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雄,见性格——《煮酒论英雄》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确认

2012-08-20崔玉英

中学语文 2012年16期

崔玉英

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观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多与学生的学习起点之间有或大或小的出入。笔者在《煮酒论英雄》一课教学中,虽然做了充分的预设,但在“人物对话”这个重点方面,一直未能把握其“关键属性”,教学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值得反思回味。

《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选入课本的是这一回中一个比较独立的片断。当时,曹操位居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刘备为豫州牧,却有名无实,被曹操安置在相府左近宅院暂住,随时有被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每日假借在后园种菜作为韬晦之计。不过曹操心有疑虑,当然不会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因此青梅煮酒,请客至小亭畅谈。

研读课文时,我觉得题目就涵盖了教学重点和课文的独特之处。“煮酒论英雄”中,“煮酒”是请客,“论英雄”是事件,既是“论”,人物刻画必然主要依仗对话描写。从内容看,文中的请客与一般的请客又很不一样,充滞着疑心与试探。曹操派十几个手执兵刃的将领到菜园去“请”刘备,那是对刘备的第一吓;见面后曹操的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那是第二吓,吓中当然有察颜观色。所论的话题,无不是对刘备韬略深浅的试探。刘备的回答,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回答时必然谨慎小心,尽力掩饰自己的才气。因此,作品中的对话充分表现了曹操傲视群雄的霸气和刘备落难英雄的内敛。这样,“通过人物对话的品析理解人物不同的性格”自然成为这篇课文主要的学习内容。笔者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即:概括故事、圈画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一、教学内容预设

小说阅读,初三学生并不陌生。但同样是小说,本课不像《故乡》《孔乙己》等从多方面展开人物描写,而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那么,曹刘二人“论英雄”的对话,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反映了怎样不同的性格等问题,学生能读懂多少呢?预设的教学环节和方法适合学生吗?为此,课前布置学生做了一下预习。

(一)预习内容

1.网上阅读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故事,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解释词语“韬光养晦”,初步理解刘备的危险处境和他说话的内容与技巧。

3.概括文中的几个片断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重点阅读曹刘对话部分,把对话按内容分出层次,圈画对话关键词,填写下表:

对话内容关键词 曹操 刘备

从预习单发现,多数同学自觉阅读了本回前后的故事,知道了曹操、刘备此时不同的地位和身份。都查了词典,知道了“韬光养晦”的词义,并能抓住人和事的要素概括几个片断故事。但以上所给的表格,竟然有近一半的学生空着没有做,即使已经勉强填了表格的,呈现出的内容也显得比较混乱,表现在分不清对话的层次、抓不住对话的关键词、分辩不出人物对话的语气等。

(二)反思原因

怎么会这样呢?再细读这段对话才发现,这段对话中其实隐藏着好几个难题:

1.对话有层次。曹操论英雄如果直入本题,那他就不是曹操了,他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从天气变化开始说起,说到龙的变化,再拿龙来比喻当世的英雄,自然而然过渡到论英雄的话题,以表明自己是喝酒叙旧而不是有意试探。刘备呢,既然寄人篱下,随时有性命之忧,自然韬光养晦,一再推托不知,在曹操的步步紧逼下,刘备从推托不说,到乱点英雄谱,在曹操一语道破之时,借一声惊雷来巧做掩饰。这样一段内涵丰富的对话,预习时,让学生又分层,又抓关键词,又看句式和语气,一大团乱麻似的问题纠结在一起,学生自然难以招架。

2.对话中的关键词不好圈。在学习《孔乙己》《故乡》等小说时,同样让学生填类似的表格,多数学生能够依次填出反映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并从品析关键词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但是语言交锋中的关键词怎么圈?而且,作为三国中的风云人物曹操、刘备,他们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非一般人可比,在特定的背景下,他们的语言更是微妙至极,内涵深刻,再加文本浓厚的文言色彩,学生读起来的确困难重重。

3.对话中涉及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四种句式知识。曹操说的话多是肯定句、感叹号,表现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气。刘备的话多是不能肯定的疑问句,以征询的语气向曹操请教,以表现自己胸无谋略的平庸之气。这种细微之处的差异,学生初读时一般不容易关注到。

另外,即使没有以上几个难点,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自学态度等差异,学前自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二、对教学内容第一次修正

反思给学生设计的学习支架,内容太大,笼而统之,很多点纠结到一起,对学生的自学没有起到引发的作用。那么,怎么来攻破这段对话的难点呢?

(一)提示对话的层次

设计这个表格的用意,就是想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关注人物对话,初步读出自己的理解,为课堂在这个内容上展开讨论做好铺垫。为了化难为易,修改时在表格中添加了对话的层次提示。见下表:

对话内容关键词 曹操 刘备论龙步步紧逼论说英雄点破英雄

教师主观以为,这样就能化解对话的难点了:完成人物对话的分析有了具体的抓手,理解人物性格应该是不成问题了。但是,当课堂进入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把改后的表格用PPT投射到电子白板上,要求学生回答人物对话中的四字词语。没想到这一教学环节推进相当艰难,学生反应比较迟钝,课堂时间也显得十分窘迫和紧张,以至于对“论英雄”的核心对话内容,没能展开细致的品析,学生当然也就没能品出曹刘二人对话的高妙之处。

课堂的失败令人沮丧!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反思原因

1.没有聚焦到核心的对话内容。教师对人物对话的重点没有把握准确,面面俱到。课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但并非所有对话全是重点,因此,没有必要关注人物所有对话内容,而应该进一步聚焦到对话中的“论英雄”部分,学生读不懂的正是这一段对话。曹刘二人评论三国英雄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各用的是什么句式,这些读不懂,曹操傲视群雄的霸气,刘备韬光养晦的谦恭,学生就读不出来。

2.本文文言色彩浓厚。作为浅显的古代白话文,较之今天的语言有明显的差异,没有读过名著的学生,缺少相应的阅读积累,读起来感到困难。而且人物语言四字句居多,含义丰富,学生理解来得也慢,教师要给学生咀嚼字词的时间。如曹操评袁绍“色厉胆薄”,有些学生就理解成“好色胆小”。对这些关键词语理解失误,又怎么能读出人物的话中话呢!

三、对教学内容第二次修正

这次的课堂实践,对于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是什么,这个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怎么把握的问题,笔者有了深刻的体悟。那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支架的设计,要时刻关注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突出重点;学生能够读懂的,要舍得放弃或简略处理。

(一)聚焦核心的对话内容

再修改表格,只保留了“论英雄”的内容,并把所论的英雄名称列入表格,删去了“论”的其它内容,表格改得简洁而集中了。下表是学生课堂填写完成的表格,反映出学生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对人物语言形式有了充分的理解:

人物袁术 冢中枯骨 兵粮足备袁绍 色厉胆薄 好谋无断 四世三公 门多故吏部下能事曹操 刘备刘表 虚名无实 名称八俊 威镇九州孙策 藉父之名 血气方刚 江东领袖刘璋 守户之犬 可为?张绣、张鲁等 碌碌小人 何足挂齿 何如?曹刘语言特点:直接点明英雄的性格,感叹句语气肯定 避实就虚 征询语气

(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在另一个班再上这一课。因为表格设计重点突出,师生集中讨论了“论英雄”的片断内容;所以,课堂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以下是课堂实录片断:

……

师:(出示表格)对这些三国英雄,曹操是怎么论的,刘备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在自学导学单上填一填。

生:(填写表格,一位同学上黑板填写电子白板。)

师:写好的同学交流一下好不好?

生:曹操说袁术是“冢中枯骨”。

师:刘备怎么说?

生:刘备说袁术“兵粮足备”。

师:刘备是在说袁术这个人吗?

生:不是,曹操说袁绍外表看起来很严厉,其实很胆小,“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师:刘备怎么说袁绍?

生:四代出了三个公卿,门下能干的人很多。

师:这是在说袁绍本人吗?

生:不是。

……

师:曹操是在论英雄吗?

生:(点头)是的。

师:曹操为什么敢直言不讳呢?

生:他是汉相。

师:刘备的回答,答到点子上了没有?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他要给曹操一个错觉,觉得他只会通过外表评价一个人,说明刘备胸无大志,没有才能。

师:大家想想本课写刘备最重要的一个词汇是什么?

生:韬光养晦。

师:因为韬光养晦,他说袁术兵粮足备,说袁绍的家世和部下,说刘表的虚名,说孙策的年轻,这些都说明刘备在……

生:在顾左右而言他。

师:刘备说话时为什么不用肯定句呢?

生:要让曹操觉得他没有主见。

师: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想怎么看刘备呢?

生:他很平庸,而且打雷时也怕。

师:大家对照表格来概括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

……

课堂上学生很快把曹刘论英雄的不同词语填进了表格里,在鲜明的人物语言对比中,学生们发现:身为汉相的曹操语言一针见血,直截了当,毫无顾忌,显示了骄傲自负的个性特点;而寄人篱下的刘备顾左右而言他,以文不对题的回答和征询的不肯定的语气来韬光养晦,达到使曹操不疑自己的目的。学生从曹刘说话的内容和语气的比较中,充分领会了曹操的老谋深算、自命不凡,刘备的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性格。这为学生进一步以80字小短文的形式概括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课堂效果显示,这个表格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支架作用。

《煮酒论英雄》一课教学内容,经历了二次修正。第一次修正时添加了层次提示,化解了学习难点,但由于面面俱到,需平均使用教学时间,使课堂时间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第二次修正,进一步对人物对话进行聚焦,在表格中添加了曹刘二人所论英雄的名字,学习指向非常明确,突出了重点难点,因而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课后检测时让学生对曹刘二人的形象用80字左右的小短文进行提炼概括,很多同学做得相当出色。试举几例:

例一:曹操是一个骄纵多疑,老谋深算,咄咄逼人的汉相,当刘备推托不知谁为英雄时,曹操是步步紧逼,从天气到论龙,多方面来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和才能,而且当时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都不在他的话下。

例二:刘备是一个深藏不露,谨慎沉着,大智若愚的豫州牧,在咄咄逼人的曹操的试探下,刘备乱论英雄,顾左右而言他,还以迅雷来掩饰自己的惊惶,从而在曹操面前显示自己的平庸,达到了韬光养晦的目的。

例三:曹操是一个锋芒毕露,霸气十足,说话一针见血的“飞龙”形象。他充满自信,对兵粮足备的袁术不屑一顾,对能事者极多的袁绍毫不放在眼里,认为其他人更不足挂齿。在刘备装傻充楞时,曹操却是眼光独到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真不愧一代袅雄!

例四:刘备是一个韬光养晦、腹有良谋、沉着稳重的英雄。他屈居丞相府种菜,明知真正的英雄是谁却故意避开,装作不知,他受惊失箸后并没有张惶,却巧借惊雷掩饰,从而消除了曹操对自己的疑心。

……

综上所述,所谓学习起点的评估,就是教师要善于聚焦学习内容,善于分辨出哪些属性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以此为基础,来考虑如何进行情境创设、示例或教学环节设计等等。

注释:

①本专题为上海市市级课题 “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基于变易学习理论视角”(B1130)的阶段性成果。

②③④卢敏玲等主编:《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李树英、郭永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15页、112-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