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过程研究文献综述*

2012-08-15

关键词:句法译者语义

陶 然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翻译”的定义有很多,对“翻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也有很多。根据Bell在《翻译与翻译过程》(Translation and Traslating)中的分类,翻译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规定性的”和“描述性的”[1]10-12。其中“规定性的”研究以泰勒(Ttyler)为代 表。他 的《论 翻 译 的 原 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设定了基本的原则。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和卡特福特(Catford)开始了翻译的描述性研究的探索。之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规定性的研究转为描述性的研究。在结合了心理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之后,描述性的翻译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成为目前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过程研究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翻译过程研究分类

翻译过程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中有三类是代表性的研究: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如Holmes;基于心理学的研 究,如Bell;基 于 认 知 科 学 的 研 究,如Mandelblit。实证研究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主要使用有声思维法(TAPs)进行研究。Silvia Bernardini指出,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对象主要有翻译策略、注意单元、过程的自动性和影响因素[2]。其中,翻译策略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类型主要有比较性研究和非比较性研究。比较性研究包括比较两类人对同一翻译任务使用策略的比较性研究和比较一类人对不同翻译任务使用策略的比较性研究。其中,以前者,即对职业译者和非职业译者或职业译者和语言学习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的研究居多。研究的学者包括Krings、Gerloff等。

二、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综述

(一)基于语言学的研究

在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书中,Holmes基于诗歌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模式和方法。他认为,文本既是连续的也是结构的,并提出文本的翻译也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在连续的层次上,译者逐句地翻译;而在结构的层次上,译者会从原语文本中抽象出一个心理概念,或者说一个映射,然后用它作为衡量译语文本的一般准则,这就是原语映射(source text map)。Holmes认为译者还会基于大量对译文的选择而形成第二个映射,并且使用这个映射作为对自己翻译的评价,这叫做目标语映射(target-text map)。他把自己的翻译模式归结为“两个层次,两个映射模式”。另外他还介绍了三个规则:派生规则、相关原则和投射规则。派生规则决定了从原语文本中抽象出原语文本的映射方法,即生成心理概念的过程;相关原则决定了译者从原语映射中生成目标语映射的方法,也就是选择的过程。投射规则决定了译者用目标语的映射构建目标语文本的方法,即为投射的过程。他认为使用相关原则,并从原语映射中生成目标语映射的过程是翻译实践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值得我们特别关注[3]。

(二)基于心理学的研究

在《翻译和翻译过程》这本书中,Bell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分析和合成,每个部分又被细分为三个阶段:句法、语义和语用操作。句法操作、语义操作和语用分析的任务是分别从这三个阶段的信息中生成结构、内容和目的。他强调这个过程不是直线的而是混合的,这就意味着一个阶段的分析或者合成不必在下一个阶段之前完成,且校正是允许的。也就是说,虽然翻译的起点是分析终点是合成,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在分析和合成之间来回往复。

Bell指出,翻译第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阅读文本。阅读文本需要一个视觉单词辨认系统,它能把视觉的刺激转化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被理解为一串不连续的符号。这个初始阶段很短,却为分析阶段提供了信息输入,然后句子就进入了句法分析阶段,即解构的过程。

在解构的过程中,译者会经过常用词汇存储(the frequent lexis store,FLS)、常 用 结 构 存 储(the frequent structure store,FSS)、句法分析器(parser)和 词 汇 搜 索 机 制(lexical search mechanism)四个阶段。在句法分析完成以后,句子就被解构成为句法结构,句法分析阶段输出的就是句法结构,它主要包括像“主—谓—宾”这样按顺序排列的结构。这些结构有它们的短语结构和填充在其中的词汇,带着这些信息,翻译过程进入下一个阶段——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概念复原,它的作用是从句法结构中获得内容。它分析出句子是关于什么的、表现了什么、参与者和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概念意义、语义学上的意义和命题的内容。接着,分析过程进入语用阶段。语用分析阶段有两个作用:分离出主题结构和提供主题结构的语域分析。前者与主题有关,关注的是信息分布以及这种分布的顺序是有标记的还是未标记的。后者与语域有关。基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Bell给出了语域的三 个 参 数:要 旨(tenor)、形 式(mode)和 域(domain)。Bell还指出,从话语的域中读者可以推测出目的或行事力。以上内容里现有信息一起能够暗示言语行为。

在以上三个阶段分析完成后,句子在译者的大脑中就变成了非语言的语义表征,它包括句子结构命题内容、主题结构、语域特征、行事力和言语行为。非语言的语义表征被概念组织器和计划器吸收。

Bell认为,翻译就是翻译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的过程。当语义表征生成后,翻译过程就进入了合成阶段。这个阶段也有三个步骤:语用、语义和句法操作。语用合成需要处理原文本的目的、原文本的主题结构和原文本的风格三个问题。在这步骤中,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目的、主题结构、话语参数、要旨和域的映射。语义合成从语用合成阶段接受到行事力即目的的指示,并创造出可以承载命题内容的结构,并且生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命题来传递到下一个合成阶段——句法合成。句法合成接受来自意义合成阶段的输入后,会首先在FLS搜索,找到合适的词汇项,并在FSS中核查,找到能代表命题句子类型。如果在FSS中没有可以获取的句子结构,在上一个阶段所生成的命题就进入句法分析器(parser),在这个步骤中它起到句法合成的作用。Bell没有讨论在FLS中如果没有搜索到合适的词汇项将会发生什么。也没有说明在此种情况下译者将会做什么。通常情况下,译者会回到FLS或者FSS中使用相似的单词来阐释这个单词或者改变句子结构。也许这是一个翻译技巧的问题而不是翻译过程。Bell指出,翻译的最后一步是使用书写系统用目标语完成一个一串符号构成的句子[1]44-60。

(三)基于认知科学的研究

Fauconnier的学生M andelblit在他博士论文Grammatical B lending: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中指出了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概念混合。根据概念混合理论,翻译的过程主要有两个主要阶段:解混合和重混合[4]。Mondelbit认为:“翻译的过程首先需要一个有意识的解混合的操作,也就是把原语的句子解混合成它的概念的和语言的输入结构,这就是解释的过程。然后需要一个重混合的操作,把这些输入结构重混合成目标语的结构,这是生成的过程。”在他看来实际使用的句子是认知事件和句法混合的结果,因此,生成的过程是混合认知事件和句法的过程,而解释的过程就是解混合认知事件和句法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由两个操作构成的:一是对原语句子的解释,或者说是解混合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翻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句子解混合成原语的认知事件和句法;另一个是目标语文本的生成,或者说是重混合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翻译者在目标语中混合认知事件和句法。他同时指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会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往返反复[4]。

(四)三种理论研究的比较

1.三个重要概念的比较。比较这三个理论,笔者发现了三个重要的概念:Holmes理论里的“map”(映 射),Bell理 论 里 的“semantic representation”(语义表征)和Mandelblit理论里的“conceived event”(认知事件)。笔者认为,这三个概念有其相似之处。Holmes认为映射是从文本中生成的。Bell认为语义表征也是在分析之后从句子中生成的。Mandelblit认为认知事件是与语言结构一起本来就在一个句子里,是句子的一个组成成分。Holmes认为,原语文本中的映射与目标语中的映射是不一样的。原语映射是从原文文本的实际句子中抽象出来的,目标语映射是基于大量对翻译的选择作为评价目标语译文的标准发展来的,它是静止的。M andelblit认为,译者从句子中所解混合出的认知事件与作者写作时想要传达的认知事件是一样的。认知事件是和句法一起从句子中生成的两个成分,它也是静止的。Bell认为,语义表征是分析的终点和合成的起点。语义表征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中产生的,并且为句法、语义、语用的合成提供了资料。它在翻译过程中是动态的。“映射”、“语义表征”和“认知事件”都是以非语言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在这些翻译理论家看来,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或者某物是以非语言的形式存在着。在Mandelblit看 来,它 是 一个 成 分,在 看Holmes和Bell看来它是一个阶段。

2.翻译单位和翻译起、终点的比较。对Mandelblit来说,句子是翻译的单位。原语中的句子是认知事件和句法的混合体,对句子的翻译就是解混合的过程。因此,翻译的起点是认知事件和原语的句法。译者通过把认知事件和目标语的句法混合而生成翻译,即终点。在Holmes看来,文本是主要的翻译单位。原语文本是起点,目标语文本是终点。逐句的翻译与映射无关。在Bell看来,分句是主要的翻译单位,但是他也考虑了文本中的一些条件,起点是视觉单词辨认系统,终点是书写系统。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比较。M andelblit讨论的是没有语境的句子。Holmes考虑到了翻译文本过程中的语言学、文学、社会文化的因素。Bell在文本的语境中讨论分句。Holmes以一首法语诗歌翻译成英语为例,使用了内省法,研究了翻译的过程。Mandelblit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语法混合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是简化形式的英语施动句翻译成希伯来语。Bell的设想是基于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关于实时自然语言加工的学说,并且通过把一首法语诗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来证明自己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

三、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综述

与翻译理论研究者相比,实证研究者对实际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有声思维法(TAPs)。

自1986年西方学者奎因斯(Krings)进行了第一例翻译研究的个案研究(“Was in den K pfen vonǜbersetzern vorgeh t”译者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实证研究已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5]。一些研究人员做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例如,德语和英语(Lörscher)、芬兰语和英 语(Tirkkonen-Condit、Jääskeläinen)、瑞典语和法语(Jonnason)、挪威语和法语(Antin Fougner Rydning)。Rydning认为翻译过程有三个阶段:文本占用、意义转移和为解决方案论证[6]。

(一)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对象

Silvia Bernardini认为,翻译过程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翻译策略、注意单元、过程的自动性和影响因素[2]。李德超将其归纳为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翻译述要和翻译方式[7]。

在大部分的研究中,翻译策略被看作类似于翻译过程。也就是说,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对翻译策略的研究。

Löscher将翻译策略定义为:一个人在把一个文本片段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潜意识的过程。在Löscher看来,每一个策略都是由一系列的核心元素组成的,这些核心元素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翻译的过程相应地也是由一系列的策略所组成,这些策略也能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8]。

Bernardini讨论了Löscher关于翻译策略的定义。她认为,第一,Löscher强调了问题导向。也就是说,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问题促使译者使用翻译策略。第二,这个过程强调了译者的意识在确定这个问题中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只有译者意识到的问题才是翻译的问题,也只有这些问题才是需要用翻译策略去解决的对象[2]。

Jääskelöinen也讨论了Löscher关于翻译策略的定义,并且指出Löscher的定义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潜意识这三个评价标准。她认为问题导向和潜意识这两个评价标准是有问题的。其一,对于问题导向这一评价标准,她提出,运用策略的行为也会在译者没有处理问题的时候发生,例如,当译者做了一个没有疑问的决定时;其二,对于潜意识的评价标准,她认为,即使一些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也不一定意味着这些过程是不能被研究的。虽然无意识的过程不能通过口语报告的方法来研究,但是它能够通过观察行为来研究。这就意味着没有疑问的决定和无意识的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策略。Jääskeläinen总结说:“在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中,我们需要把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诸如,口语报告、已被翻译出的内容、行为观察等。”她把翻译策略的特征概括如下:它们是译者为了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翻译情境所决定的目标而使用的一套规则或者说原则[9]。Jääskeläinen进一步提出,策略指的不仅是解决问题,还有为了达到目标所做的计划和计划以最佳方式达到目标的技术。她把翻译策略分为整体策略和局部策略。前者指的是译者翻译总的原则和偏好的行为模式,译者在翻译初始阶段对于在目标语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和目标语读者的需要所做的判断。后者指的是与译者解决问题、做出判断有关的一些具体的行为,例如,在翻译具体的词汇项时译者所做的较低层次的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行为[10]。

Krings将翻译策略分为:理解,包括推理和使用参考资料;对等检索,尤其是针对语内的和跨语言的联系;对等监控,例如比较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决策判断,就是在两个对等的解决办法中做出选择;简化,例如,针对有标记的或隐喻性的文本部分[11]。

Gerloff对翻译策略做了更复杂的分类,将其分为问题识别、语言学分析、储存和检索、总体搜索和选择、文本推理和思考、文本语境化和任务监控[12]。

Lauffer指出,翻译过程能够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策略:理解和推理、搜索、校正。这些策略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和明确,它们之间有重叠,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会反复出现。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推理阶段包含了大量的决策判断。搜索阶段,译者利用包括字典、网络、数据库、同事建议等大量的资源来寻找单词、表述、术语、标题和搭配。校核策略包含的阅读和重读文本,比较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准确性和地道的表述,核实和改变词汇选择,调整语法结构,改变单词顺序,校正句法和改善文本整体的流畅连贯[13]。

(二)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类型

使用TAPs法进行的翻译策略的研究可分为两类:比较性研究和非比较性研究。Krings、Gerloff和Jensen等做了非比较性研究。Séguinot、Jäskeläinen、Gerloff、Fraser和Löscher做了比较性研究。Löscher、Gerloff和Fraser对比了两组人对同一个翻译任务不同的表现。Séguinot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进行了比较。Jääskeläinen对不同的翻译任务进行了比较。

Gerloff指出,与职业译员相比,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常‘卡在’较小的语言单位和较低的处理层次上”[14]。

Séguinot指出,母语者将外语翻译成母语时表现出更有效地使用监控和校正策略,并且更多地考虑文本层次的翻译,而非母语者在翻译过程中则似乎更依赖于已学到的规则,并更多地考虑词汇层次的翻译[15]。

Séguinot在研究中以两个专业译者为研究对象。因此,她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典型的专业译者所使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人际策略、搜索策略、推理策略和监控策略[16]。

Fraser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职业译员翻译时并不纠缠于单个的难点,而着重于诸如译文的读者类型、源语文本的体裁和目标语文本的体裁之间是否在功能和文体上相当这些更为宏观的问题[7]。

基于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的划分,Jäskeläinen给出了关于职业译者和非职业译者区别的两个假说:其一,有证据表明,在非职业译者的翻译过程中总体策略要么是缺席的要么是不一致的,而专业译者或半专业译者的翻译过程从总体策略的角度来说是连贯和一致的,也就是说,职业译者拥有自己个人的翻译风格;其二,有可能涉及到更具体的问题解决和决策判断的策略,例如,局部策略、成功的翻译过程、不成功的翻译过程,三者之间有相当多的不同。这些不同与其说是本质的不同,不如说是策略分配的不同,也就是说,成功的译者可能更频繁地使用某些类型的策略。

Löscher也发现职业译员的翻译策略与语言学习者的翻译策略大不相同,具体表现在职业译员主要是检查译文文本,观察译文的风格和文本类型在目标语系统中的适宜性,而语言学习者则只着重于是否解决了翻译中的词汇或句法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到译文作为一个整体而应具有的语篇特征。这往往导致语言学习者的译作“不完整和难以接受”,且与目标语中正常的文本制作标准大相径庭[17]。

Löscher比较了职业译者和非职业译者所采用的策略。他指出,两组人员在使用策略的分布和频度上有显著的差别。差别方法导向,即非职业译员的翻译策略注重形式;而职业译员则更注重内容、翻译单位的大小、监控目标文本的次数和对风格和类型是否恰当。因此,职业译者都更优于非职业译者[18]。

四、结语

翻译过程的理论研究是抽象的,是研究人员基于内省法提出的,没有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考察了实际的翻译过程,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如果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是更好的研究翻译过程的方法,即在基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翻译理论框架下,做翻译过程的定量或定性分析。这可以让我们证实、校正甚至驳斥翻译过程理论中的内容,丰富我们关于翻译认知过程的认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今后,笔者将尝试用Bell的理论为框架,结合TAPs研究人员获得的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结论对句子翻译的认知过程展开研究。

[1]Bell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Silvia Bemardini.Think-aloud Protocol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Methodological Aspects[J].Think-aloud Protocds,1993(3):1-21

[3]Holmes J 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t 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Rodopi,1988:205-209

[4]Mandelblit N.Grammatical Blending:Creative and Sch ematic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D].San Diego:UC San Diego,1997

[5]苗菊.西方翻译实证研究二十年(1986—2006)[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45-48

[6]道客巴巴网.TAPs(think-aloud-protocols)—A Useful Method in Th row ing Light o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B/OL].(2012-04-10)[2012-10-25].h ttp:∥w w w.doc88.com/P938700507664.htm l

[7]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翻译[J].中国翻译,2005(1):29-34

[8]Löscher W.Translation Performance,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 Psych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M].Tǜbingen:Gunter Narr,1991:156-159

[9]Jääskeläinen.Em 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M].Tǜ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91:89-92

[10]Sonja Tivkkonen-Condit,John Laffling.Recent Trendsin Empirical Translation Research[M].Joensuu:Universi ty of Joensuu,Faculty of Arts,1993:341-348

[11]Krings H P.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dvanced German Learners of French(L2)[M].Tǜbingen:Narr,1986:263-276

[12]Gerloff P.Second Language Learners’Reports on the Interpretive Process[M].Tǜ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86:243-262

[13]Sabine Lauffer.The Translation Process:an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Methodology[D].York:York University,2002

[14]Pamela Ann Gerloff.From French to English:A Look a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Students,Bilinguals and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D].Cambridge City:Harvard Graduate Schod of Education,1988

[15]Sonja Tirkkonen-Condit.Em 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Achievements,Prospects and Some Pibfalls[M].Tǜbingen:Gunter Narr,1991:79-88

[16]Candace Séguinot.Some Though ts about the Thinkaloud Protocols[J].Target,1996(1):75-95

[17]Y Gam bier,Tommola.Translation and Know ledge[C].Kent: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3:283-291

[18]Löscher W.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ocesses[J].Meta,1996(1):68-89

猜你喜欢

句法译者语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