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性研究
2012-08-18赵恒侠李增英李金花
渠 昕 赵恒侠 李增英 李金花
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广东深圳 51803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opathy disease,DP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患病率高达60%~90%,甚至可累及全部糖尿病患者。其特点是感觉神经受累较早,肢体疼痛麻木。关于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医学的观点认为: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2]。但由于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所以至今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药物[3]。目前所使用及研发的药物大多是针对DPN各种发病机制假说的治疗,临床疗效报道不一,缺少大样本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防治DPN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54例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男129例,女125例,年龄20~80岁,平均(60.5±12.7)岁,分为DPN 组和非DPN 组。DPN 组144例,男73例, 女71例, 平均年龄( 64.3±10.7)岁;非 DPN 组 110 例,男 56 例,女54 例,平均年龄(55.6±12.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DPN组病例选择标准[4]
(1) 符合 WHO 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2)四肢(至少在双下肢)有持续性疼痛和(或)感觉障碍;(3)双拇趾或至少有一拇趾的振动觉减弱;(4)双侧或一侧踝反射减弱到消失;(5)肌电图示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延迟,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40 m/s,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45 m/s;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等电生理异常;(6)除外其他因素(如遗传、酒精中毒、尿毒症、甲减、药物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排除标准
(1)20~80岁以外的年龄,妊娠,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近1个月有糖尿病昏迷及严重感染者。(3)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背动脉搏动音消失等),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中风、严重精神病、慢性酒精中毒等)。(4)除外其他原因(如感染、化学物质损害、金属中毒、营养障碍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4 研究方法
1.4.1 收集资料及分组 记录254例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糖尿病病程,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空腹C肽、餐后2 h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根据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将入选病例分为DPN组及非DPN组。
1.4.2 观察指标及方法 (1)血糖、TG、TC、LDL、HDL的测定利用拜耳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试剂采用仪器配套试剂。(2)HbAlC采用美国BIO2RAD高压液相色谱仪及配套试剂。(3)C肽测定采用BHP9507磁分离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测定仪,试剂采用相关配套试剂盒。
1.4.3 辨证分型 遵照2007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辨证分为4种证型:痰瘀内阻证、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法,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0.05。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将DPN组患者按照2007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标准,分为4种证型: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进行数量比例统计后可以看出,在DPN组中,阴虚血瘀型患者占45.14%,约达半数,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其他3证所占比例相似;在非DPN组中,气虚血瘀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个证型,而其他3证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见表1。这说明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阴虚血瘀证的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
表1 两组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n(%)]
2.2 DPN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将4个证型患者的各项指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法,假设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0.05。可以看出:年龄、FPG、2 hPG、TG、HDL-C五项指标在4种证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病程来看,气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相似,与阴虚血瘀证、痰瘀内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的BMI和SBP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HbA1C、TC、LDL-C和空腹C肽方面有相似的结果,痰瘀内阻证组与其他3种证型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的餐后2 h C肽值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关于DP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故目前的治疗大多针对其各种发病机制假说的治疗,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充分循证证据显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正因如此,DPN的中医治疗大有前景,对该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相关探讨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研究收集了254名糖尿病患者,分为DPN组和非DPN组,中医通过对本病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消渴之发病,阴虚为本,亦常与血瘀有关[6]。《血证论·发渴》篇说:“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之上布”是以发渴[7],故阴虚是导致血瘀的主要原因。阴虚血瘀,脉络瘀滞,不通则痛,故见肌肤麻木不仁及疼痛。从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阴虚血瘀型患者数量占45.14%,即约有将近半数的患者存在阴虚血瘀情况,明显高于非DPN组患者,这与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不谋而合。对于中医证型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分析可以看出,阴虚血瘀型患者体重指数及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型。这能否说明体重、血压控制较好的阴虚血瘀患者更易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亦可解读为阴虚血瘀型DPN患者相较于其他证型DPN患者有体形相对偏瘦、血压相对较低的特点,这是否表明阴虚血瘀型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或其中尚有更确切的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在4种证型中,阴虚血瘀证和痰瘀内阻证病程较短,气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HbAlC、TC、LDL和空腹C肽4个方面相似,痰瘀内阻证均高于其他3种证型,可以认为,痰瘀内阻证血糖控制更差,血脂更高、胰岛功能相对较好。现代医学认为,高血糖、高血脂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容易发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8]。已有的文献讨论了高脂血症与“痰”的联系[9]、HbAlC与“瘀”的关系 ,所以,痰瘀内阻证意味着发生糖尿病慢性大血管并发症更高的风险。由阴虚血瘀、痰瘀内阻证到气虚血瘀证,再到肝肾亏虚证,2 h C肽水平逐渐减低,意味着第2时相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结合上面关于病程的讨论,肝肾亏虚证应属于疾病发展的较重阶段,从痰瘀内阻、阴虚血瘀证到气虚血瘀证,再到肝肾亏虚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逐步发展、加重。从上述结论中还可总结出,不同中医分型中各项指标的差异,这指导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本证型中相对异常的指标同时进行西医西药治疗,如进一步控制血脂、血压等。
表2 DPN患者中医证型与各项指标的关系(± s)
表2 DPN患者中医证型与各项指标的关系(± s)
注:与阴虚血瘀证比较,*P<0.05;与气虚血瘀证比较,△P<0.05;与肝肾亏虚证比较,☆P<0.05
指标 阴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痰瘀内阻证年龄(岁) 59.17±11.33 64.65±9.93 63.09±12.49 63.06±l2.32病程(年) 9.65±6.49 12.49±7.20* 13.00±6.75* 9.91±6.11△☆BMI(kg/m2) 23.15±3.06 24.85±3.76* 24.88±3.06* 24.91±3.63*SBP(mmHg) 128.83±16.13 140.06±19.67* 141.55±28.40* 142.06±23.13*FPG(mmol/L) 8.27±2.13 8.31±2.32 8.24±2.76 8.33±2.37 2 hPG(mmol/L) 13.22±4.54 13.32±4.48 13.17±4.37 13.37±4.56 HbA1C(%) 9.27±2.21 9.08±1.96 9.09±2.54 8.44±2.58*△☆TC(mmol/L) 4.06±1.23 4.03±1.17 4.98±1.29 5.84±1.58*△☆TG(mmol/L) 1.97±2.04 1.91±2.35 1.90±0.78 1.70±1.43 LDL-C(mmol/L) 2.07±0.99 2.39±0.81 2.47±0.90 3.00±1.11*△☆HDL-C(mmol/L) 1.24±0.34 1.13±0.29 1.07±0.29 1.08±0.33 CP(μg/L) 2.27±1.37 2.68±2.05 2.41±1.13 3.47±6.80*△☆2 hCP(μg/L) 6.48±11.11 5.67±2.45*☆ 4.74±4.09*△ 6.16±11.38△☆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09.
[2]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8-67.
[3]Foster TS.Efficacy safety of alpha-1ipo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Educ,2007,33(1):111-117.
[4]王芮.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8):2237-2238.
[5]仝小林,刘明喜.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148-151.
[6]李红霞,李宏斌.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J].中围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09):11445.
[7]李惠林,李金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概况[J].中医药信息,2010,27(2):100-103.
[8]刘宽芝,李静波,吕海莉,等.黄芪、三七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MMP-9 的影响 [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64-266.
[9]林锦培,傅晓东.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上海医药,2011,32(8):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