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管理者视角的区域城市品牌结构研究
——以广东为例

2012-08-16祁明德

城市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珠三角广州区域

◎ 祁明德

基于管理者视角的区域城市品牌结构研究
——以广东为例

◎ 祁明德

同一区域内的城市之间既存在广泛的竞争,也天然要求彼此间的合作发展。城市品牌日益成为城市间竞争的首选工具。城市品牌的发展既需要广泛的营销推广,更需要扎实的品牌基础建设工作。本文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品牌建设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区域内不同层级的城市品牌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间良好竞合发展格局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对策。

城市营销 城市品牌 品牌结构 区域发展

城市品牌理论一诞生就引起了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极大兴趣,国内外的城市相继开展各种品牌营销活动,以求最大程度地提升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价值。通过城市营销,产生了一批塑造城市品牌的典型案例,例如迪拜通过快速而独特的城市建设方式和富有吸引力的产业经济政策,迅速将一个落后的沙漠渔港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的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购物中心和区域性经济金融中心。古老的伦敦也从传统保守的雾都形象成功转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现代都市,我国云南的丽江小城,通过成功的品牌营销,一举成为了令世人向往的著名旅游胜地,等等。这些案例的成功使城市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城市品牌的价值,就像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样,城市品牌已成为一个城市赢得受众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有效工具。

科特勒认为,城市营销的目的就是吸引投资、旅游和产业,他提出了完整的城市营销理论分析框架[1],并提出和分析了作为品牌的国家、地方和城市营销战略[2]。凯勒也认为,地理位置或空间区域也像产品一样成为品牌,并通过品牌的力量来让人们了解和知道这个地方[3]。

基于城市营销的目的,城市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其意义当然也在于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以及外来的人才,提升居民的幸福满意度,从而为城市的发展不断吸引各种优质资源,进而再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而,对城市品牌的研究,至少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视角,例如城市管理者、城市居民、投资者、旅游者、潜在的移民等。基于投资者、旅游者和居民视角的品牌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受众迅速、有效地感知城市,形成对这个城市的良好知觉,进而达到城市迅速吸引受众的目的。

但是,在城市营销的实践中,我国对城市品牌营销存在很多问题或误解。城市管理者往往认为城市品牌可以通过密集的营销推广而迅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城市和区域品牌不是靠宣传创造的,而是通过城市自身的努力赢来的[3]。实际上,品牌是一个城市通过长期建设发展而形成的,是这个城市长期努力而实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果,营销规划和推广只能建立在扎实的城市综合实力发展基础上。离开城市品牌内涵的建设发展,城市品牌就是苍白无力的,其影响力只能是昙花一现,对城市持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城市建设的主体是管理者,自然,城市管理者也就是城市品牌建设和塑造的重要主体之一,虽然很多研究强调从受众角度研究城市品牌的意义[4-7],但是,从管理者的视角出发,探索研究城市品牌的建设是城市品牌营销的基础。

我国城市在不同区域甚至在同一区域都存在较大发展差距,因为特别重视自身的发展而导致城市之间广泛甚至过度的竞争,因此,通过构筑区域内城市品牌结构体系,实现城市间有序、差异化的营销竞合格局,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本文以广东省为区域范围,以其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从城市管理者视角研究城市品牌的发展建设。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界定城市品牌的内涵与结构,再从城市品牌内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出发,选取能够综合反映城市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各项客观指标,形成城市品牌建设指标体系,采用现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城市品牌结构的特征及其意义。

一、城市品牌结构

从营销学的角度讲,城市品牌一方面是一个城市长期努力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另一方面是这些发展成果在城市受众心目中引起注意、并逐渐内化为对城市形象的综合评判。前者是城市管理者取得的客观成就,后者是城市建设成就对受众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缓慢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但是,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可以加速这种影响力的快速传播,从而达到快速引起受众注意、识别、记忆乃至喜爱的城市营销目的,因而也是城市管理者营销推广的成果。基于此,本文认为,从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两个角度来分析,城市品牌有四种类型构成,这种构成可被称为内涵结构(图1)。

图1 城市品牌类型

城市建设成就可以分为高低两个维度,其高低要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来衡量,本文主要探讨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意义;营销推广主要指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对城市形象的宣传推广力度,分为强弱两个维度,其强弱主要通过城市营销推广的一系列支出和城市受众的感知来衡量(该部分指标很多为主观指标,将另文研究)。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讲,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城市品牌建设成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种区域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差异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品牌的区域类型,从而形成城市品牌的区域结构。

二、城市品牌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于城市品牌指标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西蒙·安浩认为城市品牌属性包括知晓程度、发展潜力、市民素质、先天优势、城市活力和地缘面貌等六个维度,并以六维度模型构建了相关指标体系来测量城市品牌[9],范小军[10]提出了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城市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共有73个具体指标构成。上述指标有近三分之一以上为主观赋值,由于主观赋值的不可控性容易造成较大偏差,许峰等[8]舍弃了主观评价指标,从城市品牌支撑、维护和实现等品牌发展阶段为依据,提出了63项反映城市品牌属性的指标体系。

从上述研究和城市管理的实践出发,可以看出,城市品牌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城市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通常人们以城市化水平或城市规模来衡量、甚至表达一个城市品牌的发展,但是单一的城市化或城市规模指标只反映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发展的数量过程,虽然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城市的吸引力,但并没有涵盖城市作为一个品牌应具有的丰富内涵。城市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而持续的发展变化结果,代表一个区域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基于提升一个城市的投资价值、旅游价值和人居价值的目的,城市品牌建设的内涵至少包括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等。

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者视角出发,以实现城市营销的主要目的——提升投资、旅游和居住价值为依据,设置了四大类54项反映城市品牌建设成就的指标体系(见表1)。

1.人才和居住吸引力指标,它反映城市发展对居民和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主要包括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社会发展程度等指标,共计16项具体指标。

2.旅游吸引力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城市发展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以相关城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等4项指标构成。

3.投资吸引力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相关城市对现有或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主要包括能反映外来投资、企业数量以及城市创新能力的17项指标构成。

表1 城市品牌建设指标体系

4.综合吸引力指标,这些指标不单单反映一个城市对其公众的某一方面吸引力,而是综合反映城市发展对居民、旅游者、投资者等城市公众的吸引力,不能将其单独列入前面三类指标中的某一类。主要由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城市规模与知名度等19项指标构成。

本体系所选指标全部为客观指标,内涵丰富,指标全部为2010年的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城市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年鉴,大部分指标均为市区指标,只有个别指标为全市指标,指标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比性。每一项指标的权重由数据自身确定,事先不做主观权重赋值。上述四个方面的指标既有明确的界限,又相互联系,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品牌建设的综合水平。

研究城市品牌建设与发展水平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品牌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城市管理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因此,城市品牌研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当前大多数的研究是定性研究,比较缺乏定量化的实证研究。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研究区域城市品牌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另一方面,结合定性分析,深化城市品牌的研究,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使复杂的多维问题的城市品牌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比较准确地把握区域城市发展的特点。因此,通过各个城市的指标表现,管理者就可以比较全面的跟踪监控城市品牌的建设进程,同时可以判断分析城市品牌结构的区域类型和特征,进而对相关城市品牌进行有效评价。

三、区域城市品牌结构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略去具体指标数据表。因为我们是对城市品牌进行结构分析,所以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来研究品牌结构。聚类分析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性较大。这里应用SPSS系统聚类Q型聚类对广东省21个地级城市品牌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个体距离采用使用较广泛的平方欧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Ward法,即离差平方和法。离差平方和法聚类的基本原则是:聚类过程中使小类内离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两小类首先合并为一类。聚类的基本过程为:首先各个体自成一类,然后逐渐凝聚为小类。随着小类的不断凝聚,类内的离差平方和必然不断增大。应选择使类内离差平方和增加最小的两类凝聚,直到所有个体合并为一类。同时,由于52项指标数据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异,因而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z值标准化。经过运算,最终形成的聚类分析树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江门、清远、汕头的相似性较高,较早聚成了一类;汕尾、云浮、茂名的相似性较高,较早聚成了一类;韶关、肇庆、河源的相似性较高,较早聚成了一类;湛江、梅州的相似性较高,较早聚成了一类;阳江、潮州、揭阳的相似性较高,较早聚成了一类;惠州、中山、珠海的相似性较高,较早聚成了一类;东莞、广州、佛山、深圳各成一类。当然,这样的结果分类太多,为了清晰、精炼地看出各城市品牌类型,我们确定城市品牌类型为4类,则分类结果(见表2)为:广州、深圳各自成为一类;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5个城市为一类;其余14个城市为一类。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看出,广州和深圳作为副省级城市,各自形成独立的一类城市,品牌实力明显,是珠三角地区的重要核心城市,这也与人们传统上对广深双核心城市地位的认知相符。进一步,如果将分类数目扩大为5,则东莞又可以成为独立一类城市,说明东莞的城市品牌发展也已取得重要的区域地位,其品牌实力已经逐渐接近广州、深圳,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可以说,广莞深城市带已具有强大的品牌实力,区域核心城市带地位十分明显。佛山、珠海、中山、惠州作为一类独立的城市,其品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其余14个城市品牌实力较弱。

图2 广东省城市品牌结构树图

表2 城市品牌分类结果

图3 广东区域城市品牌结构图

通过系统树图分析,广东省城市品牌区域结构十分明显(图3)。可以概括为:广深为区域一线城市,品牌实力雄厚;佛山、中山、东莞、珠海、惠州为区域二线城市,品牌实力较强,其余为区域三线城市,品牌实力偏弱。通过分析城市空间分布,可以发现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品牌实力向外延逐步减弱,直至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地带最弱,这也与广东省区域发展非均衡的特点完全吻合。珠三角地区已逐步形成以广(州)—(东)莞—深(圳)为核心的“A”字形城市带,其品牌实力最强。即以广州、东莞、深圳为东部节点,以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为西部节点,东部以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和广深铁路为主轴,西部主要沿珠江西岸,以105国道、广珠高速公路和广珠轻轨铁路为主轴,形成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城市带。这个城市带向南延伸还有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节点。由此也可以发现,广东省由原来早期的广深双核城市发展结构已逐步演变为呈A字形的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发展结构。其中,东部广莞深城市带发展较为成熟,城市群的空间衔接比较密切,其城市品牌实力也强于西部城市带。其余14个城市中,12个城市分别属于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地带,其品牌实力最弱,其内部各自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均衡。这也说明了广东省区域发展的差距更是城市发展的差距。这些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引领、带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地带发展的重要使命,增强其发展实力对缩小省内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作为珠三角城市,江门和肇庆被归入了品牌实力最弱的一类,与其他珠三角城市形成了明显差距;汕头作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其品牌实力也偏弱。

四、区域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已明确地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东西两翼两个经济带和北部山区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格局。区域内发展差异明显,界限分明。形成这种区域发展格局的外部原因不外乎各地区和城市享有的政策资源不同、地理区位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发展历史不同造成的。其内部原因是在区域发展的本位主义思想影响下,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各自为战、相互竞争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城市之间、区域之间过度关注本地区的发展而缺乏相互协作机制而导致的。这种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为提升城市地位尤其经济地位的竞争、为了更多利用外资的竞争、为确立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竞争等等,其结果是产业和经济资源逐渐向区位和政策资源优越的城市集聚,竞争成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机制。

竞争固然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之一,但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天然存在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内在要求,而且这种合作实际上也一直在进行,只是以前这种合作不是一种主动选择,很多时候是被动、甚至被迫合作,因而在区域和城市之间的合作中总是摩擦和矛盾不断,甚至会经常出现一些人为的障碍和阻力,这种矛盾尤其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一个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协作发展实际是城市发展的天然要求,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环境治理、信息共享、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环境和产业分工发展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内在要求。因此,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确立区域内城市之间健康有序的竞合关系,促进城市间资源和市场共享基础上的竞争,从而增强城市发展实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在一省范围内,由于具备相互协作的强大行政资源,因而具有更加优越和内在的合作基础。基于此,提出如下几点广东省城市品牌发展与提升的策略。

(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引领、聚散的品牌效应

2009年《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颁布实施,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广州正式拥有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效应,立足国内,广州必须要具备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集散功能,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引领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国际,广州必须要更加积极深入参与和融合到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使广州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因此,广州只有具备了“引领、聚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功能,才会真正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效应。

首先,广州要重新明确城市职能。从承担的职能来讲,广州不仅仅是珠三角或南中国发展的核心城市,广州的城市职能必须从国家层面的高度来确立,这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内在要求。从国家发展层面看,珠三角更多承担的是接轨世界、探索世界的任务,是进行局部制度创新的先驱,珠三角今后的发展还要继续为改革开放不断积累经验[11]。因此,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面向世界,广州应该是综合性门户城市,是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是国家对外交流的窗口;面向国内,广州应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重要的制度创新和推广中心。

其次,不断优化和拓展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备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必将承担更多的城市职能,这就要求广州必须有足够的城市发展空间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广州的人均GDP一直处于首位,但其市区土地面积一直比较靠后,到2010年,其城区面积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中依然比较靠后,位于第11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广州确立国家中心城市品牌定位的必然要求。2001年广州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发展战略,2010年,响应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广州又确立了“从拓展到优化提升”的城市空间战略。广州城市空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空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广州具有了更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品牌的影响力,逐步扭转了曾经因其周边珠三角城市迅速崛起而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因此,广州要托起“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大品牌,就必须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充分发挥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一方面,不断接受周边城乡的融入,拓展优化空间结构;同时,其产业发展要逐渐向周边区域渗透,影响和带动周边区域和城市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在优化拓展城市空间资源中,尤其要重视南沙区的发展。南沙是珠三角的地理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广州现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全新的空间资源,要充分认识到南沙的战略价值,充分有效利用其空间资源。

第三,加强腹地城市间的合作。腹地是广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影响力的地理空间资源[12]。广州的城市发展腹地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腹地珠三角九市;第二层次是作为省会城市的直接腹地广东省二十一市,第三层次是战略腹地“泛珠三角”经济区,第四层次是东盟自由贸易区海外腹地。广阔的腹地城市跨越了我国东中西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梯和东南亚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垂直分工的特征鲜明[13]。腹地城市间的合作既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也十分有利于广州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升级,更加有利于拓宽、夯实广州在腹地城市中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巩固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定位。

第四,加强城市协同,构筑现代产业发展增长极。经过多年的城市空间资源优化调整和实施产业转移政策,广州为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必须成为现代产业发展增长极。广州产业发展的方向已经比较明确,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端新型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发展包括金融、教育、科研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要处理好城市间产业发展关系。发展现代产业是广东省既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各市在产业发展中不免会争资源、争政策,产业发展容易出现城市之间的交叉和重复,因此,处理好产业在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实现城市间协同发展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关键之一。另一方面,在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广州面临近邻香港的巨大竞争压力,香港在金融业、总部经济、教育等高端服务业方面已成为了重要的发展集聚地,面临香港的竞争,在吸引和发展高端服务业上广州的品牌影响力偏弱;同时,广州还必须面对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竞争。因此,广州要立足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有效应对外部竞争,通过细化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分工合作为切入口来吸引、壮大现代服务业。同时,面对外部压力,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创造条件、积累资源,逐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第五,强化科技与创新,构筑现代都市文化中心。广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又一直是新思潮、新文化诞生和传播的中心之一,是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广州既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内涵,又富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广州集传统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亚运文化于一身,具有良好的发展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潜质,但从全国,甚至珠三角范围看,其科教和创新能力略显不足,广州尤其缺乏类似深圳华为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影响力是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广州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效应,必须大力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开放包容为特点、具有国际视野高度的现代都市文化,使广州具有独特的现代都市文化魅力,成为面向世界的、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中心,从而从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引领区域发展。

(二)立足城市品牌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的珠三角城市群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经济区九城市已经形成了三个城市经济圈,即“广佛肇”城市圈、“深莞惠”城市圈和“珠中江”城市圈。不断强化三个城市圈内的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各城市圈适度分工,各具特色,加强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最终实现珠三角城市发展的一体化,形成世界级特大城市群应有的城市品牌效应。

在这三个城市经济圈中,“广佛肇”三市分属不同的城市类型,其发展的阶梯性十分明显,因而城市圈内的互补性很强。这个城市圈内还分布有三水、高要、顺德一大批卫星城市,因而形成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样一个结构比较完整合理的城市圈层结构。这个城市圈以广州为核心城市,提升整体品牌实力的关键点是实现广佛同城化,随着广佛同城化的逐步实现,可以对肇庆的发展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极大地提升肇庆的城市实力和影响力,从而十分有利于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品牌实力。但是这个城市圈中的广大区域内部,有相当大的区域是农村,因此,强化区域内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区域内城市化进程是提升广佛肇城市圈整体品牌实力的必然要求。

“深莞惠”城市圈中以深圳为核心城市,城市发展也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其城市品牌实力自深圳、东莞、惠州依次递减,但东莞与惠州为大致相同类型的城市,其品牌实力差距相对广佛肇之间的差距略小。这个城市圈中的深圳是我国重要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实力雄厚,城市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强的城市品牌辐射能力,东莞的品牌实力也仅次于广州和深圳,且东莞市的各建制镇经济发展实力强,产业特色鲜明,同时,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惠州的地理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惠州接受深圳、东莞辐射的能力日益增强。因此,通过“深莞惠”城市圈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深圳为核心城市,加快提升东莞的城市化水平,发展一批小城市,同时以东莞和深圳的发展带动惠州,会相对比较快速的提升三市整体城市品牌实力。

“珠中江”城市圈在珠三角三个城市圈中品牌实力最弱,江门虽处珠三角经济圈,但其品牌实力仅在广东三线城市之列,并且这个城市圈缺乏一个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发展辐射能力的核心城市。没有核心城市,缺少了区域发展的引领者,不利于区域内主导城市品牌的产生和发展,容易导致各城市为争夺区域发展极点而产生过度竞争,破坏彼此间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珠三角三个城市圈中,“珠中江”城市圈还没有形成有序的竞合发展格局,城市结构有待优化。因而,促进核心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优化城市圈结构,是提升“珠中江”城市圈整体品牌实力的关键点。本文的观点是强化珠海中山一体化,大力促进珠海成为这个城市圈的核心城市。虽然从经济总量、人口数量以及地理面积等方面珠海都远远小于中山,但珠海作为国家级的经济发展特区,依然具有较强的城市品牌效应,且珠海在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比较雄厚的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认知度,已成为珠海强有力的品牌形象之一。这个形象非常切合当今和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和主流发展价值观,无论从居住还是投资、旅游的角度看,都具有很强的品牌吸引力和示范效应。同时,将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会极大改善珠海的区位条件,大幅度改善与香港的地理交通条件,其区位条件大致上也会接近深圳,将会获得与深圳发展大致一样的区位优势。因此,珠海具有非常好的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城市的潜质和条件。只要做好产业分工,正确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增强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强化中珠一体化,珠海是可以发展为重要的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之一的。

(三)立足品牌特色,强化三线城市品牌实力

广东三线品牌的城市中12个位于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地带。三线品牌城市由于远离区域发展中心,受制于较差的区位条件,其品牌影响力较弱,不能像珠三角区域的城市一样能够获得对投资、旅游、居住等方面综合性的品牌吸引力,因此,三线城市通过识别自己在区域城市品牌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积极响应核心区域和周边经济区域的发展,选择和培育最有潜力的城市品牌要素,在某一个方面获得突破性或显著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特色品牌,最终以品牌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品牌效应。

云浮、清远两市紧邻珠三角经济区,随着通道建设的完善,珠三角地区2小时生活圈的形成将更进一步拉近两市与珠三角城市间的距离,云浮与清远要充分利用珠三角经济区的辐射效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挥珠三角“后花园”效应,争取积极全面融入珠三角经济区以提升城市品牌实力。

湛江、阳江、茂名处于西部沿海地带,其西面是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北部湾经济区,东部为珠三角经济区。湛江等三市正好位于连接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的枢纽地带。因此,湛江、阳江、茂名三市要立足自身的发展基础,一方面要紧密联系珠三角经济区,另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湛江等三市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两大经济区的辐射效应,与两大经济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来提升城市品牌实力。

揭阳、潮州、汕头、汕尾等城市地处东翼地带,成为了连接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枢纽。但是,东翼城市除汕尾外,其余三市离珠三角地区较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接近,其中,汕头本身就是“海西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因此,积极响应海西区的发展,加强与海西区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开展相互间的产业整合,实现结构互补和产业链的相互延伸,在产业转移、引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等等应该是东翼城市的重要发展策略。因而,东翼城市既要有效利用省内发展力量,又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参与区域共建,以此来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步实现城市品牌实力的提升。

韶关、河源、梅州三市位于北部山区,是连接泛珠三角合作区的枢纽地带,地处珠江水系上游,其生态地位至关重要,对整个泛珠三角区域都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这三个城市的品牌特色应该集中体现在对北部山区地带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上,因而,三市应把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环保品牌形象作为提升城市品牌实力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两方面,一是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合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有效、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机制;二是着力于山区特点,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生态环保产业。

注释:

[1]菲利普科特勒.地方营销:城市、区域和国家如何吸引投资、产业和旅游[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 Kotler Philip and Gertner David. 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02, 9(4-5):249-261.

[3]西蒙·安霍特.如何打造区域品牌[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4]郝胜宇,白长虹.顾客视角城市品牌概念模型探析[J].城市问题,2008(5):16-22.

[5]郝胜宇,白长虹.从顾客视角建设城市品牌[J].城市发展研究,2008(1):60-68.

[6]张玮,伍青生.长三角城市品牌定位研究——以吸引旅游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08(3):92-97.

[7]张玮,伍青生.长三角城市品牌定位研究——以吸引投资为例[J].经济管理,2008(10):53-59.

[8]许峰,贺震,秦晓楠.区域城市品牌结构识别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5):82-88.

[9]西蒙·安浩.铸造国家、城市和地区品牌:竞争优势识别系统[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55-59.

[10]范小军,城市品牌塑造机理——成就卓越城市品牌的原理和方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1]杨保军,彭晓雷,赵群毅,张菁.国家视野下的广州城市定位[J].城市规划,2010(3):25-31.

[12]左正.广州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及拓展战略腹地的构想[J].城市观察,2009(2):33-48.

[13]孔凡娥,周春山.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4):7-12.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Urban Branding Structure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Qi Mingde

There exis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and justified 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in the same region. Urban br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preference for intercity competitions. Its development needs extensive marketing and soli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dministrator’s perspective and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21 prefectu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aper sets up an appraisal index system of urban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 branding structure of cities on different hierarchy within the region.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strategies for benig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city marketing; city branding; branding structure; regional development

book=144,ebook=146

F299.23

10.3969/j.issn.1674-7178.2012.06.014

祁明德,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营销,区域发展管理。

(责任编辑:卢小文)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城市品牌研究:理论构建与应用对策”(课题编号:11Y3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珠三角广州区域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分割区域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