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性谚语的文化认知探析
2012-08-15赵文焕全克林
赵文焕,全克林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英汉隐喻性谚语的文化认知探析
赵文焕,全克林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谚语的形式简洁、寓意深刻,是折射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面镜子,蕴藏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生活经验。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谚语的产生、传播和解读过程中为其注入活力并使之流传久远。本文将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这四个文化认知层面对英汉隐喻性谚语作探析。
谚语;隐喻;文化;认知
谚语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语种和文化中,包括内涵丰富、文词简炼的古训、俗语等。德国语言学家米德(Mieder)认为谚语是以“隐喻性的、固定的和易于记忆”(metaphorical,fixed and memorizable form)的形式代代相传。[1](P3)隐喻性谚语是人类认知行为的产物,是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蕴藏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本文将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这四个文化认知层面对英汉隐喻性谚语进行探析。
一、地域环境
语言在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中,逐渐成为认知世界和阐释理念的工具。从谚语的形成来看,很多是人们从周围常见的物象中引申而来,这是英汉谚语文化认知共性的形成基础。中国的农耕文明绵延了数千年,其传统文化根植于土地之中。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历程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关土地和农耕的经验,并且通过谚语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隐喻性的谚语有:“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燕子来,齐插秧”、“燕子去,稻花香”、“锄头底下看年成,锄头口上出黄金”、“留种如留金,保秧如保命”等。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2](P11)除了英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很大程度上是其航海文明向外拓展的结果,因此其文化中也有着很深的海洋烙印。例如:
1.1 Sailors’fingers must all be fish- hooks.
1.2 Working without a plan is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1.3 What we lost in hake we shall have in herring.
1.4 Who will not be ruled by the rudder must be ruled by the rock.
例1.1的字面意思是“水手指头胜似鱼钩”,喻指在生活中,人要注重利用自身条件发挥其能动性,而不是仅依赖于外在的工具;例1.2意为“工作没有计划,等于航海无罗盘”,喻指计划在工作中能够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例1.3字面意思为“跑掉鳕鱼,可捕鲱鱼”,喻指起初在某一方面失利,最后在另一方面获取成功,与汉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寓意相近。例1.4的字面意思是“行船不靠舵,礁石必难躲”,喻指前进过程中若不能掌控动力和方向会导致失败和厄运。
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气象的观测与总结。有不少反映气象规律的隐喻性谚语流传至今,如:“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小满雨滔滔,芒种似火烧”、“天上云抽丝,有雨在来日”、“腊月南风吹,有雨后边追”、“晚霞烧过天,明朝起青烟”等。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和湿润,天气阴晴多变,这些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1.5 A Scottish mist will wet an Englishman to the skin.
1.6 A rainbow in the morning is the sailor’s warning;a rainbow at night is the sailor’s delight.
1.7 Rain,rain,go to Spain,fair weather come again.
例1.5的字面意思是“苏格兰的薄雾,湿透英格兰人的衣裤”,喻指很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更大事情的发生;例1.6意为“朝出彩虹诫水手,晚出彩虹水手欢”,与汉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相似,都借助普通景物判断天气状况,总结出气象规律,使人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有所参考;例1.7是一句英国童谚,意思是“雨啊雨,到西班牙去,晴朗天气快回来”。这些谚语在不同认知域间通过熟悉的事物创造联系,使各自地域环境特征易于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对其生产和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文化传统
谚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深厚,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久远。我国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列子》等古书里就有“俚谚”的记载;西方稍晚些,如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算起,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3](P1)英汉隐喻性谚语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认知特点。
中国儒家文化的入世观,要求人们重视家庭关系,相应的隐喻性谚语有:“风雨同舟,白头偕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姊妹连肝胆,兄弟同骨肉”、“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浇花要浇根,教子要教心”等,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与教育观念。英国的文化传统崇尚独立自主,也有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与保护,例如:
2.1 Wedlock is a padlock.
2.2 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
2.3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2.4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例2.1意为“婚姻是挂锁”,喻指双方组成家庭就要对彼此承担起责任,这既是束缚也是契约;例2.2意为“英国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在注重个人隐私的社会,家如同城堡那样坚固和隐秘,即便是英国国王,若没得到主人的允许也不得入内;例2.1的意思是“血浓于水”,喻指亲缘关系比其他关系更重要;例2.3的意思是“鸟皆爱其巢”,喻指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与汉谚“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寓意相同。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很多谚语借助文字与书籍流传到后世,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保存和弘扬。南宋罗泌编撰的《路史》中有“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喻指礼物虽然微薄,但表达的情意却很诚挚。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意为“玉可以被摔碎,但其洁白的本质不会改变;竹可以被焚烧掉,其固有的竹节却不会尽毁。”此处“玉”和“竹”喻指高洁本质和不屈气节。英语隐喻性谚语亦有很多出自典籍,例如:
2.5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2.6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2.7 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例2.5出自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意思是“人生皆有潮汐”,喻指人的一生有起有落,要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到来的时机;例2.6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意思是“玫瑰易名,芬芳依旧”,喻指人或事物不管怎样称呼,都不会影响其本质;例2.7出自狄更斯的小说《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字面意思为“最后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喻指使人无法承受的最后一击或最终导致失败的因素。这些源于名家作品的英汉谚语简洁、通俗,反映了世间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因而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中被人们认知和应用。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过受宗教影响的历史时期。佛教和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P2)
汉语中带有佛教色彩的谚语有:“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喻指若要成为得道高僧,先要发菩提心,代众生受无量苦;“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喻指静坐可以返照自心,胜过有心修因而获得的有为果;“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喻指忿怒之心会招致先前功德的毁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喻指每个家庭有各自的难处,每个人也会有各自的苦恼。带有道教色彩的谚语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喻指人们处理事情时有自己的办法,以及拿出各自本领相互竞赛的意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喻指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世界,以厚重的道德来承载万物。
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Shapiro-Wilk法检验正态分布,Levene法检验方差齐性。当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法检验。如数据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对于包含两种处理方式的实验结果,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进行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双侧)。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欧洲自进入中世纪以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对其他各种文化进行整合,进而塑造了基本相同的道德信仰、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谚语多源自基督教的《圣经》,例如:
3.1 Live by the sweat of your brows.
3.2 The right hand does not know what the left hand does.
3.3 Don't hide your light under a bushel.
3.4 Faith can remove mountains.
3.5 As they sow,so let them reap.
例3.1出自《圣经·创世纪》(3:19),字面意思是“汗流满面得以生存”,喻指人在世间生存要靠自己的努力付出;例3.2出自《圣经·马太福音》(6:3),意思是“右手不知左手事”,隐含之意是人做事的态度要谨慎,即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轻易透露;例3.3源于《圣经·马太福音》(5:15)“没有人点亮了灯去放在斗底下,一定是放在灯台上,好照亮全家的人”,隐含之意是人们需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帮助更多人;例3.4的含义是“信仰坚定,高山可移”,源于《圣经·哥林多前书》(13:2),此处的“高山”喻指人生路途上的艰难险阻,需要借助信仰来克服困难,阔步向前;例3.5源于《圣经·加拉太书》(6:7)“你们不要自欺,也不要欺骗上帝。一个人种什么就收什么”,告诫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这一点同佛教“三世因果,循环不失”的因果观有相通之处。除了直接源于《圣经》外,在英语中还有不少跟宗教人物或事务相关的谚语,例如:
3.7 God afflicts those whom He loves.
3.8 Parsons are souls’waggoners.
例3.6意为“过了一天又一天,上帝快给星期天”,指的是懒惰散漫的仆人,心里总想着工作的时间早早过去,休息和领钱的日子快快到来;例3.7的意思是“上帝宠儿多磨难”,喻指只有经历种种困难险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和促进,与中国儒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意思相近;例3.8的意为“牧师是灵魂的驭手”,喻指牧师在教会中肩负着带领和照顾其他基督徒的职责。以上英汉谚语通过已知、具体的事物与抽象、陌生的宗教理念相联系,以隐喻的方式将认知效力传导给世人,从更多层面展现出宗教的文化影响力。
四、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评价事物的规范和道德的标准,同时也更是民族共同性格的基石”。[5](P105)中国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其特点是个人言行谨慎、谦逊,受伦理道德约束,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体现这种价值观念的汉语隐喻性谚语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虚心竹有低头叶”;“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众擎易举,孤掌难鸣”;“天地为大,父母为尊”、“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水涨渡船高,国富家兴旺”、“其渊深者其鱼美,其主贤者其臣惠”等。
西方的价值观念自文艺复兴以来,逐渐摆脱了宗教禁欲主义,形成注重人自身价值的个人主义。这种观念推崇自由和平等,认为人的意志和理性可以把握外在环境,在很多隐喻性谚语中都有所体现,例如:
4.1 No man loves his fetters though made of gold.
4.2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4.3 The more you beat iron,the harder it grows.
4.4 Reason lies between the spur and the bridle.
例4.1的字面意思是“无人爱脚镣,哪怕黄金造”,喻指人们向往自由,不愿受到任何性质的束缚;例4.2的字面意思是“猫儿可以看国王”,喻指身份、地位较低的人,其尊严和权力在他人面前不应受到制约,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例4.3的字面含义是“铁越锤越坚硬”,与汉谚“玉不琢不成器”的寓意相近,都是指人要经受住考验和磨练,才能发掘出自身的价值并锻造为有用的人才;例4.4的字面意思为“理性介于马刺与缰绳之间”,这里的“马刺”(spur)喻指人类的欲望,而“缰绳”(bridle)指约束手段,理性介于两者之间并起到平衡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学者们对古典学术和价值观产生了新的兴趣,追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化,重寻和研究拉丁语的文学、历史与演讲资料,一些源于拉丁语的谚语也融入到英语中,影响并反映了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例如:
4.5 The great fish eat the small.
4.6 Delay breeds danger.
4.7 Through adversity to the stars.
例4.5源于拉丁语“Pisces magni parvulos comedunt”,字面意思是“大鱼吃小鱼”,隐喻人类世界中的生存与竞争的关系。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一步论证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the big fish eat up the small,the fittest survive)的理念;例4.6源于拉丁语“Mora trahit periculum”,字面意思是“延宕孕育危机”,喻指事情被耽搁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例4.7源于拉丁语“Per ardua ad astra”,其含义是“经由逆境,通向群星”,喻指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和荣誉勇敢前行。这条谚语后来被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选作箴言,在二战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以上隐喻性谚语用人们熟悉的概念范畴表达各种价值观念,使不同事物间的相关性得以彰显,有助于启发人们的新思考和新感悟。
英汉隐喻性谚语是贮存各自语言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宝库。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6](P5)对英汉隐喻性谚语的文化认知作探析,一方面启发我们关注人类语言的认知特点,增强构建新的概念领域的意识;另一方面,促使大家以多元的视角去观察和体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常用的钥匙光闪闪”(The used key is always bright),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要在语言——文化——认知之间探索更多的联系,以期为人们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打造更为坚实的基础。
[1]Wolfgang Mieder,Proverbs:A Handbook[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4.
[2]肖惠云.当代英国概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张一鹏.谚语大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4]何星亮.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M].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邓凡艳.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6]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H03
A
1003-8078(2012)01-0090-04
2011-10-17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1.28
赵文焕(1985-),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全克林(1974-),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