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2012-08-15刘容娟
刘容娟
(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体系研究
刘容娟
(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体系是深化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是贯彻落实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现状,探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课外体育教学体系。提出: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应以弹性运动项目为着眼点,围绕多层次多形式的比赛,提升学生参与率。
课外体育教学;弹性;参与率;体质健康
1.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1]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选择到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场地及器材的紧张,一周只锻炼一次,难以保证锻炼的效果[2]。因此,作为课堂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实施开放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课外体育教学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彰显重要。而当前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内容多拘于课内体育教学,倡导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但对课外体育教学关注甚少,从根本上弱化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核心理念必须经由学校体育规范和引导,才能走向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本文试时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课外体育教学体系,以期为深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2.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2.1 课内课外一体化
“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在理论上解决了当前每周一次课内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不足。对于“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理解,综观文献资料,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课外体育教学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甚至是简单的课内“延伸”,对其研究也一笔带过。其实,这并非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现状。目前课内体育教学特别是俱乐部教学要求统筹安排场地、器材、时间、师资等教学资源,对教学组织和各种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而很多高校基础条件有限,实际教学实施难以保证。如果认为课外体育教学是课内体育教学的简单延伸,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内容与形式在运动技术与方法层面上的初级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学生体质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4]。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与当前轰轰烈烈体育教学改革现状极不和谐。因此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它们之间虽密切联系,但它应该被构建成在课内课外一体化基础上的,自成体系或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2.2 体育资源一体化
《意见》要求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增加学生课外锻炼次数。如单纯根据学生课内体育教学内容来进行项目选择,在课内教学场馆、器材、师资等都很紧张的情况下,要让每个学生“每周至少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很可能就是“有名无实”。课外体育教学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效,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当前高校体育教改的重要课题。
2.3 运动项目弹性化
愈是有弹性的活动,参与率就愈高[5]。运动项目弹性化是指那些技术相对简单、进行时间长或短、参与者多或少、场地要求不高、无论气候状况都可进行的活动项目。因此开展有弹性的活动,在理论上是既能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提升学生体育参与率。需要较长时间段和较多人参加的活动(球类活动)、需要特殊时段活动(场馆),比起无时间限制、可以任何时间进行的活动,客观上参与率较小。
3.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外在形式
3.1 多形式多层次比赛是重要载体
《意见》指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经常‘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这种多层次多形式比赛能真正面向广大学生,给学生带来刺激、兴奋和快乐,通过比赛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向学生昭示体育精神,令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体育、关心体育、热爱体育到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和风尚,还训练了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这也符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潮流。
3.2 学生社团是排头兵
学生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可以组织、学校可以组织、年级可以组织、班级可以组织、甚至寝室之间也可以组织,由于组织这类比赛相对简单而且趣味性强,所以可以经常性开展。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具较强偏好度的学生社团作用,在学校支持及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因势制宜,多形式的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比赛,将有利于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以及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这些运动简单实用,切实可行,使不同层次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均有在赛场上一展风采的机会。因此大大增加了学生锻炼的人数和参与率,易形成“以赛促练”的局面,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从而也促进了课内体育教学,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4 .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关键
4.1 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培养学生兴趣、促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对自我身体的保健和锻炼,把体育锻炼与自身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程度和愿望远远地超过了对掌握一项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7]。可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更多是为了增强体能或是追求外表健美。所以课外体育教学应筛选那些锻炼价值较大的有弹性运动项目,并利用这些运动方式和身体练习的实效性,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看到这些运动方式和身体练习对体能的增强和外表健美的效果。这种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刺激学生锻炼的兴趣。
4.2 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深度化解场馆需求不足的有力支撑
以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外体育教学不必过多纠缠于体育场馆设施等,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当务之急。如果学校适度开展那些锻炼价值较高、对场地和经费投入要求不高的弹性运动项目,那么至少课外体育教学中的场馆需求不足亦迎刃而解。教育部开展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规定了在校大学生每天要跑2000m,就是一项弹性运动项目,切入点也很好。学校和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普及健康知识,教授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增加学生参与率。
4.3 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落实《决定》和《意见》的内部要求
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8]指出:“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h,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决定》要求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根据大部分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有弹性的运动项目对保证“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h”及《意见》提出的“每周至少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才具有现实得意义。
4.4 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必要方式
经济愈发达,个人面临的压力愈大,闲暇却越多,更需要把参与体育活动作为疏导压力和享受快乐的良好渠道[9]。实行新工时制度后,学生每周有两天休息,再加上寒暑假,每年有170天左右的闲暇时间。人们往往把不参加体育活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事情可做[9]。因此学生会不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十分关注的课题。学生时期是增强体质健康和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制力均很薄弱,易受环境的影响,极需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实施弹性运动项目能增加身体运动的机会,从而使弹性运动项目从一般身体活动变成一种情趣、一种校园生活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同体育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4.5 实施弹性运动项目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路径
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人口密度急剧增加。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加强人的侵犯行为[10],用体育来疏导学生的攻击性,从理论上有助于减少学生犯罪和暴力行为的出现。近年来校园里犯罪和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实施弹性运动项目上做足文章,把绝大部分学生引导到体育锻炼上来,发挥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改变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远离不良场所。让学校体育给学生以健康、生机、活力、友爱,有利于校园的安定团结,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而是自成体系或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体育教学。应《意见》要求,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需通过开展弹性运动项目,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率,从而着力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径。和谐体育教学并不是没有矛盾的体育教学,而是各种矛盾关系配合协调达到的一种相生相长的状态,因此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体育教学的关系,并对课外体育教学产生足够的重视。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http://www.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12228,2007-05-25.
[2]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54-455.
[3]项立敏,张青.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88-91.
[4]段健芝,梁晔,安福秀.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8):1-4.
[5]涂淑芳,译.休闲与人类行为[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6.79.
[6]戴福祥.大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与评价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9):54-56.
[7]陈晓峰.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106-109.
[8]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EB/OL].http: //www.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8758,200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