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起薪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2012-08-17高艺方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人才

高艺方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农民工月收入达到2049元,而另一份清华大学调查报告则显示,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从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薪酬的差距正在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相对部分大学生以“零薪酬”招聘以求得工作的则是近年来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民工荒”在全国各地蔓延,农民工工资不断增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产生的负激励效应,重新在社会上掀起一阵“读书无用论”的热议,使得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考验,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起薪低问题,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保持国家和公民对教育的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二、大学生起薪低的成因分析

就业起薪是指大学毕业生初次进入社会工作所获得的薪水标准,是毕业生开始回收教育成本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一生的收入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开始遭遇整体下降,笔者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结如下:

第一,根本原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水平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GNP每增长3%需要大学毕业生人数相应增长大约2%。据此可推算,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应该不超过6%。然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从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已接近30%,至2009年已达650万人,再加上历年累计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将超过90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规模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数量。笔者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来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如图1。

图1

在大学毕业生需求市场上,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幅增加,供给曲线从S1向右移到S2,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增长相对更少,需求曲线从D1小幅向右移到D2,所以,大学毕业生起薪由W1下降到W2。同时,伴随高校大规模扩招,相当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及时跟上,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还不完全适应,使得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在短期内胜任本职工作,进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降低。

第二,直接原因: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产业结构失衡。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尚未实现真正转变,因此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错配”,而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失衡必然带来就业失衡,这是大学生就业起薪低于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迟滞使劳动力需求“就低不就高”,二者的错位必然出现“知识型人才”过剩,“实用型人才”短缺的现象,按照企业用人付薪出于理性的选择,强调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价值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并降低用人成本,从而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

第三,深层原因:人才高消费的不公平。由于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转向了买方,而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劳动力价格差距又没有合理拉开,在卖方市场的现状下,企业有更主动和自由的选择权,选择空间变大,企业倾向于以较低的用人成本使用较高的人力资本,以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造成了人才高消费现象日益严重。而这种状况又直接带来了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即在就业市场上出现研究生抢占本科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又去挤走了专科生的岗位,于是以岗位定薪的企业自然也会随之降低起薪,用较低的薪资使用带来较高的人力资本。同时,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过程中缺乏理性,有的非高学历不招,有的对人才技能没有具体要求,滥用人才的负面效应直接体现到人才的职效评价中,继而影响薪酬待遇,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深层次原因。

三、大学毕业生起薪低产生的影响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回报也会越大,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通过高校教育获得越高的学历就意味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自然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大。因此,大学毕业生学历越高,起薪也应越高。再者从经济学方面看,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意味着他具有更高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大学毕业生自然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起薪。但现在的情形是大学毕业生起薪逐渐降低,甚至趋同于公民工工资水平,这种“脑体倒挂”现象,严重否定了学校教育和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值,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第一,加重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就业压力和起薪过低的状况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季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所学专业与社会所需的脱节,学无所用的不安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迷茫逐渐成为更多大学毕业生的困扰。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认为存在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占到75%,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感到无所适从,没有目标。面对家长“学有所成”的期待、社会的否定,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峻的生存竞争,很多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成长。

第二,损害学校的声誉,破坏教育的公平性。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原理”指出,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预期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成正比,投入的教育成本越高,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享受较高教育的个人或家庭越容易从教育中获得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付出高教育投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得收益与付出成本相差甚远,这突出表现为高教育成本与低就业起薪的矛盾。这一矛盾一是阻碍了大学生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上升渠道遭破坏,导致部分家庭和受教育者对教育投资失去信心,不利于高校教育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权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学业成功的平等及其影响下就业的平等。如果较高的教育成本只能换来一个低的毕业起薪,则很多贫困家庭就将不得不改变家庭决策,贫困学生会被迫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教育就成为富人专有,从这一方面看,大学生起薪过低会破坏教育的公平性。

第三,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起薪过低意味着着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降低,预期收益下降会直接导致部分家庭不愿投资高等教育,影响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起薪过低现象如长期存在会导致年轻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就业过程中如若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其丧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样不满情绪的积累导致的心态扭曲、报复社会等负面心理很可能会产生种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再深一层,由大学生起薪过低所引起的教育和就业的失衡,会直接引发受教育机会、经济收入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不公平和社会用人机制的不合理,从而拉大城乡、区域、阶层的差距,并埋下深层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结论和建议

不论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回报率理论还是经济学高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可替代性理论都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获得比农民工群体更高的起薪,毕竟,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在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上文对大学毕业生起薪低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学生过度贬值的现象:一是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的公开机制,矫正信息不对称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持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在正常的水平;二是定期公布就业、专业预警机制,避免高校设置的专业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政府要从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局出发,保证大学生就业工资指导价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四是教育部门应重心下移,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建立适应普及化教育就业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嫁接。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企业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处于市场的主体地位,拥有绝对招聘权的资本。如果企业只是出于理性经济人的考虑,一味压低大学生的薪资水平,将形成严重的价格扭曲。大学毕业生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集知识、才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企业给予毕业生公平和规范的工资标准,不仅能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护企业人才的供应链。

最后,从大学生层面来说,虽然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但大学毕业生们要清楚知识的价值要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得以实现。由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比较单一,外企和公务员情结过重,就业目标相对集中于沿海及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人才需求小于供给,这就导致劳动力的价格低于价值,因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低就在所难免。因此,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当今,大学生应摆正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能力与实际业绩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使自己的薪资水平呈良好的成长势态。

[1]吴克明,王平杰.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06(31):61 -67.

[2]王保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的深层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09 -112.

[3]林毓铭.大学生起薪工资走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兼论政府社会保障职能[J].教育与经济,2006:33 -36.

[4]王 健,潘 林.高教育成本与低就业起薪矛盾之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04(5):656 -661.

[5]甘春华.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分析: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3):82-87.

[6]王 芳.浅析大学毕业生起薪低的原因[J].中国商界,2010(8):367-368.

[7]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9-125.

[8]刘淑清.我国脑体劳动者收入差异分析与建议措施[J].经济问题,2002(12):34-37.

[9]周桂林.社会资本与求职:大学生与农民工之比较[J].学术交流,2007(3):132-136.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