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语学习与元认识的关系
2012-08-20黄敏
黄 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外语部,广西 南宁530001)
一、引言
元认识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改善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管理学习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实质上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是适用于各种学习任务的一种策略。最终形成元认知策略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热点。
二、元认知概念的分析
1976年,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首先提出了元认知概念,指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的认知和监控,元认知不是认识客观对象的一般性认知,而是对认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换句话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策略三部分。
1989年,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家 O’Malley&Chamot提出的三大学习策略,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技能学习过程,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核心,即利用认知过程的知识(包括计划、监控、评估)去控制语言学习。
在元认知研究方面,1996年我国学者文秋芳,将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其中管理策略包括元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语言学习策略则相当于认知策略。以上研究者虽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丰富了元认知的定义,但他们都认同元认知包括个人的知识、对自我认知过程的意识以及积极调整和监控的能力。
三、元认知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众所周知,外语学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个人的努力,在各种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有很大关系。对优秀学生和差生外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表明,优秀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较好地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外语,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并且能够较好地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简单地说,他们知道怎样学习,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尤其重要。为了解学生元认知能力现状,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成功地培养他们的元认知能力,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300人,主要来自笔者所在高校的在校学生,得到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3.3%,其中女生为123人,男生为177人。此次调查问卷中每道题目有五个答案,在下面统计列表中,N代表人数,M代表所占百分比。
(一)不能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
表1 :元认知知识现状调查结果
题目1和题目7分别调查学习者对当前英语学习的目标和计划的认识。从表1中可以看出,75%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计划性不强。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在英语教育方面主要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人数,学习方式也是以传授为主,从根本上忽视了学习者对认知科学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本身和自己要学习英语知识的任务的特点和要求不能够明确的认识,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二)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能去掌握
表2 :学生学习英语方法认识的调查结果
题目10主要调查的是学生学习英语方法的认识。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能去掌握。在学习一个新的任务之前,很少有学生能将当前任务与相关知识和先前经验联系起来,大多数学生欠缺或不具备这种策略能力,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三)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自觉学习的习惯
表3 :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
题目7和题目17主要调查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从表3中可以看出,能自我认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占12%和20%,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自觉的去学习,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去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材料来学习,不能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学习,大多数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材料,而不是出于学习的需要。
(四)主动反思和评估学习效果的意识和能力总体较弱
表4 :监控和评价策略调查结果
题目3是调查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在使用英语过程中总是和经常注意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找出原因及改进方法的学生只占42%。很多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或是根据老师的指导去学习,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评估这一段的学习效果,不能去充分的发现在自己的不足,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近年来的实证研究来看,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
四、英语学习中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面对我国英语学习的状况,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呢?本文认为,要在课程的设置、教材选择、成绩评估系统等方面,增强对元认知能力培养,对高校英语任课教师进行相关元知识的培训。下面提出几条可行性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意识
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意识,是学生学好英语知识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英语学习过程,一般要经过语言输入、信息加工和语言输出这三个过程,语言信息加工实质上是语言输入认知,认知建立在语言加工实践基础上,最后在语言实践输出中得到检验。从理论上来讲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交叉进行的过程,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发生质变。但是,这种质的突破受到很多因素制约,比如语言环境、学习者本人语言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学习者本人的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是量变引起质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它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它是英语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校方面,在教学方式上要进行改革,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所培养策略的内容,即做什么,并示范具体培养的方法,即怎么做,明白所实施的培养内容及方法是可行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巩固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正确的培养元认知能力,才能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
在主观上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衡量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为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学习能力,发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客观上,学生要根据自己条件,去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任务的目标,根据自己的任务目标去准备自己需要的材料,紧接着是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各项活动。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要心中有数,仔细分析材料,认真的去设计各项生活,寻找更好的技巧和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加强元认知策略的培训
我国英语学习者习惯于依赖老师,把学好英语寄托在老师身上,主要是以老师授教为主要形式,不懂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要加强学生对元认知的培训,主要从加强计划策略的培训、加强监控策略的培训、加强评估策略的培训三个方面进行培训。在计划策略上,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做需求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制定可执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英语学习方面,帮助学生做自我分析,弄清楚自己的目前英语程度、认知自己的不足地方、自己的学习风格等,从全面的角度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示和学习技巧。在加强监控策略的培训,在制定好学习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意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目标,变换策略,取得进步。严格的说,一个完善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以内部监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过程的体现,是学生个体自主、独立、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在加强评估策略培训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评价标准,他可以通过非正式的访谈,或通过正规考试。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综合技能、对认知策略的态度及控制情况等,以了解策略培训的结果,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既能体验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策略培训呈螺旋上升趋势。
五、结语
总的来说,根据我国目前现状,我国教育系统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具体做法主要有:提高学生元认知意识;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计划学习任务;协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特点挑选学习策略、监控策略使用;对学习材料、课程设置进行评估以及帮助学生对策略使用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元认知能力培养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是解决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如果从学习者元认知策略发展状态以及如何发展出发、着眼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研究,将更有利于揭示元认知策略发展的规律,也更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这也将是本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1]吕德文.马瑞雪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发展研究[J].外语界,2007,(2):54-57.
[2]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3]武和平.元认知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2000,(2):34-36.
[4]丰国欣.新生外语学习观念中的误解及其转变理据 [J].外语界,2001,(4):41-43.
[5]Flavel,J.H.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Z].In F.Weinert&R.Kluwe(Eds.),Metacognition,1987.
[6]陆汉文.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培育和实施[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13.
[7]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17.
[8]李秀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调查与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