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后喻文化时代的生态课堂构建思考

2012-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后喻师生关系生态

徐 龙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宿迁223800)

引 言

1970年,在风起云涌的美国青年“大造反”运动结束之后,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 (pre-figurative culture),并喻文化时代 (co-figurative culture),后喻文化时代 (postfigurative culture)”。玛格丽特·米德的后喻文化这一命题,与当下的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都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拥有者和灌输者,师生双方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基于此,对后喻文化时代的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

一、后喻文化的涵义

后喻文化,也称之为“青年文化”,就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传递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轻一代将文化传递给他们前辈的过程。后喻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种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学校里,后喻文化应该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思想的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等。显然是在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前提下,教学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学为主的、学生主动与教师探寻、求教,甚至有的方面到提醒教师的一种教学生存状态。总的来说,后喻文化可以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二、后喻文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国内学者周晓虹创用“文化反哺”一词对“后喻文化”作了很好的诠释。她认为,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年长一代正在向年轻一代学习,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促成了新型文化传承模式的形成。

在我国,长期以来学生对老师是顶礼膜拜,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以无所不知或完全社会化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教化”与“施与”。“授”与“受”构成了师生关系的主体。

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库,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其次,后喻文化时代也冲击了教师的角色权威。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充当着教书育人、领导学生集体的角色。然而,后喻文化时代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知识的组织者;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协调者和指导者。而且,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始终处于心理上位的教师,其心理权威也正在弱化。后喻文化使教师认识到,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不只是教师,他们有各自的思想、观点和创造,这些思想、观点和创造又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老师,促使老师向学生学习。由此可见,后喻文化时代对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有益的。目前,作为现代学校学科教学新理念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或多或少地折射了后喻文化的内涵。

三、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生态课堂指的是根据生态学理论,充分利用课堂生态环境条件而建立的一种多样化的、能促进课堂生命体 (教师和学生)获得最佳平衡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生生互动,协作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的动态生成,并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共生性、和谐性等特征的课堂教学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中心,对教与学的发生、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开放系统。

生态课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和谐:表现为教师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活动的、自主的、情感的、趣味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师生间如朋友般的和谐氛围,营造贴近学生自身体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2)生命生成:表现为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双方在“对话”和“互动”中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对话、实践创造与资源开发,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研究生命的规律,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的价值。3)整体、开放、发展:生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平衡的整体,因此,生态课堂也就具有了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环境、师生、课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链,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因为在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与交流,这种环境、师生、课程的共生性才使课堂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其最终表现形式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与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四、生态课堂构建的思考

后喻文化时代已经到来,生态课堂理念逐渐融入教师的教学。后喻文化时代对生态课堂教学的影响同样是积极的和有益的,重点表现在:促进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生态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生态课堂中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生态课堂中教学方法的改变等。在后喻文化时代,生态课堂教学的走向如何,教师如何构建生态课堂,是广大教师当下的共同担当。

(一)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具有生态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的直接因索,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授的学科上来。若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无视学生人性,使教学超载,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生态就会失衡。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角色。由于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在教学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生活交往上是和谐的。师生之间心理相容,互相接纳,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积极合作。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精神,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格,最终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热爱。和谐、协调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生态课堂倡导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唯有平等才能营造民主的氛围,使交流更加深入;也才能激活思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生态课堂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针对后喻时代悄然而至的现实,首先,教师面对“后喻”要保持开放心态。教师要由传授知识变成指导学习,由管理学生变成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研究。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要敢于、积极向学生学习,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其次,要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的终生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知识,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要重新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努力让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消除心理和空间隔阂,增强交往活动,融洽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三)运用生态手段开展课堂教学

根据生态课堂的含义和特点,生态手段应该是自然和谐的、真诚人文的、开放合作的、多样统一的和整体发展的。

1.创设真实、怡人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建适合课堂教学的真实的、自然的、怡人的物质环境,包括使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同时,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自我指导与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顺畅。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之间平等交流、彼此竞争、相互鼓励、真诚合作,以此优化教学效果。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充分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力争在现实条件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大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生态性

根据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原则,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学生生命本质的和谐与发展。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才是生态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孤立的、简单的学科教学,它应该是学科知识教学、学科学习策略教学与文化传授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开放性、持久性和生态性,要向生活开放、向本真开放、向学生的个体需要开放、向文化开放。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文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入学科学习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培训,引导学生获取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2)教学形式的生态性

生态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课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动态、联系、开放和发展的整体。生态性的学科教学是融教学的输入、理解、吸收、综合和输出五个环节为一体的统一体,是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体。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拓展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使教师在指导、参与、咨询、管理和总结中,传递和吸收信息,使学生在讨论、对话、评价与帮助中,进入既存的知识结构,架构个性化的知识生成系统。

3)教学活动的生态性

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即使课堂活动设计得很完美,但如果缺失相应的实现环境和实施策略,是难以实现课堂活动整体有效性的。所以,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力争做到: (1)体现多样性;(2)力求生成性;(3)凸显开放性;(4)追求人文性。而以上这四种教学活动的特色也恰恰是生态课堂要具备的特色。作为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活动,是实现生态课堂的重要路径。

3.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态性

生态价值观强调人、自然、社会的紧密联系、和谐共生,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受生态价值观的启发与指导,生态型教学评价强调对人的关注,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反对只注重区分优劣的教学评价。生态型教学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倡导完整、全面地把握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开发出多样化、多元化、互动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

为促进课程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多样化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师避免评价形式的单一化和简单化,努力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建议使用的评价方式有:(1)书面测验;(2)观察法;(3)作业法;(4)评定量表法;(5)档案评价;(6)学生自评。评价方式要灵活,要以量化评价转化为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要相互结合。把评价日常生活化,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评价。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是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2)评价主体的互动化与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就是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双向选择、交流和协商,让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与家长的交互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环境,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发展。

4.确保生态课堂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置于整体框架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课程目标解读,不能将学科知识孤立化和纲要化,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因材施教,整合学科学习的内容方法、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状况、教师专业素养等因素,并运用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课堂系统的完整性。

结 语

后喻文化时代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引领和督促教师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优化自己的知识,完善、完美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生态课堂正是后喻文化时代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正是由于后喻文化,社会才会进步、才会发展、才会更加文明;正是由于后喻文化,教育才会有效、才会生态、才会更加精彩;正是由于生态课堂的构建,后喻文化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更加厚重。

[1]雷国华.后喻文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启示 [J].中学教学参考,2010,(30).

[2]黄良波.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运用探析 [J].怀化学院学报,2010,(3).

[3]高丽丽.关注生命,构建生态课堂 [J].新校园 (理论版),2009,(10).

[4]祝永华.从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谈生态课堂的构建 [J].小学教学研究,2009,(8).

[5]梁珊.从后喻文化视角解读师幼关系 [J].首都教育学报,2009,(1).

[6]郭艳.“后喻文化”结构:高校创新教育的绊脚石 [J].黑龙江教育,2008,(5).

[7]付进.三喻文化与教学 [J].文化艺术研究,2007,(11).

[8]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

[9]赵永勤,靳玉乐.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 [J].当代教育科学,2004,(7).

[10]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猜你喜欢

后喻师生关系生态
后喻时代的教师心理系统构建
如何面对后喻时代下的少年说
“生态养生”娱晚年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后喻文化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问题及对策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