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优质交往空间构建初探
2012-08-15袁明霞
袁明霞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0 引言
高校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是一个在特定的场合下构成的交往空间,优质的交往空间为师生游憩逗留、自由交谈、切磋研讨、文化宣传、社交活动等提供了适宜的聚合环境。
但现如今随着高校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交往功能的不断增强,导致了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拥挤、功能序列混乱、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的出现。那么如何去塑造一个优质的交往空间,继而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安全、便捷、舒适、融洽,从而触发更多的、更好的交流。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1 校园道路系统整体设计
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承载的功能不断复杂,校园的路网也随之庞大起来。路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基本的问题是机动车带来的安全问题和重新掌控步行空间用于交谈、游玩、漫步和休憩的交往愿望。因此道路空间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序列,合理的流线系统及服务设施规划会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人员的交流。
校园内的交通大多采取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方式。因此塑造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对创造安全有序的交往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合乎理性的交往空间序列构建
校园内的交往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广场游园和空地上的一条座凳,一片草坪。它们可以说无处不在,且形式丰富多变,如平台、台阶、走廊及交通空间、花园、过渡空间、独立空间等等。
交往空间序列组织既要丰富又要合乎理性,常见的组织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以点线面手法构建交往空间
在很多的高校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构建中,外部交往空间仅仅被看作是校园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切割出来的剩余部分,因此常出现大而空洞或支离破碎的外部空间形态,对师生交往很不利。
因此可以通过点(小型交往空间)、线(交通)、面(公共交往空间)构成控制交往空间形态,从交往空间节点、景观步行轴线、公共活动区域等方面着手,增强外部交往空间环境意识,塑造整体交往空间,并可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形式。
2.2 结合地形组织交往空间
对自然地形特殊的校园空间布局,在构成时应因势利导,对于较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土方调配,充分分析原有的场地地形情况,采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塑造整体空间,并有意识的在地形高差变化处理上寻求一些突破。地面起伏的场地内合理的地形高低变化不仅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还可以产生丰富、有趣、多样的交往空间,如下沉式台阶广场、高低起伏的地坪,还给校园自然优美的环境。
交往空间与自然地形有机结合,平面布局上要注意图案构成和线型设计。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对周围空间场所的渗透和融合。同时注意设置休憩性设施及活动性场地,亭台廊榭、亲水驳岸都是天然去雕饰的交往场所,配以绿化和围合设施,更能吸引人在此逗留。
2.3 留出中心广场与大片绿地作为公共交往空间
中心广场、中心剧场和校园中心绿地常常是一片大尺度的外部交往空间,处于校园的空间序列中,常常称之为高校校园绿地中的“起居室”和“绿肺”。可以提供较大规模的集会演出、毕业典礼或纪念活动,具有强烈的聚合性和领域感,属于外向性公共交往空间,是校园公共活动的中心枢纽。
在空间营造时应允许大量植物和地形穿插到活动场地中来,而不是挡在场地外面,避免交往活动空间的单一枯燥,这样更有利于诱导多样化活动的发生。
这种中心交往空间不仅为大规模的公共活动提供开敞空间,同时还应为小群体活动提供私密性空间。因此应局部设置些小尺度的空间,多为师生考虑一些驻足和停留空间,长凳和座椅应尽可能围绕空间的边缘布置;绿地周围种植有尺度适当的树木,以增添空间的围合感并提供遮蔽。因此在构建时这样的场所才具有领域感,才能留得住人。
2.4 沿休闲步道开辟一些小型逗留广场
因休闲步道具有视觉的可及性和行动的可达性,很多交往活动总是集中在步道区,沿休闲步道开辟一些大小不等的交往活动空间,比如校园内的小型滞留广场可以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小面积、半围合性的场地有利于师生驻足停留、文化交流,还可以设置健身活动设施和娱乐活动设施,增加场所的向心性和活动气氛,并安排舒适的座椅、凉棚、花架。
2.5 延伸分散性私密交往空间
滨水、林带中的步道作为私密性交往空间的纽带,延伸到生活功能区、教学交流区、休闲功能区等区域,增加师生漫步、交谈、休憩的交往愿望。交往空间注重舒适的休憩性设施的设置。
3 交往空间尺度应遵循舒适性原则
交往空间的构成是为交往活动而服务的,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主要依据,注意尺度的把握,避免失去尺度感与领域感的毫无意义的大空间。因此交往空间应注重与周围整体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交往空间本身和谐的比例和尺度也会增加人们交往的舒适度。
3.1 步道尺度
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校园步道系统的主要路宽一般以5 m~6 m为宜,次要路宽3.5 m为宜。目前国外许多校园在教学生活中心区还设置了步行街或步行区,为师生创造一种自由自在的流动交往空间。
校园小径是供师生游憩观赏校园景观的林荫道路,布置时大多宽度为1.5 m,与地形、周围环境统筹规划,线形婉转,宜曲不宜直,路面在颜色、材料、做法、宽窄上力求变化,设计成具有高低起伏的动态游赏观景走廊。当学生在这个空间穿行时,他们在小路上邂逅,进行短暂的攀谈,然后又匆匆离去,有一种穿行的快乐。
3.2 空间分隔与围合尺度
为满足不同交往活动的需要,将空间进行分隔与围合,分隔与围合尺度宜人的空间能形成良好的场所,具体可以采用树丛、绿篱等来划分空间,不同的植物和构筑物分隔空间和创造的领域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庭院围合空间、廊道围合空间等。景观设计上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园手法,让室内空间向户外延伸,起到了增大空间、加大景深的作用。
游园中有了景观亭就有人坐下来闲聊,有了花架就有人看书、下棋,有了一个膜结构、一棵大树就可以限定一定的场所。对于外部空间尺寸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倍~10倍的尺度,这种尺寸是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为准,从而确定交往空间各景物的具体尺度。
大学校园中那些大而空旷的草地,由于缺乏宜人的尺度,常常使空间显得冷漠而无人问津。
4 增加可坐率,完善交往空间休憩环境
室外休憩空间是大学生交往的必要条件。高校校园的休憩活动包括休憩、交流、晨读和学习等,这些活动需要良好的休憩环境,而坐是休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增加可坐率可以使得这些活动得以发生和持续。校园树荫下的椅凳、凉亭,花坛、花丛边的长椅、小凳等的设置,可创造宽敞舒适、方位佳、视野好的环境,近距离接近绿地,吸引、启发学生的交往行为。
同时交往活动的产生也决定了休憩空间的多功能和多层次。如很多高校在教学楼及图书馆附近加入大量的复合空间元素,如交流平台、廊桥、庭院、通廊等,通过软质景观要素及园路、铺装的饰面材料及其质地、纹理和韵律的表现等手段形成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建筑群体的层次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多变。开阔了学生交流、思考、讨论、思辩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 交往空间应具备优质的服务活动设施
优质的服务活动设施指功能完好的、内容造型丰富的、可以使用的垃圾箱、景观灯、标示牌、电话亭等。这些服务设施虽然体量小,但却发挥着画龙点睛、活跃氛围、烘托气氛、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因此优质的服务活动设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交往空间的质量。
6 交往空间构建应包含情感元素
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一个优质的交往空间的构建是需要设计者充分融入使用者的情感,进行人性化设计。比如交往空间无障碍设施的设置,铺地防滑材料的采用,休憩设施的防水、防爆、防锈和便于维修,夜景灯光照明的设计,植物配置注重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无毒无刺等要求,从而促进更多的交往活动发生,激发空间更大的价值。
7 几种利于交往的空间节点构建
7.1 可视空间
可视空间就是视线能够触及或临近人们视线的空间。因此交往空间的布置应考虑可视空间的使用,考虑校园主要人流的方向。不少高校在一些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背后设置休闲空间,主观上是希望形成幽静的环境,但实际却少有人光顾,主要是因为校园交往行为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在交通流线边“临近坐下”是人们最直接的反映。
7.2 步行与逗留空间
步行交通为人进入、离开公共交往空间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凡能形成一定围合、隐蔽、依托的环境,都会使人们渴望在其中逗留。在校园步行系统设计中,应点、线、面结合,将广场、游园、滨水等元素沿步道展开,并适度穿插可穿越的小型滞留广场和景观,以保证步行线路的空间连续。同时步道空间结合逗留空间的穿插、对景和障隔,创造移步换景,具有导向性的游动交往空间。步行与逗留空间可以适量安排舒适的座椅、亭廊、花架等,从而缓和一直向前的心理情绪,使学生有一种穿行逗留其中感受交往的乐趣。
7.3 行为角落空间
根据人们的交往心理现象的边界效应,角落空间往往是交往最多的地方。角落空间常常是尺度偏小的围合私密性的空间,边缘空间。这种空间便于交谈,便于观察,相对安静安全。可以设置宣传栏目和小雕塑,以加强该空间的指向性;设置休憩性设施加强空间的交流性;同时结合考虑植物的选种和配置,铺地的材质、纹样变化来共同塑造行为角落空间的趣味性。
7.4 亲水交往空间
水作为园林的“血脉”,几乎无园不水,校园规划也不例外。对于那些有水资源条件的校园,应给予充分的保护,并注重亲水、近水、观水、戏水的交往空间场所的构建。亲水交往空间构建应将静水和动水结合起来,利用静水的“静”营造静谧、优雅的交往空间,利用动水的“动”营造或流动、或喷涌、或倾泻的活力、变幻的交往空间。注重临水台榭、桥、风雨长廊、纳凉亭的设计,提供可供休闲赏景的交往空间;注重水景的坡岸设计,坡岸类型一般有砌石坡岸、植被坡岸、自然石景驳岸等形式,砌石坡岸常用于喷泉、跌水、戏水等参与性较强的水体,营造开阔性水域,常以硬质平台的形式供师生休憩、赏玩;植被坡岸、自然石景驳岸的塑造常用于静态水面,是一种软性的坡岸,应曲折灵活,切忌“池求其方,岸求其直”,常与各色花草植被、石块相结合,供师生休憩、赏景,达到绝佳的景观效果。临近滨水空间可适量布置一些丰富的小品、灯具、平台,创造生动活跃的亲水交往空间。
7.5 教学研讨空间
校园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园地,这种教学研讨空间常见于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场地等。
学生生活区读书林、教学区英语角、实训场地的教学平台的设置,学生在此空间可以读书、晨练交流、实训演示等。同时将文化作为设计的底蕴,寓教于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绿地中,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的交往行为。
7.6 文化展示空间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交往空间构建时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景观,运用纪念性的雕塑、刻有校友名人的石刻、景墙、廊架、古迹标牌等环境小品展示文化空间,营造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让师生在交往活动中能解读文化,传承文化,光大文化。
8 结语
正确处理好高校校园景观空间与外部交往空间的关系,使校园景观空间实现从满足内部基本功能到激发丰富的外部交流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人、空间、环境的交流对话。
[1]姚 松.校园道路景观规划对交往空间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1(4):70-71.
[2]沈叙元.简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建设的优化原则[J].浙江建筑,2006(11):23.
[3]舒 欣.大学校园休闲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3):9-10.
[4]刘 薏.浅谈大学校园中交往空间的塑造[J].江苏建筑,2011(3):48-50.
[5]陈墨峰.西安市高校室外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6-17.
[6]初 梅.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65-67.
[7]殷 新.固体语言的塑造[J].江苏建筑,2011(9):28-30.
[8]郝占国.西北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学生活空间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