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数量影响因素探究——基于中国市场刘易斯拐点理论

2012-08-20愿,赵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增长率

李 愿,赵 丹

(1.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市场化改革,中国逐步从小农经济转变为工业国家,有“世界工厂”之称,中国经济和世界的经济紧密相连、密不可分。2011年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位,显示出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威胁和挑战。很多制造业工厂逐步迁移至印度、印尼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甚至还有工厂重新迁回美国,寻求企业创新。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人数的逐渐稀缺,劳动力逐渐回流至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一切显示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文献综述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首次提出刘易斯拐点,后来被不断完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刘易斯第一转折点,是指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同时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刘易斯第二拐点,是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此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完全实现商品化,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并完全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

我国经济学家蔡昉(2005)首次提出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并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推断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将相继出现下降,劳动力短缺不可避免。之后,蔡昉又多次发表自己关于刘易斯拐点的研究,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的定义,把2004年看作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年份。

吴要武(2007)通过调研数据及我国2000~2006年相关数据的整理建模得出结论,我国在2002~2004年间便已形成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市场开始感受到普通劳动者的短缺,并引起工资的快速增长。

王德文(2009)认为按照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转折点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度下降,二是农业工资率大幅度上升。由于测定劳动力剩余难以有共识,因此可以结合工资变化判断近年“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第一个拐点。

周立(2011年)通过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涨薪潮”和“劳资纠纷”现象,根据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新态势,综合判定我国经济过程中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

王金营、顾瑶(2011)在《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中,对中国2010~2030年间中国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形势用模型进行了预测。

综上以上的研究结论,可以断言刘易斯第一拐点在中国已经出现,并且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现处于刘易斯第一与第二拐点之间。王金营、顾瑶的模型虽有可借鉴之处,但是考虑到模型中忽略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水平的变化,其预测结果肯定会出现误差,因此本文对其补充和修正。

二、2015~202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测定

本文用生产函数反演法,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方程,利用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劳动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及技术变动各要素间因果动态关系,预测我国“十二”期间我国劳动力人数的供求变化关系。

(一)理论基础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财富的源泉产生于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也就是说一国GDP的增长和这四个因素是相关联的。而根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发现,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样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贡献。

所谓人力资本,经济学家舒尔茨定义为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我国大部分学者则将教育、卫生、科研、培训和迁移等方面纳入其中。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罗默和韦尔(1992)在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中指出,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非熟练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要素份额各占1/3。孙淑军在(2010)《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出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投入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和生产函数可以得到劳动需求模型:

其中,y=(Yt+1-Yt)/Yt,k=(Kt+1-Kt)/Kt,l=(Lt+1-Lt)/Lt,a=(At+1-At)/At,Yt为 t年 GDP,At为 t年技术进步,Kt为 t年的资本投入,Lt为t年劳动投入。a表示广义的技术进步增长率,也即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h为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γ劳动产出弹性。

(三)数据处理

1.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案设定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增长的基本目标,中国需要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7.5%。但是,根据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会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预测在2016~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7.5%。

2.资本积累速度计算

未来的资本积累取决于未来的投资规模,而投资规模又取决于经济规模和资本积累率。因此,可以用下述模型表达资本积累。

其中,Yt表示t年GDP;gt表示t年的经济增长速度;σ表示固定资本形成额占产出的比重;ft为当期固定资本形成额;Kt表示本期资本存量;Kt-1表示上期资本存量;δ为资本折旧率。计算资本增长速度两个重要的参数,一是资本积累率σ,二是资本折旧率δ。

根据历年统计年鉴中资本形成额所占GDP比重的历史数据,固定资本形成额比重σ设定高中低三个方案:42.5%、37.5%、32.5%。δ折旧数据可根据霍尔和琼斯(Hall and Jones,1999)在研究127个国家资本存量后得出的结论,资本折旧率平均为6%。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开发速度的加速,资本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从历史数据评估看,资本折旧率呈不断提高的状态。因此,未来资本折旧率设定为逐步增大。假定资本折旧率呈线性增加,折旧率由2009年的6%逐步提高到2018年(此为2016~2020年的中间年)的7.2%。

3.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的设定

首先,给出TFP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根据以前的研究,测算得到1980~1990年期间达到30%左右,1990~2000年期间这一指标小于20%,2000~2008年期间更是只有10%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0%、30%甚至达到更高都是有可能的。在要素产出弹性变化的条件下,劳动产出弹性不断提高而资本产出弹性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低速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由2010年的10%提高到2018年的24%(根据数据线性调整而得),高速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由2010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34%(根据数据线性调整而得)。其次,计算TFP增长率。在设定TFP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后,可以得到TFP增长速度:

4.要素产出弹性

可变的要素产出弹性设定:考虑到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产出弹性必将发生转变。而且国际经验表明,劳动产出弹性将比资本产出弹性大,劳动分配的份额占比也较大。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由研究数据进行线性调整。即劳动产出弹性由2010年的26.5%线性增加到2018年的40.3%,资本产出弹性由2010年的76.5%减小到2018年的62.1%。

5.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和产出率

孙淑军(2012)对我国1978~2008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力资本投入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拓展的MRW模型及相关数据,考察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产出率为44.6%,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率是10.3%。考虑到此数据是30年的数据,跨度较大,而到2018年跨度相对较小。因此假设此数据不变。

6.劳动需求预测结果

综合(1)、(2)、(3)及以上诸多数据可以得到:在要素产出弹性随时间变动条件下,由于劳动产出弹性提高(40.3%)而资本产出弹性下降(62.1%),则经济增长对劳动、TFP的依赖度大大提高。从而在TFP一定的条件下,劳动需求大大增加。从结果分析来看,如果资本积累率高(42.5%),则资本增长速度较快,若TFP贡献较大,则劳动需求处于减少状态,若TFP贡献率较小,则劳动需求持续增长;如果资本积累率较低(如37.5%和32.5%),则无论TFP的贡献率处于高还是低,劳动需求都将持续增加,只是资本积累率在32.5%时劳动需求规模更大。这从另一方面表明,在降低资本积累率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才能够实现经济持续的高速度增长。如若不然,未来6~8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大幅度降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型在加入人力资本投入之后,其结论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模型中我们假设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和人力资本产出率没有变化,为常值4.5938%,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数量。

三、简单结论

为加速我国的经济转型和避免“人口红利”的显现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由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的变化,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肯定会发生变化。如果增长率增加,由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可知边际产出率是减小的,此时如果要计算结果的变化就要测定投入产出弹性的大小。结合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本投入现状,比较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推断我国现在仍处于投入产出弹性大于1的时段。也就是说,即使保持人力资本投入不变,我国的劳动需求数量比没有人力资本投入需求将会少一些。如果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则实际的劳动力需求数量会更少。

(二)逐步取消城乡户口差别,实现土地私有化。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户籍制度管理一直是束缚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限制条件,农民为了土地不得不隔几年回家一次。可以推断在农村还存在这相对剩余的劳动力,他们没有选择外出务工,就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土地的束缚。

(三)逐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逐步放缓,净增长率为负数。如果继续实行“一胎制”的政策,我国的人口数量在未来数年内会呈下降趋势,相对应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也会随之下降,“人口红利”会提前消失。

(四)推动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提高技术生产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贡献的相关程度较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处在初级阶段。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制造业的问题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也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1]N.J.Mankiw,D.Romer,and D.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2-05.

[2]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A].二元经济论[C].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46.

[3]刘易斯.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A].国际经济与发展[C].纽约:学术出版社,1972.75-96.

[4]王金营,顾瑶.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J].人口学刊,2011,(3):3-13.

[5]孙淑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出水平及经济增长的影响[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0,(1):62-67.

猜你喜欢

刘易斯拐点增长率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秦国的“拐点”
新拐点,新机遇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恢复高考:时代的拐点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廉洁拐点》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刘易斯:被自大击败的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