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路
——以重庆为例

2012-08-16

城市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区位区县

◎ 李 林

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路
——以重庆为例

◎ 李 林

对研究样本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紧密相关;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但这一特征有逐步缓解的态势。基于此,应在发展理念、政策引导和行业分工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服务业 空间集聚 对策

产业集聚已经被认为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也被看作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在工业或制造业领域。传统的服务理论认为:受服务产品在生产、交换及消费在时空上的同一性影响,最终使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因此,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是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手段对服务业的不断改造和完善,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网络化服务和虚拟空间服务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区域集聚程度会不断增加。

但在实际上,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每一个地区并没有均等的条件。对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发展制造业,完成推进当地工业化、迅速积累原始资本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幅提升,这为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因此,采用必要的方法对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服务业集聚的模式,对服务业逐步走向集聚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现象可追溯到100多年前,当时韦伯和马歇尔曾对其进行过讨论。在1957年第三次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Colin·Clank)首次提出以“服务性产业”来代替费雪提出的“第三产业”。而后,新经济地理学开创者Paul R. Krugman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有比制造业更为明显的集中趋势[1]。随后,Heskett(1987)认为,造成服务业集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互补共生,只有单一类型服务业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服务业集聚在一起,才能完成其服务的最终目的[2]。Senn(1993)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聚,一方面是因为位置上靠近可以使服务企业之间便利地享受相互间的服务,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3]。Keeble和Nacham(2001)指出,大中小型专业性咨询机构均倾向于集聚在大都市,主要是比较看重集聚区提供的全球网络机会、适应外界变化的外部联系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网络[4]。Naresh(2003)随后指出,服务业集聚是动态发展的,由此产生的积极效果并不会无限期地持续存在,到了一定的临界点就会成熟,这时集聚区内的拥挤和竞争现象会加剧,集聚区内企业的进入和成长速度会降低,最终会导致集聚的衰落[5]。

从我国学界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看,马风华和刘俊(2006)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的集聚程度是呈现增长趋势,且有向制造业密集的地区集中的态势[6]。随后胡霞(2006)在其论文《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指出,经济集聚程度和城市区位会对服务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7]。另外,针对某一个特定地区,专门研究服务业集聚情况的文献也逐渐多起来了,如李慧中等(2007)从服务业产值、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的角度,基于功能性划分的服务业部门对长三角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服务业部门在结构演进中并非平行发展,在空间中并非均质存在,空间组织架构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8]。胡晓鹏等(2008)以长三角25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对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趋势进行研究,并指出上海、浙江和江苏集聚模式存在明显差异[9]。杨向阳等(2009)同样是针对长三角地区1978-2006年服务业现状,实证分析得出了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10]。

二、区域层级划分与服务业发展特征

服务业的扩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许多国际性城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最快的部门。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定位不同,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在服务业发展的定位上各有侧重,在发展速度上也不均衡。为此,应首先依据城市经济总量进行层级划分,然后进一步观察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剖析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征。

(一)样本选择

受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份额持续上升,短期不会降低。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优势,且内部差距越来越大。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动,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服务业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集聚式发展态势。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把西部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仅对西部地区自身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全国欠发达地区发展服务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大意义。

西部地区包含12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且重庆市是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基于此,本文选择重庆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原因在于,一是重庆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处西部地区中等水平,把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对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二是重庆作为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政策优势明显,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科技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对西部腹地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为显著。

(二)经济层级划分

为便于分析和对比,可按照重庆市各个区县的城市经济总量,将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600亿元以上划分为第一层级,600亿元以下300亿元以上的划分为第二层级,300亿元以下划分为第三层级。由此,将38个区县划分为三个层次。

表1 2011年重庆市各区县GDP占全市比重

第一层级:渝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和万州区。这四个地区在2011年的GDP均超过600亿元,在整个重庆占据绝对地位,四个地区GDP总额占全市的近28%,与其他区县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第二层级:沙坪坝区、涪陵区、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江津区、永川区、长寿区、北碚区和合川区等十区县。这八个区县在2011年的GDP均超过300亿元,每个区县GDP占全市总额均在3%以上。第三层级:包括其余的24个区县,这些区县的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有限。

(三)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测度与特征

1.测度方法

H.Hoyt(1939)指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一个地区因受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影响,有些产业发展得较快、有些产业发展得较慢。发展较快产业的产品除了自给自足外,还能供给附近的其他地区。经济学界为衡量这一特征,常用区位熵来表示。

区位熵(L1)表示城市经济中某一产业的产出中用于向城市域外出口的部分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熵为1,则表示这一行业所有产品都在城市域内消费,没有工人为出口而生产。如果熵为5,则表示这一行业的产品总量是在域内消费类的5倍,所以工人的1/5为本地生产,4/5为出口生产[11]。

由于统计上的困难,这种直接计算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实际的区位熵是使用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全省)的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产品、产业、人口等)占全国(全省)该项指标比重之比。如果区位熵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熵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如果区位熵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

2.服务业区域差异判定

由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可计算得出2007-2011各区县服务业区位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全市38个区县有,仅有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服务业区位熵2007-2011年连续大于1,这与重庆市传统意义上的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和杨家坪四大商圈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其中,渝中区区位熵最大,连续5年在2以上,且五年来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渝中区 “国家中心城市商业形象窗口,西南地区商业商务总部基地,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标志区”的城市定位相符。江北区连续五年服务业区位熵均为1.2以上,且连年上升,这说明江北区的服务业发展很快,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江北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排在第三位的是九龙坡区,近年来九龙坡区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的势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服务业区位熵始终在1以上,并呈现上升趋势。沙坪坝区服务业区位熵连续5年均大于1,但总体趋势呈现递减特征,说明沙坪坝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略有下降。

另外,处于第一层级的渝北区,尽管经济实力在全市排名第一,但服务业只占GDP的34%,同时,渝北区的服务业网点和设施等建设略显滞后,因此,渝北区服务业要接受江北等周边区域的辐射。万州区在2007年和2008年服务业区位熵均大于1,随后3年降到1以下,说明万州区在2007年和2008年服务业不仅能够满足本地的需求,而且还能供给周边地区,但随后的时间万州服务业呈现略有萎缩趋势,接受周边地区的辐射。

表2 重庆市各区县服务业区位熵

图1 部分地区区位熵变动趋势

处于第二层级的涪陵区、南岸区、巴南区、江津区、永川区、长寿区、合川区和北碚区等八个行政区中,同处主城区的南岸、巴南和北碚区位熵均较高,但南岸和巴南总体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而北碚区则略有下降。另外,涪陵、江津、永川、长寿和合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区位熵同样较高,说明通过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这些地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在第三层级的区县中,有4个区县服务业区位熵逐年上升,已经达到1以上,其中大渡口区通过商业设施的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区位熵逐年上升;奉节县、武隆县和巫山县则通过旅游业的带动,使得服务业区位熵上升,对周边区县的辐射作用明显。其余区县服务业的发展有快有慢,但大部分区县服务业均无法满足本地需求,需要接受周边区域的辐射。

三、服务业的动态集聚实证

(一)判别指标

1.集中系数

根据Wagstaff等的研究,衡量产业的集中程度可采用集中系数来测度:

其中eij为j区域i产业的产值,Pj为j区域的人口,Ein为全国(或全省)i产业产值,Pn为全国(全省)总人口。C值越大,表明该地区按人均产值衡量,具有较高的专门化测度;C值越小,说明该地区该部门的专门化测度低;当CCij>1时,表明j区域i产业比较集中。

2.空间基尼系数

对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测算和判定,1991年,克鲁格曼(Krugman,1991)提出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测定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①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G为行业空间基尼系数,Si为i地区某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的比重,Xi为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对所有地区进行加总,就可得出某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同时,按照克鲁格曼的理论,空间基尼系数也可以用产值和增加值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和采用就业人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空间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其值越大,表示该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二)重庆市服务业动态集聚实证

1.服务业集中度估算及分析

从对全市38个区县的服务业集中度分析,CCij在2007年至2011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1以上的区县包括:主城九区、涪陵区和万州区等11个区县。

从图2估算结果看,总体上,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主城九区、涪陵区和万州区等11个地区服务业的集中系数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并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区域看,渝中区服务业集中系数最大,五年均维持在7-8之间;其次为江北区和九龙坡区,五年均维持在3以上;其余的大渡口、南岸、沙坪坝、渝北等4个地区服务业集中系数五年间均在1以上;巴南区服务业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并在2009年上升至1;北碚区服务业系数则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结果与各个区县的发展定位有关,主城九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万州区定位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涪陵区定位为“双百城市(100平方公里建成区,100万常住人口)”,服务业集中度分析与当前重庆市对11个区县的总体定位相一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的主城九区服务业集中程度均较高,而渝中区、江北区、九龙坡和沙坪坝作为重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心,其服务业集中系数明显高于其余区县,从而扩大了重庆市各区县内部服务业集聚的地区差异。这一分析结果表明,自重庆市直辖以来,全市服务业的集中程度在主城区更明显,换言之,相比较周边区县,服务业在主城区更容易集聚起来。

2.空间基尼系数估算及分析

图2 11个行政区服务业集中度变动趋势

图3 近年来重庆市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动趋势

总体上看,从直辖之初的1997年到2010年,重庆市服务业集聚经历了两个阶段。1997年到2003年,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缓慢集聚的态势,说明在这一阶段全市服务业的发展在向某些地区集中;在2004年到2010年,由于各个区县都开始重视并出台相应鼓励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因此全市服务业发展整体上呈现“多点发力”的态势。

分行业看,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大服务业的总体态势与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变动态势大体一致。其中,受近年来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影响,房地产业的集聚程度在三大服务业中一直较大,但整体上有下降趋势,说明重庆市各个区县房地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金融业在整体上空间基尼系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6年之前,空间差异逐步扩大,说明在这一阶段重庆市金融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区县,尤其是渝中区。2006年之后,随着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等地区金融业的飞速发展,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另外,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来看,全市总体水平基本保持平稳,说明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空间上分布基本均匀。

图4 服务业主要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变动趋势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重庆市为样本,利用区位熵、集中系数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三个指标对全市38个区县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各个区县的地区差异。通过分析和判断,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全市38个区县中,目前基本形成以主城九区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分工格局。同时,全市服务业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并逐步向主城九区以及万州和涪陵等城市规模较大的地区集聚。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在主城区更为明显,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在主城区更容易出现。

第二,区域内服务业存在明显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但这一特征随着全市各个区县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和鼓励,非均衡性已有所缓解。另外,重庆市服务业各个行业的集聚程度不同,集聚度最高的是房地产业,其次为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厅业、批发零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也很高。

第三,造成地区间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区域内部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从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实证分析可得出判断,服务业的集聚与地区经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紧密相关;另外,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与城市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与城市的产业结构之间也存在高度相关性。

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市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集聚式发展阶段,但现代服务业的合理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因此,进一步优化全市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和内部行业结构,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同时,本文基于重庆市服务业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全国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具体而言,要促进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过程中,摒弃以往“重工轻商”、“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发展理念,把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布局的前置条件,预留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空间。

二是加大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出台针对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投资方面的政策,如现代商业中心区开发、重点特色街区、会展中心、重点专业市场、工业楼宇等发展建设等方面,要制定配套政策;针对研发、科技服务、带有公益性、共享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及营运业主,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等等。

三是建立各个层级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第一层级城市由于在地理位置、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优势,打造服务业集聚区显得更为容易。因此应结合第一层级城市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基础,通过打造信息与服务外包、科技研发、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自身集聚辐射能级。第二层级城市则应重点促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会展、文化产业等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而第三层级的城市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等服务业形态。通过三个层级城市之间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共同打造分工明确、相辅相成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注释:

①空间基尼系数大于0并不一定表明有集群现象存在,因为它没有考虑企业规模的差异。举例而言,如果一个地区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有可能就会造成该地区在该产业上有较高的基尼系数,但实际上并无明显的集群现象出现。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地理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跨产业比较上的误差。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产业组织状况及区域差异,因此在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时往往含有虚假成分。

[1]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Heskett J L. Lessons in the service sector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65: 118-126.

[3]Senn, Lanfranco,Service activities’ urban hierarchy and cumulative growth[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Apr, 1993.

[4]Keeble And Nachum. 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 small consultancies, 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 [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2, 27(1): 67-90.

[5]Naresh P, Gary C. The benefi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sights from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t three loc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 2003,7(3): 230-245.

[6]马风华,刘俊.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6(23):10-13.

[7]胡霞.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7(5):44-50.

[8]李慧中,王海文.结构演进、空间布局与服务业的发展——来自长三角的经验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9-66.

[9]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形成模式:长三角例证[J].改革,2008(9):81-88.

[10]杨向阳,童馨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9-64.

[1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Li Lin

Through the empirical sample studies of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interrelations could be found between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scale of regional economic, though not very closely related; the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 disproportionately, but with a declining trend.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progressively advance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improvements could be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philosophy, policy guidance and division of labor.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countermeasures

book=114,ebook=116

F719.9

10.3969/j.issn.1674-7178.2012.06.011

李林,重庆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技术经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卢小文)

2012年重庆市软科学项目。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区位区县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地理区位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