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原发性肝癌乙肝两对半及抗-HCV检测结果分析
2012-08-20崔连鸷于秀艳
崔连鸷,于秀艳,王 博
(1.吉林省肿瘤医院 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省卫生检测检验中心 微生物所)
300例原发性肝癌乙肝两对半及抗-HCV检测结果分析
崔连鸷1,于秀艳1,王 博2
(1.吉林省肿瘤医院 检验科,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省卫生检测检验中心 微生物所)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较高,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死亡率居于恶性肿瘤第三位。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普遍认为,HBV与HCV的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1,2]。本文对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及丙肝抗体的检测,分析HBV与HCV感染模式以及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2009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224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51岁(26岁-78岁)。
1.2 取材取患者静脉血,低速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待检。
1.3 方法①乙肝两对半采用美国雅培公司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所用试剂均为美国雅培公司进口原装试剂,按照操作规程,检测完成。②丙肝抗体检测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和判断。
2 结果
2.1 乙肝两对半的模式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分别用“1、2、3、4、5”代表“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检测出14种乙肝两对半模式见表1。
表1 300例原发性肝癌乙肝两对半模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300例肝癌患者共检测出14种乙肝模式,其中“小三阳”所占的比例最多,达48.67%,“大三阳”所占的比例为13%,HBsAg阳性所占的比例为67.68%。我们把乙肝两对半模式全阴性和只有HBsAb阳性的结果归为正常,其余任何模式均为HBV感染模式。这样HBV感染率达88.0%。
2.2 HCV感染率及HBV与HCV的双重感染情况
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血清抗-HCV阳性的患者共有50例,占16.67%,见表2。
表2 HBV与HCV双重感染情况
50例抗-HCV阳性的患者中有32例乙肝病毒感染阳性。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的双重感染率达10.7%。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度流行区,约有1.3亿人感染,年感染率为7%[3]。乙肝病毒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进入机体,多数急性感染者肝炎症状不明显,但部分可以转变成慢性肝炎。病毒持续的损伤肝细胞,最终导致肝癌。近些年,随着社会及临床上对丙型肝炎的重视及检测,丙肝的发生率和发现率都随之升高。丙肝主要通过输血或者血制品传播,在我国,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60%-80%,占散发性急性肝炎的12%-24%[8],大部分的丙型肝炎转为慢性,也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开始严格控制血清制品及血液制品,来减少乙肝和丙肝的感染率。临床上普遍认为原发性肝癌与HBV、HCV感染息息相关,如不加以控制,将产生严重后果。
本研究针对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采用雅培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其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被誉为“全球金标准测试”。文中显示300例肝癌患者检测出146例 “小三阳”,其比例最多,达48.67%,“大三阳”所占的比例为13%,HBsAg阳性所占的比例为67.67%。感染或既往感染 HBV的比例占88.0%。此项数据均略低于相关资料[4]。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血清抗-HCV阳性的患者共有50例,占16.67%。本次研究的300名原发性肝癌患者均生活在吉林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吉林地区肝癌患者的丙肝感染率。抗-HCV感染率低于北京地区检出率38.5%[5],高于广东地区的检出率11.5%[6],与西南地区检出率20.5%相近[7]。
“小三阳”在临床上是指乙肝的急性期、无症状的携带者或慢性乙肝[8]。大部分属于无症状的携带者,所以很多人忽略对“小三阳”的治疗,导致长期病毒对肝细胞的损害,最后演变为肝硬化乃至肝癌。这也是原发性肝癌乙肝模式中“小三阳”所占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丙肝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较高,感染过程长,肝组织不同程度的存在病变,并且呈慢性进行性。实验证明,HCV的感染亦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如双重感染必将协同增加患肝癌的几率。建议HBsAg阳性的患者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定期体检,积极治疗,避免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及减少对肝细胞的破坏,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
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高发区,对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病毒性肝炎健康宣教,提高人们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1]Hollstein M,Sidransky D,Vogelstein B,et al.p53Mutations inhuman Cancer[J].Science,1991,253:49.
[2]韩有志,韦绪怀,主编.肝炎肝硬化肝癌66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71-272.
[3]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4,379,380.
[4]周友乾,何学贤,唐云献,等.422例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系[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2,16(2):1.
[5]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地区不同人群血清抗-HCV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2,72(1):18.
[6]郭荣平,李国辉,李锦清,等.肝细胞癌血清、肝组织中 HCV和HBV感染状况的研究[J].癌症,1999,18:20.
[7]杨建民,刘为纹.丙肝炎病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研究[J].肝脏病杂志,1994,2(1):11.
[8]叶应妩,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19.
1007-4287(2012)02-0315-02
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