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08-17宋经保

关键词:体育场地宜昌市体育设施

宋经保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21世纪初,世界范围的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民众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重视民生质量。目前,宜昌市的休闲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特点和现有体育资源状况,如果能遵守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休闲体育资源,及时开发待开发的休闲体育资源,就会对宜昌市休闲体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宜昌市休闲体育资源的开发现状

1.休闲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

通过表1可以看出,全宜昌市体育场地总数为3061个,其中标准场地1911个,占62%,非标准场地1150个,占38%。

表1 全市体育场地面积情况一览表(单位:万平方米)

体育场地占地面积587.51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3450.26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13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7.52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234.29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3.23万平方米;场地面积有3416.234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面积309.934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面积106.3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面积,城区人均面积1,72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用于学生、干部职工锻炼,不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除外)为0.31平方米。县(市)人均面积1.28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0.18平方米。全市人均面积1.342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0.22平方米。

表2 全市标准体育场地项目分布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全市1911个标准场地中,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健身房等18类项目(室内外网球场合并计算)18534个,占97%,而其他类足球场、射击场等134个项目场地数为57个,占3%,还有跳水馆、赛车场等33个运动项目在宜昌还没有开展,没有运动场地。全市现有16个标准体育场,其中甲级体育场(观众席2.5万座以上)没有,观众席1万座以上的体育场2个,其余的体育场均在6000座以下;标准体育馆12个,观众席均在3500座以下。尤其是部分县(市)区的大型体育设施欠缺,建成的体育设施大多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大型体育比赛和群众健身的需要。

现有公共体育设施质量不高、规模较小。政府投资和公益金建设或者改造的体育设施,大多是在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谈不上档次和规模问题,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比赛的需要。

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少。在全市现有的1911个标准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管理的场地341个,仅占2%;教育系统管理的场地1166个,占61%;其他系统管理的场地7034个,占37%。属于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建设的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不到300个。在现有体育设施中,属于国家资金建设的体育场地,大部分分布在各类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供职工内部使用,这部分场地基本不对外开放,利用率较低,大部分节假日基本闲置。部分县市体育系统的场地也还存在限制使用情况。

大型体育设施维护费用短缺。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带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服务于群众健身是主要职责,注重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我市现有政府投资建设的体育场地,大多为单一的体育场地,这些场地基本实行自收自支。单一的经营收入,仅能维持人员的正常开支,而体育设施的维护改造经费只能靠上级拨款,这种状况很难保证设施设备的良好运转。

2.休闲体育产业资源现状

宜昌市体育产业从1998年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体育市场经营场所发展到200多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宜昌市体育发展很不平衡,全市体育市场经营场所70%集中在市区,而只有不到30%的分布在枝江等县级市,地区分布不均衡。

体育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虽然我省有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条例,但是,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等。

3.休闲体育自然资源现状

宜昌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宜昌境内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347341.3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3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如此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为户外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宜昌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和屈原故里这三大世界级品牌,是宜昌自然风光中的极品。在宜昌,已建成了秭归泗溪、宜都大宋山、夷陵区晓峰等一批户外拓展训练基地。九畹溪漂流、杨家溪军事漂流、青龙峡生态漂流、阿哥德土家情景漂流等一些漂流景区,使宜昌成为夏季特种旅游产品的聚集地。

我省市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户外运动的力度还不够,虽然对陆地自然资源开展了攀岩、登山、探险和蹦极等,但对水上资源利用率却较低,只是在少数地域开展了漂流和龙舟等项目,而宜昌市丰富的水上资源却没有充分地利用。

二、宜昌市休闲体育资源发展的对策

第一,合理开发潜在休闲体育资源。针对我市休闲体育场地的严重不足,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更广泛地依靠市场力量,建设更多亲民、便民、利民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来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体育的需要,整合休闲体育资源,提高休闲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搞好休闲体育场馆的对外开发,构建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适度安排教育系统的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根据我市的山水地理优势可开展登山、自助野营、攀岩、山地自行车、徒步等山地项目,以及跳水、漂流、皮划艇、快艇、钓鱼等水上项目。

第二,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建成项目齐全、设备先进、条件一流、集运动训练、竞赛、表演和群体休闲于一体的宜昌市全民健身中心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激励社会、个人、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加强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将县市区闲置的体育场馆由原福利性使用转变为经营性使用,在保证体育事业任务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尝试多种经营方式,努力盘活现有场馆资源,提高现有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本地体育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和壮大本地体育经营企业,培育本地体育消费市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

第三,加快引进专业人才的步伐。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高校加快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体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尽快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休闲体育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第四,将休闲体育与生态文化旅游充分融合。旅游是宜昌的支柱产业,发展也比较成熟。利用休闲体育提升旅游品位,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依托风景名胜的宣传效应对体育旅游进行联合开发,同时加强软环境的建设,把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推广让位给市场,允许多种形态资本进入,开放国际国内市场,使休闲体育旅游可以健康有活力地良性发展。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

[2]顾兴全,于可红.杭州市城市休闲体育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0).

[3]杨德军.浅谈休闲体育的功能与发展策略[J].文教资料,2007(1).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宜昌市体育设施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第21题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