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四合院传统民居的源流
2012-08-15李洁许燕
李洁 许燕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0 引言
中国的民居有数几十种,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分为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庭院式民居、土楼式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和维吾尔族民居七大类,四合院显然属于庭院式民居中的一个小类。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我来简要介绍一下我生活过的地方——四合院。
四合院是庭院式民居中的一个典型,而其中四合院又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四合院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周,陕西发现的四合院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为规整的四合院,至今有着3 000多年的历史。经过汉、唐的发展,到了元朝,四合院已经逐渐成熟。作为中国的民居,四合院秉承着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家族制、宗法观念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而北京四合院的大规模兴建始于元朝。元朝定都北京,并且大规模的兴建都城,总体的规划理念是一种“街坊式”的规划设计理念。北京四合院随着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的建设同时出现了。
北京城的棋盘式布局是中国古代“里坊制度”的形态遗存与体现,建设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对于王城的规定,宫城居中,城中主要道路垂直布局,道路之间呈十字相交,由于主要道路和巷多为南北布局,胡同就为东西的布置,民居就散布在宁静的胡同里,这样更有利于住宅坐北朝南,以北房为上房的格局。北京四合院在明清大量建设,成为了北京人们的普遍居所。
四合院从形制规整,按照位置可分为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后罩房。四合院同样有着等级规定,按照主人的官级高低和贫富贵贱建造四合院,固然,主人的等级越高,院落的形制规模越大。
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的住宅主要为大型院落,普通居民居住的中小型四合院落遍布全城各个角落。最明显的分辨四合院等级标志的便是院落大门。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
1 北京四合院基本格局
不同样式的院门代表居住者的等级、地位和财富的差别。北京四合院大型的府邸大多规模宏大,最大的四合院纵向有七到八进、横向三至四路,基本呈中轴对称布局。到了清朝,造园之风兴盛,在四合院旁侧造私家园林,人造假山水面,亭台楼阁,如位于东城区帽儿胡同清光绪年间的大学士文煜私宅,住宅西侧为一路三进院落,东侧一路住宅院落已经无存,但是中路的花园保存完整。花园内仿苏州狮子林和拙政园建造,园内有凉亭、水榭、游廊、假山、花木等江南园林元素,游廊随假山蜿蜒由南至北,并与东西两路住宅相连。同样,四合院的规制也随着院落大小而变化:小型四合院则只有三间正房、厢房和倒座,没有垂花门和后罩房;有的院落由于胡同间距较小,则省去后罩房;有的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整体院落呈斜向布置,如前门鲜鱼口—草厂地区和后海湾地区。在旧北京外城,就是现在的南城宣武区、崇文区保留的大量四合院多为清末的建筑。
清末商业开始发展,大量的商人积累了财富,在南城兴建大批四合院。南城商人多为新兴市民,财富实力无法同官宦相比,加之新兴市民阶层不为清官式建房规则所限,建造了大批传统宅院样式,但比例尺寸并不十分考究四合院建筑。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来讲究风水和儒家礼教,四合院在建筑中也不例外,它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于中国封建宗教礼制的理解,蕴含着阴阳哲学、尊卑等级的伦理观念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住居观,形成一种属于四合院的文化精神。
2 北京目前的保护现状
目前,北京市政府为了较好的保护明清北京旧城内的胡同民居及历史遗存。就保护范围而言,旧城内文物保护区(包括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建设控制地带)两者之和为23 km2,占整个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7%,基本形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点线面的保护框架,体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就保护内容而言,以往的文物保护以保护宫殿、寺庙等官式建筑为主,目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民居、传统街区等民间建筑为主,两者相互补充,完善了明清北京城的保护内容。
笔者从小居住在前门—鲜鱼口地区,是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于受到原有的三里河走势的影响,这一片胡同肌理因地势而生,呈现不规则网状交错结构,形成弧形、斜向、南北走向三种胡同肌理的形态,而非北京内城胡同纵横垂直交错的棋盘格局,是北京现存胡同肌理中独一无二的。这里过去是北京的外城,居住的基本上是社会中下层百姓,因此四合院的规格都较小,院落规制同样也没有内城四合院那样考究。但是受到胡同肌理的限制,四合院的布局呈现出多变的院落组合,有对接式、并列式、垂直式、错落式,而错落式适应斜向胡同和弯曲胡同以调整住宅用地条件,在此地区最为普遍。同样,这个范围内充满着胡同的生活气息,绿树成荫的胡同里,老人们在胡同两侧纳凉,孩童在胡同中嬉戏玩耍,充满了市井气息。该地区于2007年进行改造,鲜鱼口地区作为前门大街的附属地区被重新规划,居民迁出,打造成商业街。前门东侧路以东地区进行道路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进行改善,房屋按照原工艺、原尺度进行原址重建。同时,规划中规定了容积率,使人们的居住空间相应地进行扩大,拆除了院内私搭乱建,人们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如今走在这片胡同中,仍能感受到儿时的那份气息,充满了市井氛围。
北京的四合院已经成为北京向世界展示的名片,而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无数条胡同伴随着四合院的拆迁而消失,现存的胡同四合院一种命运被冠以保护区的字眼,另一种命运便是继续等待着被拆迁的结果,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历史文物。我们要让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同时,如何保护老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是我们现在应该迫切考虑的问题。我们要的是千年古都,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达、高楼林立的首都。
[1]王 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J].安徽建筑,2005(8):11-12.
[2]李先奎,张晓群.四合院的文化精神[J].古建园林技术,1997(9):35-36.
[3]阮仪三.历史建筑与城市保护的历程[J].时代建筑,2000(3):88.
[4]王 屹.浅析北京民居,略论保护内涵[J].北京规划建设,2003(2):119-121.
[5]业祖润,边志杰,段 炼.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6(4):34.
[6]武 宁.前门地区的胡同四合院[J].archicreation,2007(11):122.
[7]桐嘎拉嘎.北京四合院民居生态性研究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8]刘克功.论北京四合院的人居环境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