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探析
2012-08-15叶紫琳
叶紫琳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探析
叶紫琳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装饰性语言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巨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西方现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装饰性语言的启迪和对装饰语言的借鉴,运用富有张力的构图、夸张与变形的造型、主观性色彩以及装饰性肌理等,为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在绘画中适当融入一些装饰性语言是一种有益的开拓和创新,是画家思想与情感的真切体现。
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装饰性语言
瑞士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曾说:“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绘画的模仿是从装饰发展来的。”[1]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可以说没有艺术家对装饰的理解、认识和借鉴,就没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变革与发展。19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艺术变革,使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受到极大的冲击,艺术家们不再机械的模仿自然,而注重内心的自我表现。尤其从具有装饰意味的东方艺术以及非洲艺术中吸取灵感,画面追求有赏心悦目的图案,并常用“装饰性”来作为赞美词,这种对装饰的追求为西方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西方现代绘画孕育而生。
一、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的形成
我们学习西方的绘画史知道,古典绘画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标准主要是摹仿自然,追求自然真实感。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下半叶,欧洲绘画大体上是在“摹仿与再现自然、再现生活”这个范畴中发展着。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的产生有着它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着在特定的艺术发展阶段中艺术语言自身演变逻辑的原因,有时候也受到画家个人的主观感受、新的流派和思潮冲击的影响。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工业革命使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影响反映在绘画领域,由于受到新的哲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冲击,西方传统写实绘画体系开始瓦解,一批画家狂热地探索研究,想法设法寻找新的表现方式来改造欧洲绘画。这时大量的外来艺术的传入,尤以日本浮世绘、中国明清瓷器绘画的东方艺术为代表,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单一发展的绘画。其次,摄影的发明也冲击着传统绘画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艺术家们背离传统绘画写实的道路,极力采用装饰艺术中夸张的造型,主观性的色彩,构图平面装饰化以及象征、寓意甚至抽象的手法。现代画派画家高更、马蒂斯、克利姆特、莫迪里阿尼等人的作品都明显地带有装饰性的某些特征。在绘画中适当地融入一些装饰性语言,这种表现方法成为众多艺术家表达新的文化理念和追求的方式,标志着西方绘画艺术开拓着更为广阔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和趋向多元的装饰性语言表现形式的发展。
二、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的具体表现
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就是用造型、色彩、肌理等因素来表现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按照某种具有装饰意味的秩序组织成的画面。在绘画中适当地融入装饰因素,主要以美化、理想化为目的,并创造出与人们的审美理想需要相和谐美的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以西方现代绘画为切入点,结合融入装饰性语言的绘画作品实例,阐述装饰性语言在构图、造型、色彩、肌理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装饰性的构图
构图在具有装饰性的绘画中所起的作用正如当代装饰绘画大师张光宇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构图是钢骨,色彩是水泥。构图是艺术的骨架,对于作品的成功与失败起着决定的作用。”[2]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装饰性构图,从东方艺术传统中吸取养料,其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以再现自然与视觉的真实为目标,讲究规则秩序与单纯的形式,加上富有条理的结构安排,更加突出了画面节奏感与韵律美,弱化了透视法则的束缚,使构图平面装饰化发展成为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标志。
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认为“构图是画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感情,有意识地把种种不同因素,以富有装饰意义的手法加以安排的艺术。”[3]在他的作品《红色的画室》中,用统一的红色作为画室的内部色调,并且铺满墙面和地板。整个画面从色彩到构图都表现的十分概括和精炼,完全被强烈的红色调所统一,画家主要用浅色的轮廓线勾勒出室内的画与物,平面化的构图,风格更倾向装饰性。这种构图的平面化表明,不是画家对空间和深度的无知,而这正是画家对无限空间的二维压缩,更体现出其内在张力的根本。
克里姆特的代表作《满足》,其构图平面化特征也非常明显,画面描绘了一对恋人拥抱在一起的情景,除了人物的头部鲜明外,整个人物形象都是由十分夺目的椭圆形图案纹样组成,与螺旋形纹样背景共同构成了一副平面化图形,色彩绚烂多彩,具有十分浓郁的平面装饰性。这实际上正是画家对西方传统绘画中强调再现自然观的一种反叛。在其绘画作品中,构图与空间思维的装饰平面化,使他的画面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
(二)装饰意味的造型
现代绘画装饰意味的造型,是指客观事物反映到主体意识中,其形象所发生的有别于客观形象的一切改造,也就是与真实生活相违背的一种变形,并主张客观世界的形象通过主观的艺术处理,有选择、有组织地对客观对象进行变形符号化的塑造,使物象发生形变的表达方式,来反映作品上的视觉真实。西方现代绘画的装饰性造型表现手法追求简洁、概括、变化、夸张、对比,是“形”变的基本法则,是为了更加真实地表现画面内容,更加强烈地表现形象的形式美,使形象更概括、更本质、更典型、更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使画面给观者留下更加感人的内在精神,更强烈的视觉效果。
现代绘画装饰性造型的重要表现原则就是夸张与变形,这种“形”变并不是简单的造型方面的改变,主要是涉及其中的思想内容的变化。它们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是符合艺术科学规律的。所谓夸张就是对物象或物象的某一方面实施显著的放大或缩小以及强调的变化手法,而大幅度的夸张就趋向于变形,使形象改变常态。在马蒂斯的作品《装饰背景中的装饰人体》中,我们明显看到画面展现了一个躯干被夸张拉长的裸体女人,平静地坐在房间中,在她身下的卧榻和身后的墙壁上密布着藤蔓装饰纹样,她的身体和背景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一副赏心悦目的、极富有装饰性的画面。如在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带宽边帽的珍妮》中,人物经过变形拉长的方法处理后,丝毫没有给人以怪诞的感受,反而使人感到只有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表达出那种忧郁的情调。又如在毕加索的作品《海滩上奔跑的女人》中,画中的人物的体积感十分强烈,人物的体形看上去显得笨重而又厚实,四肢造型的夸张变形超出了人们想象的范围。在画家看来,“形”是否准确并不重要,关键是人物圆柱般的造型及几个部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美感。
在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造型的夸张与变形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语言,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很多现代画派画家的作品里都明显地体现出了,由于它既不受客观真实性的约束,又强调形式美和主观性创造,加上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一步促进了装饰形象的个性化、理想化。
(三)装饰性的色彩
现代绘画中装饰性的色彩,不是客观物像自然色彩的真实再现,而是改变了自然色彩的相貌,摒弃光对色彩的影响,根据画家的主观审美意愿以及描绘对象的内容需要,自由灵活地运用色彩。色彩的主观性是装饰性色彩的基本特征,画家通过主观性色彩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艺术效果。主观表现性越强,色彩的装饰性意味就越浓。
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色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主观性色彩来表现精神,后印象派画家凡高专注于对色彩的表现,倾向于用主观性色彩来表现内心炽热的情感。凡高在他的书信中时常谈到关于色彩的论题。因为色彩正是艺术家的灵魂希望“获得宁静与和谐”的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言:“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如而又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有力地表现我自己。……我想画一位画友的肖像。此人富于幻想,喜欢像夜莺歌唱那样工作,这就是他的性格。……我要在画上赋予我本人的评价以及对他的爱。……现在我要做一名主观任意的色彩家。我夸张他的头发的金色甚至还调入橙黄色,采用各种铬黄和淡柠檬黄。”[4]可见,凡高并不主张用“如实的”色彩来表现对象,而是用富于表现性的主观色彩来作出自己对所画对象的评价,用“最饱满、最强烈”的色彩去寻求获得“一种神秘的效果”。
马蒂斯在色彩领域的探索向着更加主观性的方向发展,他认为色彩的和谐与不和谐都能够造成令人愉快的效果。他在《画家礼记》中写道“色彩的选择不依赖于任何科学的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建立在感觉,建立在每一种十分自然的体验的基础上的”,他的目标是“达到组成这种画面的感觉的凝聚状态”。[5]如他在绘制野兽派另一代表画家德朗的肖像时,在色彩的使用上就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胆手法:人物左边脸部使用了蓝绿色的阴影,眉毛使用了绿色,鼻子和耳朵都使用了粉红色,而脸部的整个轮廓和眼部的阴影则用了紫色。而德朗也在他的一副描绘马蒂斯的肖像中,采用了相似的表现手法。这些超出事物本体色彩的颜色流露出一种自然色彩所不能体现的情感表达力。
(四)装饰性的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在绘画中,肌理是用特定的物质材料与相应的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画家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细部的组织结构与纹理,是对画面视觉空白、单薄部分的一种补充。
绘画肌理作为绘画表现语言的构成因素,它同造型、色彩等因素一样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它以最终有效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并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为自身的主要目的。不同质地的绘画材料在画家的创作中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肌理本身就具有视觉审美的诱惑性。现代绘画装饰性肌理是构筑画面的重要语言,它作为一种气息,既制约着画面,并又超越于画面之外,使画面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感染力。西方现代画派画家十分重视画面肌理的处理和制作,注重画面肌理的装饰性效果。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长期以来倾向于绘画媒介材质的创造活动,用颜料来模仿各种质感,着手使用一些真实的东西来代替画出来的“质感”,如在画布上粘木屑、报纸、糊墙纸、纺织品或者油布、甚至香烟等,使这些真东西和一块块的颜料或者和炭笔的线条轮廓连结在一起。毕加索在油画作品《三个音乐家》中,就大胆地用沙粒与油画颜料混合做为材质作画。而马蒂斯在画面中采用花布与彩色剪纸拼贴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材质肌理。
正是因为有这些现代画派画家的肌理材质创新精神与艺术实践成果,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独特异质的综合材料肌理表现在一种超越常规的搭配中,从而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媒介情趣和丰富多彩的载体创造。因此,肌理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有着无以伦比的独特魅力,是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三、结语
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观念以及绘画风格的演变,绘画大师们经过长期的学习与探索,从具有装饰风格的东方艺术以及非洲艺术等装饰艺术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说现代绘画的当代面貌能如此辉煌,这与艺术家们对装饰语言的启迪与借鉴是离不开的。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以其独特的装饰韵律美和独特优美的艺术语言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进而潜移默化地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绘画创作中适当地融入一些装饰性语言,能更好地有益于绘画的形式、意境的开拓和创新,同时能够更好地把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真诚地、确切地体现出来。我们要想把装饰性语言发展得更为完美,对其探索不仅仅只局限于表面的模仿,应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以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去挖掘新的更好的装饰语言,不断地吸取新的装饰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发出奇光异彩,永远光彩照人。因此,探讨西方现代绘画装饰性语言的表现方式,分析其形成的内在根源,对当前的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1][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昌耀,译.沈阳:辽宁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57
[2]荆鹏举.装饰绘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
[3]李黎阳.马蒂斯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
[4]吕澎.欧洲现代绘画美学[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13.
[5]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2.
[6]秦杨.浅析西方现代绘画的装饰语言[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7):77-78.