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与其专业化发展研究

2012-08-15肖玲莉

关键词:专业化青年教师素养

肖玲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高教研究所,湖北 十堰 442002)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与其专业化发展研究

肖玲莉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高教研究所,湖北 十堰 442002)

教师专业化的实质是教师科研素养的专业化。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其科研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须从提高青年教师科研素养入手。本文在分析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青年教师;科研素养;专业化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1]其实质是教师科研素养的专业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的比例也不断加大,并日益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承担起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其科研素养。那么如何通过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素养,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分析

教师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必备的素质和修养。它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及科研精神四个方面。21世纪中国的教育进入了重大的教育改革时期,广大青年教师在探索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时,科研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自觉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当前教育科研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教师能不能“做”研究的问题,而是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笔者在2009年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其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调查显示,许多青年教师从未参与过教育科研项目或没有取得过成果、发表论文。他们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无非搞些教学改革,没有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是把科研看作是专家教授、科研人员的事。很多人认为只要熟悉教材,教学技能娴熟,课堂教学经验丰富,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此外,不少学校将教育科研视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是为了学校达标、评重点等的需要,而没有切实关注教师教育科研的实质价值。这种观念上的滞后及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行为并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科研知识缺乏

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科研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教育科研方法论,有重点地选择教育科研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教育科研方法。目前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在我国现行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下,大多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听从导师的任务安排,独立性欠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之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学术积累,以及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对前沿研究信息不熟悉以致研究方向和选题不明确,科研无法开展。还有些青年教师是带着问题凭经验或直觉开展科研活动,不了解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平时积累太少,对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现象或问题容易就事论事,不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归纳总结,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对相关教育理论的敏感性。因而造成课题层次低,实践经验上升不到理论上认识,课题研究成果易变成经验性论文或工作总结。

(三)科研能力不强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必备的各种能力。一般而言,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应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信息搜集处理、开拓创新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及相关科学知识的缺乏,问题和研究意识比较淡薄,问题切入比较肤浅,在选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操作及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方面力不从心,科研水平不高。据笔者2009年问卷调查“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的结果显示,主持过省级课题的青年教师中讲师、助教只占6.1%和6.7%,同时还有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反映出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

(四)科研精神欠缺

教育科研精神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科研态度。从事教育科研必须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科研工作中不能以印象代替现象,以经验代替规律。尊重事实,敢于探索,崇尚质疑;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教育科研,应该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比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杜绝马虎及不负责任现象的出现;再者,还要具有不为名利潜心钻研的精神,甘于做冷板凳;最后还要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创造性的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缺乏认识,更缺乏由教育科研所带来的教育教学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因而缺乏参与教育科研的心理需求,科研精神和动力不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评职称、评优及应付学校硬性要求而开展科研的动机占大多数,缺乏潜心科研的热情,科研目的过于功利化。

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价值

观念的更新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科研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理论方法,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模式的活动。它对于发展教育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现在普遍存在某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有些教师将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那是科研机构、专家教授的事。对于科研意识淡薄,青年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激发搞好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并将从事教育科研视为其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

21世纪中国的教育进入了重大的改革时期,新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手段层出不穷,它需要广大青年教师不断探索、发现,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科研,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教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而教师教育科研素养中教育科研知识又包括: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相关科学知识。即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从而建立起纵横贯通的知识网络。多年的教育实践发现,青年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其科研素养提高及专业化实现的一个首要因素。青年教师虽然在大学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能够在“专”的基础上向“博”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难应对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而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对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间、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间的种种矛盾进行透彻分析,才能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而不少青年教师在教科研中,找不准问题,研究选题偏大,而使研究流于形式和空洞;选题过小则体现不出应有的研究价值抑或对某现象或问题就事论事,缺乏深究;因此,青年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和理论素养的缺失已不适应科研要求,亟待丰富和充实。

(三)关注实践,教研结合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不可分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属于教育科研可能研究的对象,而通过科研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因此,青年教师把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自觉地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教育现象的洞察能力。一方面,要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当作其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把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作为科研的主要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科研课题可从小做起,选题贴近教学实际,以所教学科为切入点,就某种教学方法、某门课程教改的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实践,认真总结教育科研经验,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操作化。

(四)注重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经历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从中获得感悟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曾有学者指出,提高反思能力是科研型教师成长的根本。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探究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教育科研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和探索的一种研究活动。它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出现,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从内心形成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需求和冲动。因此,教育科研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困惑,而这种困惑或问题正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结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反思所形成的困惑或问题是教育科研开展的动因和先导,教育科研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离开对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教育科研必然是一种“空中楼阁”,是不可能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的。[2]反观现在的许多教育科研活动,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实践反思和探索过程的重要性,而是依旧沿着从理论到理论,脱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去搞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对此,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这样指出:“一线的教师搞教育科研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世界上公认的大教育家,但他不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书斋式的教育家,他所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记载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又在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理性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呢?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一般是指教师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描述,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叙述性和反思性。叙述指教育叙事的主体——教师,对具体的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并显示出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方式,它往往采用详细叙述的写作方式,介绍问题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反映具有典型性的教学事件,并尽可能描述教师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3]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在直面自己的教育经验和经历的同时,将之作为一个解读的文本,是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比较理想的切入点。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发现问题,确立研究的支点,摘取具有问题价值的事件与案例。这种“实然”与“应然”之间的距离,恰恰是教师专业成长新的“生长点”。最明显的特征是既包含反思后的理论提升,又具有典型的、真实的、情境化的故事情节。因此,艺术地再现教育情境中生动的细节和讯息,显得非常关键,这也是其特有的魅力。[4]为此,教师在叙事时要善于从经验或故事中“穿透”,必须把经验上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本质层。即教师不仅要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高度关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使所抽取出来的理论要具有更强的普适性,自己则真正成为教育的发现者和革新者。当前,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大量丰富鲜活的教育案例,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描述、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五)强化管理,完善激励评价机制

有效的激励对于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氛围,吸引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团队工作效能意义重大。加强科研管理,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修订相关激励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成为激发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积极性,让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和态度对待科研,进而转化为教师科研的内部动力,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的外部诱因。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方式。同时要构建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过程加以关注和指导,关注青年老师的个体成长。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迅速壮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素养入手,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有效路径。

[1]顾惠樑.让每位教师都提升[J].上海教育,2005,(23).

[2]曾昭玲.科研型教师的素养与培养策略[J].青年教师,2007,(2).

[3][4]邹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猜你喜欢

专业化青年教师素养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