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语文素养是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的——2011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五

2012-08-15申宣成马瑞芳

中学语文 2012年16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科素养

申宣成 马瑞芳

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回顾年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整体样貌,似乎可以用“面壁十年图破壁”来描绘。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三个理由:

一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本年度的综合性学习论文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侧重于解析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讨论了“是什么”的问题,可谓是“面壁式”的思考;另一类文章侧重于探讨综合性学习的操作策略,讨论了“怎么做”的问题,可谓是“破壁式”的实验。

二是从论文的数量来看,本年度,以综合性学习为题的期刊论文272篇,比去年略有增多;硕士学位论文11篇,与去年持平;博士学位论文1篇,填补了综合性学习研究在博士学位论文库中的空白。

三是从课程政策来看,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的19个科目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其中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相比,修改最多的就是“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些修改既汇集了过去十年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新命题。

在勾画了本年度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整体样貌之后,以下选取两篇论文作以评析。

一、“面壁之思”:综合性学习要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评析文章】乐中保《找准综合的点,守住语文的线》,原载于《语文学刊》2011年第9期。

【原文摘要】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泛语文、去语文化的趋势。有必要重新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与“语文”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解。找准综合的点,守住语文的线,正确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与学。

综合性学习要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看起来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自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其“语文性”就始终被“综合性”的强大磁场所遮蔽,综合性学习往往被异化为“音乐欣赏课”“戏剧小品课”“班会课”等。2006年第9期的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热点”栏目发表了黄伟的《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李海林的《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两篇文章,批驳了综合性学习“去语文”的流弊。之后,关于综合性学习姓“语”还是姓“综”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自2009年以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渐达成了共识,即,综合性学习必须要立足语文素养的提高。

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综合性学习中的泛语文、去语文的现象,从“综合”二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入手,重新审视了“综合”的内容和目的。文章认为,尽管从内容来看,“综合”包括了语文科内的综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语文和生活的综合,但是从目的来看,任何形式的综合都仅仅是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实施综合性学习时就必须“找准综合的点,守住语文的线”。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佐证并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因为“坚持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并非作者首倡,而是10年来学界讨论的结晶,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不在于观点,而在于选取了词义学和语文史的分析视角。只是略显可惜的是,或许由于篇幅的限制,文章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略显单薄,因此有必要再做些补充。

在汉语中,“综”字的原意来源于纺织技术,《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机缕也”①。“综合”就是将几千根不同的经线通过“综丝”把它们合并起来以便于操作。因此,“综合”便引申为将不同部分、不同事物的属性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在英语中,与“综合”对应的词语最常用的是“inte-grated”和“comprehensive”。前者强调的是把部分合成一体,其前提是整体已经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因此,有人又将其翻译为整合、统整、统合等;而后者是“全部的,所有的,几乎无所不包的”的意思,强调的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就我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而言,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混沌的、没有部分概念的,此时的综合是“comprehensive”。它不但综合了读写听说的语文要素,而且综合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历史、地理、物理等。而语文独立设科以后,它不但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自身学习领域的划分也日益明确。1904年公布的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把“中国文学”一科分为“读古文、作短篇记事文、说理文、习行书、习官话”等学习领域;②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更为明确地分为两类:语言和文字,其中“语言”相当于现在的听说,“文字”包括读文、作文和写字,也就是现在的读和写。③由此,语文教学走上了听说读写分领域教学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听说读写四个领域的教学日益各自为政,与其它的学科更是壁垒分明。由于忽略了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整合性,语文学习变得机械、单调、片面,课程的活力日益消弭。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第八次课程改革在语文学科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到此为止,人们对语文“综合”的特性已然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既承认语文学科内部的各个领域之间的区别、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区别,也尽力关注语文内部各领域及学科之间的关联和统整。因此,这里的“综合”,已经由“comprehensive”变成了“integrated”。

但是,当我们把“综合”理解为“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整合时,另一个问题就同时浮出水面——“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孰为主次?这也是10年来综合性学习研究领域一直“纠结”的问题。理清这一问题,同样需要历史的眼光。

1920年,现代教育家陈启天在《中学国文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国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能说普通言语”“能看现代应用文和略解粗浅美术文”“能做现代应用文”,而“锻炼心力”“了解和应付人生和自然”则是次要目的。1925年,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了更明确的界定:我认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后一条原是穆先生所举出的,但他所要发展的思想,所要涵育的情感,我觉得可以不必,只大体说明好了。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从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但在论理上,我们须以前者为主要的。④

正是因为上面的表述,有学者将陈启天和朱自清的观点归纳为“陈朱主次说”。以此考察综合性学习,它自然也应该以学科内部的“综合”为主,以学科之间的“综合”为辅。换言之,综合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可能正是基于这些理解,与“实验稿”相比,“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方面修改最大,增加了多处强调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的表述,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跨学科学习,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素养为根本目的”等。这些判断为我们立足语文素养实施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指导。

二、“破壁之举”: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性学习领域一直存在着理论热而实践冷的现象,尤其是缺乏系统的、持续的教学实验。基于这一状况,笔者以综合性学习为博士论文的选题,从2008年起,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最终于2011年5月提交了学位论文——《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并顺利通过了答辩。该文从评价方式的变革入手,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做了系统的设计和持续的实验,提出了一些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新思路,因为本刊对此文已做过评析,此处另选一篇论文作以评析。

【评析文章】向元茂《综合性学习凸显语文性之实践探索》,原载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原文摘要】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人们往往强调综合性而忽略语文性。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学习目标应凸显语文素养;学习重点要凸显单元目标;学习过程要凸显探究精神。

从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试图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一)如何在学习目标中凸显语文素养?

文章指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这一观点显然符合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整体趋势。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一部分,作者仅仅谈了应然的规则,却没有告诉人们具体的策略。或者说文章只谈了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聚焦于语文素养的道理,却没有告诉人们落实的方法,而后者则是一线教师最想知道的。

笔者认为,解决后一个问题,不妨采用“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的策略,即以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学段目标为纲,结合学情和教材,围绕“语文素养”这一关键词,确定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以下是我们在课本剧的案例研究中,运用这一策略所确定的学习目标。

在完成课本剧活动之后,学生应能够:

1.陈述剧本编演的常识,写出3篇简单的剧本。

2.记录自己参与戏剧表演的感受,并能够以博客、信件、艺术创作等形式和小组成员、同学、老师和家长分享。

3.除了角色的需要之外,说台词时应用普通话,语气和节奏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4.乐于接受并完成小组分配的角色和任务。

5.乐于倾听和分享,为同伴的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

上述的5条目标,陈述的是听说读写以及团队协作等几种学习结果,它们不但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且可观察、可检测,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了清晰而准确的方向。

(二)如何围绕语文性设计并展开综合性学习的活动?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该文提供了两个策略,其一是把综合性学习的重点和教材中的单元目标联系起来,将活动的设计和选文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单元中强调的语文知识就可以运用到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个策略就是针对不同的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中的“小综合”和“大综合”),采取不同的实施程序,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文章结合具体的事例,详细地阐述了这两个策略,给人们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法。这种倡导即学即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对读者应该颇有启发。

不过,在承认这一方法便捷实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定是“用教材教”,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教教材”,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综合性学习关注的是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关注的是相对长效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能力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与事实性知识的获取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只需要机械记忆,而前者则如同游泳和开车一样,既需要反复地实践,又需要不断地琢磨;光说不练,纸上谈兵,终究掌握不了技能;只做不想,低水平重复,同样会影响技能掌握的速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培养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做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⑤因此,适当密度的实践历练和持续的评价反思在综合性学习中尤为重要。

而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规律,因为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体的设计,各个活动所聚焦的语文素养就缺乏清晰的关联和合理的梯度——这一个单元是写作,下一个单元是口语交际,另一个单元又成了调查研究。学生刚刚在“讨论”上找着点儿感觉,马上又被引向了调查报告。这种“天女散花式”的编排导致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训练密度低,体验无强化,降低了学习的效率,造成了时间的浪费。

考虑到这一状况,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打破了教材设计思路,尝试了“集束式编排”的思路。所谓“集束式编排”,就是指把某个学习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集中于某一种或几种活动类型上,从而使该阶段的各个活动形成一个彼此关联、循序渐进的“任务链”。如在七年级集中开展课本剧活动,在八年级,集中开展演讲活动,因为活动的类型减少了,活动的密度就增加了,活动的成效也显著增加,从而充分印证了“少就是多”的教学原则。

注释:

①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 2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44页。

②③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15页。

④蔡明:《语文教育概念术语辨析》,《中学语文》,2010年第7-8期。

⑤叶圣陶:《语文随笔》,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页。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外舰载直升机助降与牵引装备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