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空间活力的比较建筑学方法研究
2012-08-15朱玥
朱玥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0 引言
比较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常常被运用于两个或多个符合可比原则的建筑事件当中。笔者先后对武昌首义广场和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进行考察,发现这两个广场无论在空间体系、类别还是在结构体系中都具有共同点;但是两个广场空间活力给人的直观感受却大不一样。于是笔者对这两个互不影响的广场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多方把握两个广场的异同特征,探寻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
1 两个广场的共同特征
1.1 广场的空间体系
武昌首义广场是一个环拥黄鹤楼、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以及蛇山、紫阳湖公园等众多城市地标于一体的城市核心;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自19世纪以来就是城市规划的心脏。这两个广场都是城市核心区的广场,是空间尺度较大,功能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在广场四周布置重要的建筑物,可以使其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核心。
1.2 广场类别
这两个广场都是重要的文化广场。它们向人们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是提供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场所,犹如城市的“会客厅”。城市文化广场集合当地历史、文化,并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保留、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达到了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
武昌首义广场是位于武昌文化的中心所在地,它紧邻红楼、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和湖北剧院在内的重要文化建筑,它担任展示武汉历史文化的重任;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占据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它包括不少于四个世界级的文化机构:国立博物馆、市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和音乐厅,它是阿姆斯特丹的文化架构的中心。
1.3 广场的结构体系
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两个广场均出现被道路分隔的南北两个板块的纵向式布局。武昌首义广场分别经过2005年,2007年,2009年的改建扩建,最终呈现出来的广场被彭刘杨路分隔成南北两部分;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经过1999年的重建,广场也被道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2 两个广场的殊异性
2.1 广场与周边环境的衔接方式
两个广场分别与周边环境衔接方式不同。武昌首义广场与周边环境的衔接多是单向的、过于形式化的。首义广场总体布局强调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由于广场规划强调轴线,强调建筑实体的地位,塑造庄严肃穆的序列,轴线两边往往呈对称布置,而红楼和辛亥革命博物馆笔直落在南北轴线上,湖北剧院落在东西轴线上,象征性手法的设计大量的运用于整个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设计是自上而下的,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故衔接处略显生硬。比如红楼的主入口广场过于狭小,且正前方不远处的孙中山铜像将入口空间限定在更小的范围内,以至于在孙中山铜像前合影的人与进入红楼参观排队的人常常混杂在一起,同时还影响了东西方向的人行交通。又比如新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的正入口广场过于宽阔,大尺度的广场缺少设计细节,功能过于单调,空间缺少层次,广场入口与紧邻的车行道衔接的边界生硬直白。
而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与周边环境的衔接多是双向的,自发的。博物馆广场更强调中心的虚空间,建筑围绕其外,整个南北广场被一条带横向条纹的红砖小路贯穿其中,它将三个博物馆及音乐厅联系起来,也是广场中最主要的步行路。广场规划更加活泼自由,国立博物馆及前面的北广场是对称式布局,南广场为大草坪,环形的地下入口、三角形的草坡及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非对称式铺路丰富活跃了空间层次,提供了多种功能的需求,广场与周边环境形成多样的衔接方式;另一方面,广场的规划及新建改建设计也在为与周边环境的产生更好的衔接做出尝试。比如广场西南部建于1895年的市立博物馆,因为正入口被前面的三角形草坡遮挡,于2009年进行改建扩建设计,考虑到建立与广场以及北临的梵高博物馆的新联系,新方案将加建部分紧贴在老馆北面,并将主入口设在北面,保留与原广场联系的同时建立与新一代建筑梵高博物馆的联系。
2.2 广场与使用者的关系
两个广场与使用者建立的关系也存在差异。武昌首义广场与使用者的关系多是单向的,使用者对首义广场更多是敬仰和旁观。一方面,首义广场的文化氛围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广场与使用者的关系,另一方面,首义广场的规划设计缺少人性化的、符合行为心理学的细节,这使得广场上观望的人多,而参与度不高。比如南广场入口处的革命烈士雕塑,庄严肃穆,稍大于人的尺度以紧邻主干道的位置多让人远观,却无法亲近。又如北广场的十八星旗喷泉花坛,由于草坪花坛丛丛簇拥着喷泉,使得人无法接近喷泉,且以人的视角是无法辨认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十八星旗花坛的设计理念。
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与使用者的关系多是双向互动的,使用者直接接触和参与广场活动。使用者能近距离与广场发生互动,这不仅增加了广场空间活跃程度,还激发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北广场的入口处的橙色与白色组成的“I amsterdam”雕塑,不仅具有文字上的意义,且远超人的尺度反倒产生趣味性,人们或者攀爬或者穿越其中,与广场产生良好的互动。北广场中心有一个长椭圆形的人工水池,水池边缘延伸出长短不一的石墩,两侧是悬铃木树阵,场地地面铺着砂砾,水池在炎热的夏季提供了清凉,宜人的环境吸引了很多人在水池旁嬉戏。在寒冷的冬季,水池又成为滑冰的场所,是人们室外活动的好去处。又如,南广场视觉焦点——作为地下超市和地下停车场的入口——三角形草坡,犹如一处没有屋顶的看台,让人们坐着或躺在草坡上,欣赏广场和周围的城市的景致。广场东部的运动场地的滑板坡道和篮球场每天聚集了大量热爱运动的人。露天表演场地则常年吸引人们驻足观看。
3 结语
根据对武昌首义广场与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影响广场空间活力因素在于:广场与周边环境衔接的方式以及广场与使用者的关系。当广场与周边的环境及使用者建立起多样化的、双向的、积极的联系时,广场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使用者更愿意亲近广场,自发的参与活动,与广场产生良性互动,广场的氛围会更加活跃,广场的空间活力能够更好的体现。
[1]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邹静婧.波茨坦广场与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城市设计比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 高 峰.界面与人的行为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5] 陈宏玲.城市广场环境对游人行为心理的影响及其人性化设计探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6] 孙 亮.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意义之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广场、首义广场认知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 臧 慧.城市广场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的建构[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8] 汤 超.城市广场空间活力构成要素及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9] 吴之凌,宋 洁.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及首义南轴线城市设计[J].新建筑,2011(1):79-82.
[10] 王向荣,林 箐.阿姆斯特丹博物馆[J].景观建筑,2006 (1):95-97.
[11] Amy C.Verel,“Museumplein,Amsterdam,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y Tour”[R].2007.
[12] Andersson,Sven-Ingvar,“Museumplein Amsterdam”[J].Arkitektur:the Swedish review of architecture,2004(4):9-11.
[13] Bouman.Ole,“Museumpark Amsterdam”[J].Archis,1999(8):53-55.
[14] Hauxner,Malene,“Museumplein,Amsterdam”[J].Landskab,2000(9):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