的压抑和阴影区的处理。
2.4 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布局为三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混合布局建筑设计灵活,加大了设计单位的工作量,但同时多变的建筑提供了多种户型的可能,易于满足更广大人群的需要。多变的建筑轮廓使道路蜿蜒曲折,对于人行路来说增添了行走的趣味性,对于车行路来说有利于形成软交通。曲折的道路降低了车速,减少了交通事故,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更有利于户外的逗留,促进人们之间交流。同时,多变的空间使居住者更易于区分建筑的方位感,自家楼房特色突出。建筑外部空间多变,有利于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和半私密空间不同层次的塑造,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
3 探讨小区布局对社会性活动的积极影响
3.1 西班牙毕尔巴鄂公共住宅
这个公共建筑群的方案来源于1996年EUROPAN4竞赛。设计充分考虑了基地地貌和人们对于都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一座座狭长的建筑体占据地块中央区域,沿着斜坡错落布置互补相连,建筑高度不同,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感,单个建筑体块长度不同,建筑体看似随意自由的扭转营造不同尺度的户外空间。人们步行其中,感觉空间由狭窄到宽敞或由宽敞到狭窄的空间变化。建筑群围合出的宽敞空间由于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更加吸引人群的逗留(见图1,图2)。
图1 住宅实景
图2 google照片
3.2 小区建筑布局与独特室外空间的形成
空间的围合一般分为两类,带型与广场型。带型一般强调行走而广场空间比较吸引人群的逗留。对于行列式布局,基本的行列式住宅由于日照间距的要求,高低不同的建筑体可形成不同的建筑间距,但空间形式仍旧单一,主要呈带型。但设计的充分考虑仍能带来变化:利用建筑体量的错落排列可使山墙前后交错,如注重不同建筑单体山墙的设计则能添加行走的趣味感。还可以利用建筑单体长短的变化、建筑单元的错接、扇形折线形排列建筑单体等手法使空间大小发生变化,形成相对的广场空间。
相对行列式布局,周边式则倾向于对广场型空间的塑造。但重复的围合空间给人太过封闭的感觉,虽营造出逗留空间,趣味性仍欠缺。改变建筑单体的长度,于封闭四边形开出不同大小的缺口;或倾斜建筑单体形成梯形的围合空间等手法都为小区带来新鲜的元素。国外常用8字形住宅,或环形不规则曲线等形态改变建筑间距,同时也形成各式各样的建筑户型,满足不同户主对自己住宅的独特性需求。混合式布局由于兼具各种布局的优点,在人们逐渐加强对户外活动空间质量的重视前提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见图3~图9)。
图3 改变建筑间距
图4 倾斜建筑角度形成由大到小的空间变化
图5 建筑单元错接
图6 曲线形排布
图7 错位的围合式布局
图8 曲线等不规则建筑体围合出多变空间
图9 双周边布局形成带型,广场型空间
3.3 小结
通过与国外行列式住宅建筑群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小区建筑排布对社会性活动及人类交往的考虑上的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不仅仅要求它是个可提供室内活动的休息港湾,更加重视自己住宅设计的独特性及住宅室外空间的质量。根据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长短可将建筑室外空间分为步行空间和逗留空间;户外空间的形态可分为带型和广场型:相对而言,带型一般被认为是步行空间而广场型是逗留空间。中国小区建筑排布大致分为四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和混合式。其中对于采光通风等功能需求行列式最易满足,行列式建筑形体单一也减少了设计上的繁杂;而混合式可提供最丰富的室外空间形式,建筑形体多变较有特点,更有亲和力及趣味性。中国现今小区多数还是简单的行列式布局,但设计时注意削减移动一个建筑单元,改变一下建筑间距,或稍微倾斜一下建筑角度都能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以吸引人们在户外逗留,从而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1]李振宇.城市·住宅·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邓述平.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美]克莱尔·库伯·马克思,卡洛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孙 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VERONICA SCORTECCI.毕尔巴鄂的公共住宅[J].DOMUS国际中文版,2009(34):38-39.
[6]黎智辉,江晓丹.基于公共空间使用角度的城市居住小区布局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2011(6):61-62.
[7]陈晓丹.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创新理念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2):79-81.
[8]龙 杰.人性化设计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0(6):26-27.
[9]夏良东.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与设计[J].住宅科技,2007(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