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与双转移产业选择分析

2012-08-20

关键词:珠三角广东省土地

李 曼

(广东商学院 信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2008年5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决定》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力争实现两大目标:其一,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就业结构整体优化,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上述两大目标简称为“双转移”。广东省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旨在解决广东省近年来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贫富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正确认识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各种矛盾,是进行“双转移”适宜产业选择的前提与依据。

一、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矛盾

(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庞大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仰赖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广泛吸纳南方诸省市剩余廉价劳动力,致力于发展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五金、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广东省经济增长注入巨大的活力[1]。

珠三角地区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专业镇经济严重依赖周边省市和省内经济落后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输入。例如,南海盐步镇常住人口6.6万,其中外来人口10.5万;东莞虎门镇常住人口11万,流动人口60万;深圳横岗镇户籍人口1.9万,外来人口35万;中山小榄镇户籍人口15万,外来人口10万。广州市现有登记常住人口1033万,登记流动人口634.7万,再加未登记流动人口,实际人口超过1500万。截至2007年末,珠三角地区登记常住人口4491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员近1900万,该数字尚不包括未纳入常住人口统计而规模超千万的流动人口。[2]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都进入纺织、服装、皮革、家具、五金、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品牌优势,订单式生产利润空间日渐狭小;二是我国“人口红利”时代[3]已近尾声,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以广东省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例,2006年9月为780元/月,2011年3月为1300元/月,五年间增长66.7%。即便如此,招工难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不断调高的最低工资标准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实际要求。

在生产利润空间日渐狭小与劳动力成本水平大幅攀升的双重挤压下,2011年伊始,珠三角便遭遇了自2007金融海啸后的第二轮中小企业倒闭潮。通过“双转移”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成本水平上升双重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4]。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要求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提出已久,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步履维艰,进展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可供给的土地与高素质劳动力的短缺。“九五”到“十一五”期间,广东建设用地共计6000多万亩,是广东有人类历史以来用地总量的30%。其中珠三角的用地强度逾40%,远超国际30%的警戒线。以佛山为例,土地面积3848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仅9%,按现在的用地速度,不出10年,将陷入“无地可用”的困境。广州、深圳、东莞等市也面临同样的境况。[5]长达30年的土地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也导致众多科技层次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无处容身。通过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周边经济落后地区转移,不失为破解产业转型升级与土地资源短缺矛盾的明智之举[5]。

(三)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地位不相称的矛盾

尽管广东省技术自给率从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但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偏低,2008年,广东R&D经费投入490亿元,占GDP的1.37%,低于全国1.52%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上海2.6%、江苏1.7%和浙江1.59%的水平。二是自主创新投入高度集中,仅深圳一市即占全省研究开发投入的一半,且大都集中在电子信息业。三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较低,广东为7%,远低于浙江22.8%、山东10.7%的水平。[6]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东省长期依赖来料加工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想大大增强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使之与经济总量第一大省的地位相衬,无疑需要通过双转移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调整其在国际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

(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与区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其《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研究报告》中指出,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尤其偏低。1998~2007年,广东GDP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年均增速超14.5%。然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6%,仅为GDP增速的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5%,仅为GDP增速的34.5%;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60.6%下降为2007年的38.8%,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并未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还表现在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悬殊,且呈逐步扩大之势。城乡人均收入的比率从1998年的2.51提高到2007年的3.15,珠三角的繁华景象与粤东、粤西和粤北依然贫穷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全国最富与最穷的地区均在广东,成为发人深省的奇特现象。实施双转移,推动诸多产业链从珠三角地区向周边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无疑有助于化解上述矛盾。

(五)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剧与生存环境净化需求强烈的矛盾

环境污染被普遍认为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阵痛,然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相当高度,仍不思修复与改善环境,无疑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珠三角地区人均GDP2010年已破1万美元大关,经济总量也逐一超过新加坡、香港与台湾,地方财政收入可谓富可敌国。为此,珠三角付出了沉重的环境污染的代价。监测数据表明,珠三角地区的空气、水、土壤污染程度已接近威胁人类生存的水平。珠三角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占全省7成以上,机动车保有量更是超过500万台,废气、尾气污染严重;超过50%的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珠江,珠三角部分城市采样点中近40%的农田菜地重金属污染超标;有机氯农药(OCBs)、氯苯(PCBs)、多环芳烃(PAHs)和邻苯二甲酸脂(PAEs)等污染物质,在珠三角的土壤、农作物、底泥和灌溉水中普遍检出,六六六和滴滴涕农药残留的检出率达95%以上。[7]目前陶瓷、五金、印染、电池等重污染产业遍布珠三角。通过“双转移”及与其相伴而行的污染综合治理,无疑可收获改善珠三角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发生污染区域转移的双重效应。

二、广东省双转移产业选择分析

通过前述的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所面对矛盾的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于将日益稀缺且价格快速上涨的土地资源从低效益的产业解放出来,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将有限的空气和水资源从高污染产业解放出来,还珠三角地区一片蓝天,让珠江水系重现清澈;诸多产业链从珠三角地区延伸出去,为落后地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缩小城乡、区域贫富差距创造条件。虽然“双转移”还具有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功效,但笔者从解决主要矛盾着眼,主张采用产业土地利用效率、产业万人产值、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等三大指标作为依据,对适宜进行双转移的产业进行选择分析。

(一)依据产业土地利用效率指标选择双转移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有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锐减和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建成区面积的迅速扩大。1980~1993年,珠三角的耕地面积由104.67万公顷锐减到71.3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1980的0.059公顷锐减到1993年的0.035公顷,建成区面积由1999年的761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2155平方公里。与土地高强度开发相对的是低下的土地利用效率。2009年,珠三角地区单位面积产值为915万美元/平方公里,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8]

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密切,不同的产业类型对土地利用程度及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大不相同。顾湘等的研究成果对此观点给予了实证[9]。其所提出的“主要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值”(见表1),虽然是对江苏省787家所属11个行业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后所获得的,但其适用范围却不仅限于江苏省,对我国其他省份包括广东省也具有参考价值。

表1 :江苏省主要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值

如表1所示,冶金、化工、建材、食品等4个行业的单位面积土地创造销售额和利润的能力明显低于表中10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说明其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适合从土地价格相对昂贵的珠三角地区转向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的粤西、粤东、粤北等地区。

(二)依据产业万人产值指标选择双转移产业

根据我国2010年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万人产值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各工业产业的万人产值及排名

如表2所示,文教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工艺品及其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纺织业等产业万人产值水平远低于我国工业产业万人产值平均水平。上述产业劳动工资相对低廉,员工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下,从业人口规模较为庞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从珠三角地区转向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

(三)依据产业污染排放强度指标选择双转移产业

根据我国2010年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可计算各工业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各工业产业污染排放量

如表3所示,造纸及纸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水生产供应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均高于工业产业的污染排放平均强度,有必要从珠三角地区转出。该类企业的转出必须与污染的综合治理、规模治理同步而行,以避免转入区域成为新污染区这一恶果的发生。

综合比较各工业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率、万人产值水平、万元产值污染排放强度等指标值,化工业、食品业的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污染排放强度较高,应尽快将其从珠三角地区迁出;冶炼业、建材业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造纸及纸制品业、水生产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污染排放强度较高,文教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工艺品及其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的万人产值水平较低,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其从珠三角地区迁出。

三、影响广东省双转移产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产业土地利用效率、产业万人产值、产业污染排放强度等三大指标,虽是判定适合双转移产业类型的核心指标,但产业和相关劳动人口的区域转移,是否能为转出和转入地区带来正面经济效益,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的可行性

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分产业进行地域转移,不能以牺牲转入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处理好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之间可能的关联有三,产业政策上应区别对待:若进行产业升级能够大幅提升产业土地利用效率、万人产值水平并降低污染程度,则应鼓励其在原址进行升级改造;若进行产业升级无法大幅提升产业土地利用率、万人产值水平,但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则应考虑促进其进行区域转移;若进行产业升级能够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万人产值水平,但无法切实解决污染问题,则应逐步缩减产业规模,淘汰相关企业且不可进行转移,以避免其成为转入地区的新污染源。

(二)产业转入地区安置新增劳动人口的配套能力

“双转移”战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改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产业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双赢,同时增进两地民众的福利水平。为适应伴随产业转移而发生的劳动人口转移,产业转入地区政府必须立足长远制定人口安置配套政策,要将转入劳动人口视作常住人口而非流动人口,在力求将转入产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的同时,令迁入人口安居乐业,成为保持地区经济活力的基础力量。人口安置配套政策涉及到住房、教育、治安、文体设施等各方面建设工作,若新增人口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则应适当放缓接纳双转移产业的步伐。

(三)产业集聚的周期与规律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产业聚集有横向聚集与纵向聚集之分,无论是产业链同环节上存在相互竞争关系的企业横向聚集,还是产业链上下游存在互补关系的企业纵向集聚,均可能在技术、信息、人才、市场、政策等方面实现正面外部性,促进要素资源充分共享,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产业集聚过程有其特殊规律,不同的产业类型集聚需要的时长不尽相同,且受制于地区专业市场、信息工程、交通设施、人才市场、行业商会等完善程度。产业双转移战略必须适应产业集聚规律,通过迁入地区产业集聚环境优化与扶持政策为先导,有步骤地鼓励相关产业进行迁移,避免因为转出地区强行推动迁出,转入地区配套资源建设滞后吸引力不够,导致众多优势企业流失或丧失竞争力被市场淘汰。

[1]王登嵘,任赵旦.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空间制度变迁比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1).

[2]俞静,等.珠三角专业镇和城市化发展研究[J].2007,(6).

[3]吴霏雨.谈广东省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3).

[4]王佳佳,侯艳艳,梁云,左小德.广东省双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J].价值工程,2010,(8).

[5]冯邦彦,王炜清.广东欠发达地区承受产业转移面对的挑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5,(7).

[6]孙衍林.广东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战略[J].江苏商论,2009,(6).

[7]彭桂芳.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J].经济纵横,2009,(5).

[8]郑晶,等.广东耕地资源配置效益的变化及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9]顾湘,王铁成,曲福田.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6).

猜你喜欢

珠三角广东省土地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我爱这土地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分土地
珠三角,2012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